摘 要:十七世紀前期有不少具有影響力的作家和流派,在詹姆斯一世繼位到復辟時期之前的六十年間,英國詩歌呈現(xiàn)出與文藝復興截然不同的特色。這時期的文學作品語言更加簡潔直接、具有廣袤的時空維度,由于科學的沖擊,這些作品也表現(xiàn)出矛盾和容忍的特質。
關鍵詞:十七世紀前期;英國文學;特點;詩歌;風格
作者簡介:謝春月(1991-),女,漢族,四川富順人,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2
一、引言
在伊麗莎白時期,由于深受文藝復興影響,文學作品十分強調藝術效果,富含細膩的描寫和修飾性的語言,多運用豐富的表達方式。在十七世紀前期,越來越多人開始創(chuàng)作篇幅短小、簡潔的作品。由于當時許多有影響力的作家都處于壯年時期,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極其優(yōu)秀的作品。比如培根以他富含邏輯和立場主觀的散文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現(xiàn)代哲學的發(fā)展;本·瓊生的諷刺散文啟示了后來的小說家,如喬納森·斯威夫特和丹尼爾·笛福;以約翰·鄧恩、喬治·赫伯特、安德魯·馬維爾為先導人物的玄學派啟蒙了一批二十世紀文學家。在這一時期,女性作家也開始崛起,在六十年代期間,英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史詩之一,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也正在醞釀之中。
十七世紀前期處于從文藝復興到復辟時期的過渡時期,這時的英國文學顯示出過渡時期的特點。本文試從語言特色、思想特點和畫面特征分析該時期詩歌的特點并試分析造成該特點的影響因素。
二、簡潔性和直接性
在十六世紀末,伊麗莎白時期如斯賓塞和馬洛一般重要的作家已經停止創(chuàng)作,長篇的寓言詩和浪漫詩已經減少,讀者對篇幅較長且富有裝飾性語言的作品的偏愛漸轉移到短小精悍的作品。并且,在清教傳統(tǒng)和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人們的思維變得簡潔直接。
在十七世紀,寫作還未成為一項專門的職業(yè),不足以作為謀生的手段。那時的作家大都或多或少地依賴于贊助人,主要是當時的一些王公貴族,為他們撰寫歌功頌德的作品。這些作品一般僅流傳于贊助人的交際圈中,因此發(fā)刊和印刷顯得并不那么重要。印刷技術最初流傳到英國時,并不十分流行,在十七世紀四十年代之前出版業(yè)還遭到過嚴格的控制。在當時的上層人士看來,印刷作品顯得俗氣,不如手抄本那么精美和難得,于是都十分推崇手抄的書籍和短文。而沖淡這種觀念的便是本·瓊森作品的印刷出版[1] 1264。同時,隨著越來越多平民接受教育從而能夠閱讀書籍,文人也逐漸為取悅平民讀者而寫作,以及為他們發(fā)聲和爭取權利。于是,文學作品中逐漸出現(xiàn)更為口語化的語言。
約翰·鄧恩的詩集《歌與十四行詩》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簡潔的藝術。鄧恩的詩歌中不少句子都是簡短而直接的,比如《歌》的首句“去,抓住顆流星”,《宣布成圣》的首句“看上帝面請住嘴,讓我愛”,絕不多說一個沒必要的字,表達情感簡單直接,使詩歌帶有了熱情奔放的色彩。此外如本·瓊生的《狐貍》等作品也有這種風格的體現(xiàn)。
簡潔和直接逐漸成為十七世紀前期一個重要的文學特點,尤其是在世紀中期左右,而且正在十七世紀后期和十八世紀被發(fā)展成為更為廣泛的流行特色。
三、矛盾性與相容性
十七世紀早期可以說是一個過渡時期,社會上充滿了復雜的矛盾,包括新教與清教、科學與宗教的矛盾。宗教長期以來對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自不必說,與此同時,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逐漸成為影響文學的重要因素,人們的認知方式也受到影響。新的科學技術和醫(yī)學發(fā)現(xiàn)給上帝創(chuàng)造論和上帝統(tǒng)治論狠狠的一擊,比如人體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發(fā)現(xiàn)打破了“四種氣質”的舊觀點,因此受到宗教的壓制,也使得深受宗教洗禮的大眾對新興科學產生了既向往又拒絕的矛盾和焦慮心理,這樣的焦慮就體現(xiàn)在了當時的文學作品中。在鄧恩的詩中,這樣的情感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他在《世界的解剖》中寫到:“新哲學將一切置于懷疑/火元素被熄滅/太陽落下去,以及地球,而沒有人的智慧/能夠指引他去何處追尋”。足見新科學觀否定一切舊觀念的特點。新的宇宙觀、元素觀使得詩人對世界,甚至人的智慧產生了懷疑。此外,矛盾性也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的形式中,主要表現(xiàn)在反諷和諷刺風格的“悖論”式思維。當時的不少散文和戲劇作品就多含有諷刺的成分,比如鄧恩的詩歌《歌》中對女人忠誠性的懷疑與題目的“歌頌”含義相悖,具有反諷的意味。
