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法典化背景下的經濟法體系構造

      2016-09-29 15:08:25薛克鵬
      北方法學 2016年5期
      關鍵詞:體系化法典經濟法

      薛克鵬

      摘要:法典是部門法體系化的最高形式。經濟法的體系化有利于厘清市場與政府各自的邊界,為不同主體分別提供權利、義務和權力清單?,F(xiàn)階段立法和司法實踐經驗缺乏、概念化不足、基本理論的欠缺和法典的自閉性缺陷決定了經濟法尚不具備法典化的條件,但應當積極促進自身體系的優(yōu)化升級,以子部門法典化為路徑推進法典化進程。以國家為中心的經濟法體系具有時代和歷史的局限性,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規(guī)律決定了經濟法應當以市場主體行為為依據(jù)進行內部體系建構。重構后的經濟法由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法、資源環(huán)境法、財稅法和金融法等子部門法典構成。

      關鍵詞:法典化經濟法體系部門法

      中圖分類號:DF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330(2016)05-0107-10

      一、背景和問題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既宣告過去一個時期立法任務的結束,同時標志著一個新的法律時代的開始。除根據(jù)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繼續(xù)創(chuàng)制一些新的法律外,從實質內容和外在形式兩個方面對現(xiàn)有法律進行完善將成為學界和立法者今后的主要任務。就外在形式而言,學界需要對過去三十多年陸續(xù)制定的九百余部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以部門法為單元進行歸類和整理即體系化,使之成為一個結構合理、分工有序、前后統(tǒng)一、邏輯嚴密的法律規(guī)范系統(tǒng)。“在現(xiàn)代西方法治歷史上,有一個壓倒性并包容一切的問題,即法律的形式問題……法律從來不是純粹形式的,但是,形式永遠也不會消失”。①系統(tǒng)化的法律體系除了具有消弭法律內部相互抵牾、便于人們系統(tǒng)掌握和適用法律等一般意義外,更有其深層次的意義。亦如學者所言,實質是法律的精神,形體是法律的軀體。法律要成為金科玉律,必須是實質和形體兼具。但法律的外形一旦對公民權利的消長具有重大影響,則其就不劣于法律的實質。②

      在諸多法律部門中,經濟法體系化即形式化尤為必要。由于立法時間跨度長、經濟基礎變動大等因素,導致經濟法存在單行法數(shù)量眾多、前后重疊和形式散亂等問題。當前經濟法有關市場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以及政府權力分散在60多部法律和眾多的行政法規(guī)中。關于經濟法的立法數(shù)量,根據(jù)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的文件,直接列明的有60多部。另有一些應當屬于經濟法的內容,如關于保護消費者方面的法律均未列入,所以實際數(shù)量超過所列數(shù)量。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頁。 這既使市場主體深感面對著似乎無處不在的義務,也顯得政府權力似乎漫無邊際。如果不能為市場主體提供一份清晰和完整的義務目錄,同時為政府提供清晰的權力清單,市場和政府的權力邊界將變得模糊不清,政府濫權或無端放任將不可避免?!罢囊磺袕娭菩袆樱急仨毭鞔_無誤地由一個持久性的法律框架來決定,這個框架使個人能帶著一定程度的信心來規(guī)劃,使前景的不確定性縮小到最低程度”。[英]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自由憲章》,楊玉生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52頁。 此外,由于缺乏體系化和有效統(tǒng)合,內容各異、數(shù)量巨大的單行法之間缺少一種相互聯(lián)接的紐帶,造成人們對經濟法的認識飄忽不定?,F(xiàn)有的經濟法向人們展示的僅僅是政府如何規(guī)制和調控的一面,但規(guī)制和調控的基礎,亦即經濟法的核心問題——市場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卻被忽略。碎片化、散狀化和非系統(tǒng)化導致研究者各自為政,缺乏內部協(xié)作和聯(lián)系,同時也導致研習者普遍缺乏對本專業(yè)知識系統(tǒng)和全面地把握,遮蔽了其學術視野,限制其系統(tǒng)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長此以往,必然引起人們對經濟法的質疑,進而影響到經濟法學科體系、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建設,不利于后繼人才的培養(yǎng)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經濟法的生命固然取決于其實質,但完善的體系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它既能將市場主體的義務和權利系統(tǒng)化,同時還能提高經濟立法的自覺性、系統(tǒng)性和協(xié)調性,優(yōu)化經濟法內部結構,為經濟法的編纂和整合以及學科體系的完善提供必要的支持。所以,為了滿足法律應有的邏輯自恰性、可預見性和穩(wěn)定性需要,參見[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頁。 將經濟法推向一個更高層次的發(fā)展水平,學界在構建具體制度的同時,也應注重經濟法的體系化研究。

