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寧出發(fā)一路往西,穿過一座座村莊,便到了兩山夾峙,奇石突兀,河水湍流,回環(huán)曲折的狹窄地帶,這里就是東峽。
東峽也稱戎峽、西石峽,西南為藥水峽,西北為巴燕峽。三條溝谷山山對峙,遠看青山如黛,層巒聳翠,疊嶂垂青,幽深靜謐,滿山蒼翠,樺樹、柳樹、綠草,蓊蓊郁郁,密密匝匝,處處青翠欲滴,秀色可餐。近觀馬蓮花、野菊花,舒展開放。湟水河、藥水河、響河纏繞在山腳下,蜿蜒在溝底不間斷地流瀉,無論是夏季痛快淋漓地飛馳,還是在冬天被冰雪封凍的河道里汩汩流淌,都與世無爭地與寂寞的山花、百草、樹木同枯同榮,春來秋去永不停歇。大山和河水生死相依,在高遠湛藍的晴空下構成了萬千瑰麗的景象。109、315國道線、西湟高速公路、青藏鐵路依山傍水在山澗谷底盤旋迂回中九曲回腸、蜿蜒曲折。這里不僅有大河的雄壯,波濤洶涌,氣勢宏大,更有江峽的險、奇、幽、秀,彎環(huán)曲折,奇峰聳峙,異景接踵。河水清冽,平靜處山色倒映,魚鴨游弋,險峻處如滾滾驚雷,發(fā)出奇異的響聲。置身這般景致中,恍入黃山、泰山、青城山等名山中,秀麗、巍峨、險峻、禪境全輝映在眼前。此時,令人心境愉悅,愜意悠悠。
湟水河奔涌而下,穿山越谷,穿行在溝壑險灘,與亂石相碰,與懸崖嬉戲,把自身勇敢地撞擊成雪白的浪花,給人以生命的頑強,其聲回蕩于峽中,或為洪鐘,或為滾滾驚雷,走一路,響一路,亂石密集的地方,聲如千軍萬馬嘶殺陣陣,響徹河谷,此河被稱為“響河爾”。 響河水河水清冽,平靜處山色倒映,魚鴨游弋,險峻處噴珠濺玉,霧氣蒸騰,讓人嘆為觀止。
東峽,山雖高而林密,突然讓人感到江南的水墨流韻一下充盈頭腦,車在山底行,人在畫中游,染游人翠綠、淺綠、深綠和墨綠,占盡鐘毓靈秀。更有山丹花、野勺藥、野菊花,開得紅艷艷,如奔放無束的山姑娘,見了便不忍離去。
東峽是一幅畫,一幅可觸摸的畫,可聞其香,感其色。天地造化間,一處處蒼勁有力的摩崖石刻不時出現(xiàn)在眼前,仔細品讀,認真體悟,會生出不一樣的韻味來。
佛教主張善惡,因果,輪回。自東漢開始佛教傳入我國后,湟源峽便成為佛教信徒們?nèi)ノ鞑?、印度等地拜佛學經(jīng)的必經(jīng)之地,特別是從東漢延康年間佛教寺院扎藏寺在湟源的建成,明萬歷六年(1578年)三世達賴喇嘛到扎藏寺傳經(jīng),清朝乾隆皇帝給扎藏寺御賜“佛光普照”匾額,到朝廷在藏傳佛教寺院東科寺舉行的祭?;顒拥?,湟源成了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和交通要沖,為周邊以及中原一帶的佛教僧侶的往來帶來了無限的空間。
然而,東峽由于坡陡崖峭,地勢險要。峽谷兩側(cè),群山崔嵬,蜂巒兀立,高山相峙,峭壁千仞,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加上人煙稀少,僧侶們途經(jīng)此地,或許人困馬乏,齋食殆盡,或許這是一塊風水寶地,便用歇息之機胸懷虔誠之心在壁面突兀,崖石空懸,人稱:“佛爾崖”的石崖下的光滑巖面上鐫刻佛像,久而久之,隨著眾僧的補充完善,佛像更趨完整,畫面更加豐富,巖刻成了承載歷史和信仰宗教的象征。