四、空間性和視覺性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極其熱愛豐富的細節(jié)裝飾與對稱美,到了十七世紀,卻轉向所謂的“巴洛克”風格,文學風格也受其影響。人們開始尋求原創(chuàng)和個性,摒棄模仿和說教。于是“巴洛克”便有了立足之地并且逐漸發(fā)揚光大。在十七世紀前期的英國文學中,巴洛克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寬廣的空間性和豐富的視覺性。
(一)空間性
在“地心說”和宇宙有限觀統(tǒng)治的時代,哥白尼的“日心說”帶來了強烈的震撼,人們開始認識宇宙的廣袤無垠。受此影響,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了明顯的空間感。例如,在鄧恩的《歌》中,“流星”處于宇宙空間,“何首烏”處于地球空間,“人魚”處于海洋空間……這首詩幾乎容納了宇宙的所有空間,展現(xiàn)了廣袤的詩歌背景。又如在馬維爾《致他羞澀的情人》中,“你可以在印度的恒河岸邊/找到紅寶石,我會在亨伯河畔/望潮哀嘆”,幾句從恒河畔到亨伯河,包含和廣闊的現(xiàn)實空間,而“我早該把你愛戀/甚至比大洪水到來還早十年/你也可以拒絕,如果你高興/知道猶太人皈依基督正宗”,從大洪水到猶太人皈依之時,跨越了廣闊的神話空間?!拔視靡话賯€年頭來贊美/你的眼睛,凝視你的娥眉/用兩百年來膜拜你的酥胸/其余部分要用三萬個春冬/每一個部分至少要用一個世代,最后的世代才能夠把你的心展開。”表現(xiàn)了對情人永不磨滅的愛慕和崇拜,展示了綿延的時間空間。此外,亞伯拉罕·考利的詩“我的飲食”中也從“一年”,“二十”延伸到“一百”,“一千”,再到“廣闊的永恒”,體現(xiàn)了時間的綿延無盡。
(二)視覺性
視覺化手法在詩歌中常常出現(xiàn),尤其是當時的玄學派詩歌。玄學派詩人善于奇喻,他們有著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善于將抽象的觀念或感受視覺化為實在的形象。比如安德魯·馬維爾的《一顆露珠》將愛人的靈魂比作露珠,使不可觸的靈魂形象化為純潔透明可感之物。鄧恩的“愛的煉金術”將愛情比作沒有人得到過也并沒有人能夠得到的長生不老藥,于是追求真正愛情的歷程就如煉金術士煉不老藥一樣歷盡辛苦仍不可得。他的另一首詩“致西莉亞”,描繪了一幅互送花束傳達愛情的畫面,愛情被喻為酒釀,年輕人沉醉愛河的感受就像喝醉的狀態(tài)。理查德·克拉肖的《燃燒著的靈魂》中,信仰成了燃燒的靈魂,發(fā)出熾熱的光芒照耀了天使,也射向觀看者“我”。還有馬維爾的《花園》將沉思、愛、靈魂比作不同的花園,都是將抽象事物視覺化、實體化,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
在中國古代,王維的詩歌被譽為“詩中有畫”,同樣的,十七世紀許多詩人也善于營造栩栩如生的詩意畫面或情節(jié)畫面,帶給讀者豐富的視覺感受。
五、結語
英國詩歌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長寓言詩體風格,到十七世紀前期隨著社會變革和科學浪潮對思維和藝術形式的沖擊,詩歌主要表現(xiàn)出簡潔直接的特點,也表現(xiàn)了矛盾和折衷容忍的時代特征,同時具有更加寬廣的時空維度,意象更加多樣、新奇。十七世紀前期表現(xiàn)出過渡時期的特點,這些詩歌風格在十七世紀后期和十八世紀得到繼續(xù)發(fā)展,影響了后來的詩人和小說家。
參考文獻:
[1]Ed. M. H. Abram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eighth edition)[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0.
[2]楊周翰. 十七世紀英國文學[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年.
[3]王佐良, 李賦寧等主編. 英國文學名篇選注[M].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3年9月版.
[4]陳德鳳. 17世紀英國文學發(fā)展特點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23(4):143-144.
[5]蒙雪琴. 論17世紀早期英國文風變遷的文化動因[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0(5):97-101.
[6]劉立輝. 巴羅克文化與17世紀英國詩歌的文體生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