      經濟法當前的體系形成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該體系突破了舊體制時期的經濟法分類,具有許多可取之處,但也不免具有時代的局限性。首先,當時真正意義的經濟法數(shù)量很少,涉及領域窄,而且內容簡略和粗糙,尤其是舊體制成分所占比例仍很高。其次,與經濟法相鄰近的民商法、行政法體系也都在重建,行政法正在從管理向控權過渡,商法與經濟法尚未完成分離,法治意義的行政法內容還極少,體系也不完備。再次。時值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初期,市場與政府仍在博弈,政府仍處于絕對強勢地位,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非常有限。最后,法學界尚未對舊的法學理論進行徹底清算,以國家本位為理念的前蘇聯(lián)法學在這一時期仍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經濟法影響甚巨。為此,基于當時的經濟、法律、政治以及法學理論等條件構建的經濟法體系必定不是一個完美和理想的體系。如今,經濟法自身和外圍環(huán)境都已發(fā)生巨變。經濟法數(shù)量大幅增加,內容遍及競爭、消費者保護和財稅金融等方面,且不再以計劃法為中心;市場體系日益完善,市場經濟觀念已深入人心,政府職能進一步退縮;新的多元化法學理論已代替了舊理論,國家本位主義日漸式微;相鄰的商法和行政法的內容及體系已基本定型和完備,民法內容基本齊備。為此,經濟法也應不失時機地推進體系化進程,優(yōu)化自己的內部結構,進而促進學科體系和教學體系的升級。

      二、經濟法的法典化問題

      “在法律的形式化過程中,立法是最主要的手段,法典化是最高形式”。岳彩申:《論經濟法的形式理性》,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5頁。 自《法國民法典》問世后,大陸法系就開啟法典化模式,成熟的部門法無不將法典作為學科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至19世紀末,各部門法相繼實現(xiàn)法典化。行政法盡管形成較晚,但20世紀40年代之后,主要大陸法系國家甚至包括美國都先后制定了以《行政程序法》為代表的行政法法典。行政法學界一直不乏行政法法典化的聲音。參見王世濤:《行政法的法典化及其模式選擇》,載《時代法學》2005年第4期,第79—83頁;楊海坤:《論行政程序法法典化構想》,載《法學評論》2003年第1期,第101頁等。關于非法典化思想,可參見徐學鹿、梁鵬:《論非法典化》,載《時代法學》2005年第4期,第70—78頁。 盡管大陸法系朝著非法典化趨勢發(fā)展,但我國還是遵循了大陸法系傳統(tǒng),憲法、刑法和訴訟法都已法典化,民法典編纂也已進入實質性階段。參見[美]約翰·亨利·梅利曼:《大陸法系》,顧培東、祿正平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頁。 行政法雖然采取的是單行法模式,但學界制定《行政程序法》法典化的研究努力始終沒有停止,學者甚至已推出建議稿。參見王萬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程序法試擬稿及立法理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另外,姜明安和周漢華等學者教授也都推出了各自的《行政程序法專家意見稿》。 民法典的編纂促使商法也開始思考本部門法的體系化乃至法典化問題,商法學界已開始制定商法通則和商法典的研究。那么,經濟法能否以及以何種方式法典化,則是經濟法學界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筆者以為,經濟法目前尚不具備法典化條件,但應當積極促進體系的優(yōu)化,以子部門的法典化為路經,推進經濟法的法典化。