清代以來,大凡文人墨客,戎馬將士,主政地方的官員路過此地,以此壯美的勝景和險要的地理,觸景生情,留下墨寶鐫刻于崖,這對于風光無限的美景和險象環(huán)生的地理無疑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湟源是中原通往青海青南藏區(qū)和西藏的主要通道,是南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主要通道,號稱“海藏咽喉”“海藏通衢”。而醒目的“海藏咽喉”四個字,是清西寧兵備道鄂云布所題,墨跡遒勁冷峻,筆力囊括,造語挺拔,飽含著這位大清王朝駐西寧“警備司令員”對此軍事要沖的嚴重關注,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這一唐蕃古道,絲綢之路的險要。多少年來,人們憑借這一天險,修筑工事,作為戰(zhàn)略防御的最佳地段。海藏咽喉石刻作為200多年前的實物,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價值和文化遺存。清道光21年(1841年),丹噶爾撫邊同知黃文柄看到東峽遠岫煙雨,山色空蒙,景色秀美,河水奔流的美妙景象,才思敏捷的他留下了大氣磅礴,字體飄逸暢美的“山高水長”四個大字,鐫刻于崖,活托出這位遠從安徽來此地為官者在處理政務之余,樂游山水的閑情雅致。
峽區(qū)雖然不長,卻一步一景,行于其間,宛若進入奇麗的畫廊,除了觀賞青山如黛,碧水琮琮,樺林似濤,蒼崖層層的勝景,還能體會如河水般緩緩流淌于山水之間深厚的文化底蘊?!盎蠲袂?“山高水長” “海藏咽喉” “轉(zhuǎn)危為安”等摩崖大字如珠如璣,點綴其間,透著靈性,展示著一方山水的原生之美。靜觀此景,使人會產(chǎn)生無比愉悅,無比愜意的舒爽心情。同時還會領略到南絲綢之路、唐蕃古道之恢弘氣勢。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連同人文景觀融匯一處,便給東峽以別樣的雅致。東峽的美不在于我們?nèi)绾钨p識猶如大師筆下的畫廊,而在于這峽谷中得到了一種文化的享受、文化的熏陶,以及這塊地方濃郁的文化氛圍。正因為它浸透和漫漶著文化的汁液,才使每一位來這里的人心旌搖動,慨嘆上蒼的獨厚與賜予,于是,人們就對它有了莫名的崇拜。在這里尋幽探勝,讓人領略到了都市無法領略的一派天籟壯觀,讓人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
拉拉溝風光無限
祁連山的余脈大坂山下的拉拉溝里,兩山對峙,溝壑縱橫,風光幽靜,山谷青翠,鳥語花香,流泉垂掛,令人心曠神怡,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這里氣候特殊,川水、淺山、腦山三個區(qū)域相連,網(wǎng)狀的柏油馬路四通八達,一條通往海南草原,一條通往海北草原,兩條路連接著青海湖;這里既有江南水鄉(xiāng)美景,又有高原草甸風光,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景致和韻味。溝內(nèi)綠樹成蔭,谷深林幽,山異石奇,山溪清涓。滿山的柳樹、樺樹,郁郁蔥蔥,青翠欲滴;滿山的薪炭林,覆蓋蒼山,呵護群山,拉拉河從大坂山的溝垴間溢出,潤澤著萬畝農(nóng)田和兩岸兒女。崇山峻嶺間,幽谷叢林中,到處流淌著綠色的汁液,釋放著優(yōu)美的景色。到這里游玩,使人體會到大自然的靜幽靈深,鬼斧神工。高原旖旎風光會陶醉肺腑,心情格外舒暢。
