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晶
[摘要]防震減災文化是人民群眾在防震減災探索實踐中形成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唐山的防震減災文化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質,是唐山人民在與地震災害抗爭中創(chuàng)造和積累的,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為唐山文化寶庫增添了輝煌的一筆。
[關鍵詞]防震減災;文化;唐山地震;抗震精神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14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防震減災文化是人民群眾在防震減災探索實踐中形成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也是防震減災事業(yè)發(fā)展和地震部門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履行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過程中創(chuàng)建的特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
1 唐山防震減災文化是唐山文化寶庫的一顆璀璨明珠
唐山是一座百年工業(yè)城市,又是一片富有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熱土。這里有古老的燕山、長城,有一望無際的冀東平原,有蜿蜒迤邐的灤河和水天一色的渤海灣。據考古發(fā)現,大約4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繁衍生息于此,世世代代,歷經滄桑,從游牧走向農耕,從農業(yè)走向工業(yè),從城市走向海洋,經歷無數次歷史的演進和嬗變,創(chuàng)造和積累了璀璨奪目的唐山文化。在唐山文化寶庫中閃耀著灤河文化、長城文化、農業(yè)文化、工業(yè)文化、平原文化、海洋文化等一顆顆文化明珠,而防震減災文化又是其中一顆,是體現著唐山文化特色的那一顆。
2 唐山防震減災文化的誕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任何一種自然災害,在它對人類釀成災禍的同時,也存在著為人類利用的可能性,特別是突發(fā)性災害,人類從中獲利的可能性更為明顯。恩格斯曾經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害不是以歷史進步為補償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災害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同時也是提高人類生存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并在這種抗爭中豐富和發(fā)展人類的文明史和防震減災文化。
1976年7月28日上午3時42分,唐山發(fā)生大地震,其震級為7.8級,如同400枚廣島原子彈在距地面16公里的地殼中猛然爆炸,將唐山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百萬人口的城市頃刻間夷為平地。24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輕傷而需治療者達36萬之眾,7200多個家庭全部震亡,4204人成為孤兒,城市功能全部癱瘓。直接經濟損失達100億元以上,成為20世紀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慘的一頁。今天,唐山地震已過去40年了,它給唐山人民留下了永不消逝的傷痛,留下了永遠的災害文化符號,同時也為唐山人民在防震文化中增添了輝煌的一筆。
3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防震減災文化的精華
唐山抗震精神由抗震救災而激發(fā),與城市固有的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唐山煤礦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實現精神的創(chuàng)造,集中體現了中國煤礦工人的階級特色和優(yōu)秀品質,創(chuàng)造了“特別能戰(zhàn)斗的精神”;唐山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頑強奮斗,求生存,求富強,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創(chuàng)造了“窮棒子精神”和“沙石峪精神”。唐山工人、農民所創(chuàng)造的兩種精神都受到過毛澤東的高度贊揚。正是因為唐山人創(chuàng)造了“特別能戰(zhàn)斗的精神”和“窮棒子精神”,正是由于“特別能戰(zhàn)斗的精神”和“窮棒子精神”的存在,唐山人在面對百年城市建筑全部被毀,24萬余人被奪去生命,16萬余人重傷的慘烈的地震災害,不但沒有被壓垮,反而頑強地生存下來,歷經十年,在被地震毀掉的城市廢墟上,建設成一座抗震防災的新型城市。1996年4月中共中央江澤民總書記題詞,“弘揚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設得更繁榮更美好”。這是對唐山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對唐山人民的熱情褒獎。