      第一,法典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需要立法和司法實踐長期積累。已法典化的部門法莫不如此。民法典雖然始于近代的法國,但實際源于古羅馬時期的法律編纂以及中世紀歐洲局部地區(qū)長期的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刑法典始于古代的制定法,最終成為現(xiàn)代法典也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參見趙秉志:《當代中國刑法法典化研究》,載《法學研究》2014年第6期,第182頁。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典同樣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立法積累過程,最早可上溯到1215年英國的《大憲章》。訴訟法典也大致如此,都是立法和司法實踐長期積淀的結果。所以,一個新的部門法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xiàn)法典化。即便匆忙制定,也必被后人修改或補充的千瘡百孔。這方面的實例當屬美國憲法。在1787年通過時僅有7條,后來在不到200年的時間里修正17次,修正案條文達26條。 世界上第一個經濟單行法產生才一百多年,即使從1802年的英國《工廠法》開始算起,也才二百多年。就我國當前經濟立法看,雖然數(shù)量較多,但立法質量普遍不高,執(zhí)法和司法經驗明顯不足?!白鳛榉ǖ捏w系化存在,法典具有高度的普遍性、確定性和完整性, 需要有較高的立法技術予以支持”。前引⑩,第184頁。 所以,經濟法立法和司法技術人才的儲備不足是其難以法典化的瓶頸之一。

      第二,經濟法法典化缺乏必要的基礎性工作——學科的概念化。法典是在眾多分散的單行法基礎上,按照一定標準和邏輯排列組合使之體系化的結果。它既要求有明確和準確的具體概念,也需要具有一定抽象且內涵和外延都準確無誤的范疇,形成一個以基本范疇為統(tǒng)帥、以具體概念為材料的概念體系?!耙粋€國家要制定法典,還需要有相應素質的法學家,而這些法學家必須有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從大量的法律資料中尋找到一般性的法的原則和概念,并合乎邏輯地把它們建構成一個嚴謹?shù)姆审w系”。嚴存生:《對法典和法典化的幾點哲理思考》,載《北方法學》2008年第1期,第5頁。 近代法德之所以成功制定民法典,離不開羅馬法已奠定的基本概念,更離不開19世紀概念法學派的努力。經濟法的產生雖然已有一百多年,但與民法和刑法等部門法相比,仍處于發(fā)育和成長期。由于急于應對各種經濟問題,經濟法直接采用了許多經濟學或其他學科的概念,并未從法律視角嚴格界定。經濟法發(fā)展初期,既缺乏真正意義的經濟法規(guī)范,也缺乏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xiàn)代法學理論,學界只能立足于與計劃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研究,重點是學科的地位和調整對象,并未進行概念化研究。此后,由于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導致各種經濟和社會問題頻出,亟需經濟法予以應對,為此,學界主要集中于具體法律制度研究,以致經濟法迄今未能形成內涵外延明確、邏輯嚴密、多層次的概念體系。這是經濟法難以法典化的基礎性障礙。

