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勇
哲哲參加同學的生日會,回來后跟我說:“爸爸,我發(fā)現(xiàn)啊,你對我真的挺好,算是一流的爸爸?!币郧半m也被他表揚過,但看他嚴肅的語氣,還是有點吃驚:“你的評價很高啊!”“今天我去涵涵家玩,發(fā)現(xiàn)她爸爸對她非常嚴格,很多事情不許做。還有,她爸爸希望她當一名軍人,而她喜歡畫畫,想當畫家,還是你好,尊重我的想法……”
曾問過哲哲:“你覺得好的父母、一般的父母和不太合格的父母都是怎樣的?”他沉思片刻,告訴我:“最好的父母是愿意拿出時間陪孩子玩,尊重小孩,經(jīng)常給他很多支持和幫助;一般的父母呢,就是陪孩子的時間比較少,但也不給孩子報很多班,讓小孩多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好的父母就是只給錢見不到人影那種,只知道給孩子報班的也算……”
哲哲的“父母高下論”很契合不久前有專家定義的父母三境界:三流的父母是保姆,二流的父母是教練,一流的父母是榜樣。但就我的經(jīng)驗看,做好榜樣還遠遠不夠。
在此過程中,父母們還要和孩子一起抵抗流俗,即引導孩子正視當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的不良風氣,如功利化、不負責任、嫌貧愛富、無序競爭、缺乏誠信、沒有公德心等。
除了一起對抗流俗,給孩子適合的教育,父母還要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我始終以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孔子所謂的教學相長,和孩子肩并肩、手拉手地朝著美好的未來走去,就是最美的教育圖景。這就需要父母有一個科學的教育觀:孩子出生前,不妨思考一下究竟想陪什么樣的孩子,希望他怎樣成長;孩子逐漸長大,反思自己的教育供給與孩子的需求是不是匹配。有人說,如果年過四十的父母還在積極進取,青春期的孩子便沒有理由頹廢。父母的好學和勤奮,如多讀一些兒童心理學、兒童文學作品等,固然是給孩子做一個榜樣,也是讓對教育和生活本身進一步的理解,以在孩子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有力地拉他一把。
哲哲8歲時,在讀完林格倫的《淘氣包埃米爾》后,對我說:“爸爸,我發(fā)現(xiàn)啊,你比埃米爾的爸爸差遠了?!薄澳憧窗。C谞柮看翁詺?,像把罐子套在頭上、把妹妹吊到旗桿上,他的爸爸都沒有打他,而是把他關在小木屋里,讓他反省。”我很無辜:“你淘氣的時候,我也沒打過你??!”“你是用語言打的!”“我怎么不記得!”“你忘了?你前幾天不是說,你跟iPad玩去吧,你管iPad叫爸爸吧,你讓iPad給你做飯和帶你游泳吧,你這語言比手打得都狠……”那次對話讓我深深自責,自己似乎更應該主動申請進入那個小木屋,因為的確無論是相比埃米爾的爸爸還是林格倫本人,自己別說達到理想的境界,連教育語言這一關都沒有過。
但這不妨礙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做出改變,瞄著最高的境界一步步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善自己的行為。慢慢地,在孩子眼中,我們也如埃米爾的爸爸一樣一點點地高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