沿著拉拉河行走,只見一束束陽光在水中折射眩目的七彩光環(huán),河水時而平緩地流淌,時而沖向河中的臥牛石,驚濤駭浪般涌起浪花,在河畔左沖右突,洶涌澎湃,峰回流轉(zhuǎn),河流聲響遏云,如一曲曲悠揚、和諧、唯美的交響樂。
拉卓奈、莫布拉、石崖莊、三條溝村,森林密布,遮天蔽日,滿目蔥蘢,生機盎然。密林間芳草茵茵,野花綻放,陽光從樹蔭間穿過,灑落在草地上,草尖上的露珠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地上的青草葳蕤繁茂,鮮花艷麗,一股股花草的淡淡香味隨著一陣陣輕風撲面而來,芳香醉人。開闊地陽光溫熱,愜意悠悠。隨意走出樹林,上到山腰間,近看麥浪翻滾,菜花飄香。遠看青煙繚繞,峻崖拔地,綠野青疇,村麓煙霞,只見樹木,不見村莊,一道道山嶺崢嶸突兀,峰巒連綿不絕,植被繁茂,溝壑縱橫,景色迷人,山泉潺潺,耳邊不時傳來汩汩流淌的河水聲和婉轉(zhuǎn)的鳥鳴聲。潔白的云朵輕悠悠漂浮在藍藍的天空中,溫情脈脈地俯視著靈秀的大地,雄鷹時而在山腰間盤旋,時而騰空而起,箭一般飛上藍天。百靈鳥的叫聲和著汩汩流淌的水聲,似一曲美輪美奐的天籟之音,響徹在山巒溝壑間,震撼心靈。近年來,林間又增加了許多“農(nóng)家樂”,讓人在享受山水美景的同時,還會吃到農(nóng)家飯菜,真是讓人得到了野趣的享受,樂不思蜀。
窯洞、巴漢、新勝、黃茂爾、牙麻岔等村以高原草甸為主,雖然深居溝谷但并不狹窄,連綿的群山、嵯峨的峰巒,在云海中起伏,幽深高淼,引人無限遐想。陽光明媚的夏日,微風吹拂,青草搖曳,太陽釋放著能量。站在草地,極目四望,一片片金黃的油菜花、藍茵茵的馬蓮花、嫩黃的水晶晶花、粉色的五瓣花、紅白相間的蔓頭(狼毒)花等,把大地裝扮的姹紫嫣紅,光彩奪人。遠處群山疊翠,峰巒起伏,大潑墨似的色調(diào)中,蘊含著幽微和細膩、神奇與瑰麗。浮云般的牛羊,星星點點徜徉在碧草與野花叢中。百靈齊唱,婉轉(zhuǎn)動聽。天上的白云時而像棉絮,時而像羊群,在瓦藍的天空中緩緩流動著,變幻著,迤邐出長長的云絲,將藍天裝扮的婀娜多姿,如詩如畫,令人心神迷醉。
漫步在河的源頭,洶涌流淌、滋潤兩岸花草樹木、果蔬農(nóng)田,滋生出江南一樣田園美景的河水,在這里悠閑自得,慢悠悠向下流淌,河床內(nèi)的麻拉石被沒受任何污染的河水的沖洗,潔白的像珍珠。坐在河邊,看水的流式,聽水的歌唱,大自然的妙趣會讓你釋懷。站在山頂,任憑和煦的風兒吹打著臉頰,撩撥著衣襟,聞到空氣中彌漫著金露梅、銀露梅以及各種野花濃郁的芳香時,會情不自禁。設色濃麗明雅,皴染嚴謹細密。特別是山間厚云排疊,造成了云氣迷蒙的幽遠空間,展現(xiàn)出遠離世俗、虛幻縹緲的人間仙境,使人情思邈遠,陶然欲醉。
【作者簡介】陳有倉,西寧市湟源縣人。作品散見于《散文百家》《新閱讀》《時代文學》《青海湖》《雪蓮》《意林文匯》《文藝報》《青海日報》等報刊雜志上。多篇作品被收錄到全國公開出版的各種文集和試卷中,并多次在省內(nèi)外獲獎。出版民俗專著《河湟婚俗》。主編《靈秀湟源》。系中國散文學會、青海省作協(xié)會員,青海省散文報告文學學會理事,西寧市作協(xié)副主席,《日月》文學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