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唐山人民表現出了 “舍小家、顧大家”的無私精神?!盎茧y與共”:災區(qū)人民共用一個爐灶、同住一個窩棚、有飯大家吃,有水大家喝,互幫互助,共渡難關。“百折不撓”:地震把唐山夷為平地,然而大自然的殘酷并不能把唐山人擊垮,唐山人民戰(zhàn)天斗地,奪取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勇往直前”:在家園被毀或痛失親人的境遇下,唐山人民以無比強大的勇氣和信心投入了抗震斗爭中。如今抗震精神已經成為地震留給唐山人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融入唐山人民的血脈,成為塑造唐山城市精神的靈魂。
4 唐山的防震減災文化具有獨特的物質形態(tài)特點
在唐山的防震減災文化建設發(fā)展過程中將標志建設和遺址保護作為重點工作進行推進。地震標志物是表明地震特征的符號,是地震災害和與地震災害抗爭的永久象征;地震遺址是唐山地震原始現象的記憶和見證,是不可復制的文化遺產。建設地震災害標志物,是對唐山防震減災文化的彰顯和豐富;而保護地震遺址則是對唐山文化、唐山歷史的保護。震后,先后建起了唐山抗震紀念碑、紀念廣場、紀念館和中國唐山地震博物館、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園、地震罹難者紀念墻等一批標志性紀念建筑物;保存了原唐山機車車輛廠、原河北理工學院圖書館樓、原路南區(qū)吉祥路和原建筑陶瓷廠辦公樓等7處地震遺址。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標志物的建筑和地震遺址的保護,不僅豐富了唐山防震減災文化,而且成為永恒的文化符號。是人們從不同視覺、不同層面學習科學知識和防震減災技能最直觀的載體,是唐山防震減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5 唐山的防震減災文化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唐山防震減災文化將有形的物質形態(tài)轉化為無形的精神力量作為追求方向。一是一批發(fā)展減災文化精品力作陸續(xù)推出。唐山一直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理論工作者關注的熱點,有的甚至長期對唐山進行跟蹤研究,推出了一大批以防震減災為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豐富了唐山文化內涵。如繼1986年錢剛發(fā)表報告文學《唐山大地震》之后,先后有小說家關仁山創(chuàng)作的電視連續(xù)劇《唐山大地震》,關仁山、王家惠聯手發(fā)表的長篇小說《唐山大地震》,馮小剛執(zhí)導的電影《唐山大地震》以及其他各種文藝表現形式反映唐山地震文化主題的藝術作品。二是防震減災文化研究不斷推進。唐山市許多專家、學者從未停止過對唐山防震減災文化的研究,從地震的監(jiān)測預報到引發(fā)的社會問題,研究視野不斷擴展,研究層次不斷深入,研究理論不斷創(chuàng)新。涉及地震文化學、心理學、災害學、倫理學、建筑學、文學等研究領域,創(chuàng)建了“地震社會學”,推進了唐山防震減災文化的體系化、系統(tǒng)化。三是豐富創(chuàng)新防震減災文化宣傳模式。制作防震減災文化產品和節(jié)目,將防震減災文化潛移默化地植入人民的生活中。如2012年以唐山傳統(tǒng)文化中群眾喜聞樂見的“冀東文藝三枝花”(樂亭大鼓、評劇、皮影)為表現形式和載體,創(chuàng)編了一臺反映防震減災內容的專題文藝節(jié)目,在全市各縣(市)區(qū)進行了巡演,直接觀看人數達到30多萬人次,極大地增強了防震減災文化的宣傳教育效果。上述以唐山防震減災為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文化研究以及宣傳模式大大地豐富了唐山防震減災文化的內涵,為唐山文化寶庫增添了色彩,提升了唐山的城市品位,提高了唐山知名度,增加了唐山的凝聚力、競爭力。
唐山的防震減災文化是唐山文化的品牌,具有典型的唐山符號。1976年的唐山地震只是發(fā)生在轉瞬之間,而唐山的防震減災文化一經誕生便世代流傳,我們要珍視它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領悟它的豐富內涵,品味它的時代價值。唐山的防震減災文化所形成的人格、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將長期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鼓舞著每一個唐山人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張穎.推進防震減災文化建設 全力打造防震減災文化產業(yè)[J].唐山經濟,2014(10).
[2]王麗.傳承唐山防震減災文化展望唐山的未來[J].辦公室業(yè)務,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