      第三,經濟法尚不具備法典化的理論基礎。一個法律部門要實現(xiàn)法典化,除了長期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以及一定數(shù)量的單行立法外,還必須有穩(wěn)定的和正確的理論作為基礎。法律作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一種工具不只是條文的簡單匯總,而是一個民族一定時期的文化、觀念和思想的集合,以及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理論反映。已經法典化的部門法無不如此。憲法法典化與近代啟蒙思想家奠定的國家理論、權力和人權等理論密不可分,民法的法典化則是建基在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理論之上。實踐證明,這些理論雖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因其符合人性和理性,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看,經濟法是對傳統(tǒng)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一種修正或反叛,也必然受到私法的詬病。這就要求經濟法必須將自己植根于深厚的法學甚至社會哲學理論之中,獲得理論上的廣泛認同。雖然經濟法的社會價值已充分顯現(xiàn),如果沒有經濟法20世紀很難想象將是一個怎樣的歷史。但是,與其他部門法比較,經濟法仍缺乏應有的理論支撐。不論是德國的《鉀鹽經濟法》,還是美國的《謝爾曼法》和大蕭條時期的經濟立法,在立法前都缺乏充分的理論啟蒙,事后又缺乏系統(tǒng)性的理論證明,這就必然招致舊的法律思想的抵制。抵制經濟立法最典型的是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1932年羅斯福執(zhí)政后,為擺脫經濟危機,推動國會通過了許多干預經濟的立法。但當時聯(lián)邦最高法院法官堅持經濟自由主義,多次宣布調控聯(lián)邦和州經濟的法律違憲。參見[美]伯納德·施瓦茨:《美國法律史》,王軍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頁;張千帆:《憲法學導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頁。 初創(chuàng)時期的中國經濟法更是在理論上出現(xiàn)致命的弱點,將自己捆綁在計劃經濟理論的戰(zhàn)車上,這對后來的經濟法發(fā)展產生了不利影響,以致不得不徹底重建。當今的經濟法理論有了長足進步,吸收了20世紀各種法學流派中的合理成分,并將自己的理論根系延伸至經濟學和政治學甚至哲學之中,為具體制度的建設提供了充分的理論支持。不過,從總體看,經濟法仍然缺乏認識高度一致的、能夠用以支撐學科并能說服整個法學界的基礎理論。這是經濟法難以法典化的理論原因。

      第四,經濟法是一個隨著經濟發(fā)展而不斷擴張和變化的法律部門,法典化極易導致其體系的封閉,削弱其適應日益復雜的市場經濟的能力。經濟法能否法典化取決于市場經濟需要,而不是法律本身。市場是隨著科技進步不斷發(fā)育和擴張的體系。科技越發(fā)達,市場分工越細,市場規(guī)模也就越大,市場運行就越復雜,人類面臨的經濟問題也就越多。就世界范圍而言,各市場經濟國家都先后經歷了最初的壟斷、勞工危機、食品安全、經濟危機、消費者運動、環(huán)境惡化、金融危機等問題。層出不窮的市場問題引發(fā)了不同程度的社會問題,而每次問題和危機的爆發(fā),經濟法都需要及時回應,不斷產生新的立法。當下正進行的以網(wǎng)絡為基礎的信息革命預示著未來的經濟活動和市場將更加復雜,也再一次向人們昭示,經濟發(fā)展的步伐不會停歇,法律特別是經濟法必須時刻做好應對準備。但是,法典化的目的之一是意圖通過一套邏輯嚴密的概念體系,一勞永逸地將各種法律現(xiàn)象有條不紊地納入法律制度的調整范圍。王衛(wèi)國:《超越概念法學》,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1995年第3期,第34頁。 這種固步自封的立法模式,顯然不符合經濟法的本性,也不符合經濟發(fā)展對法律的持續(xù)需求。

      一言以蔽之,雖然我們承襲的是大陸法系傳統(tǒng),但應該清醒地看到,與經濟緊密聯(lián)系的經濟法是一個不宜也難以法典化的法律部門。單行法仍是將來一個時期經濟法存在的基本形式。與法典相比,單行法可能有其自身不足,但是,這種在歐洲大陸法系興起的、以實用主義為目的、以實際需要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的單行法立法模式,克服了理性主義的法典法和經驗主義判例法的不足,代表了世界法律的發(fā)展方向。其重實際求實效的務實作風,體現(xiàn)了中國社會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基本文化格調,也代表了我國法制建設的未來路向。前引B15,第36頁。 當然,這不意味著經濟法沒有自己的體系,眾多單行法之間只能是一種雜亂無章的狀態(tài)。作為隨機立法的產物,單行法由于過于分散存在許多弊端。所以,有必要對分散的單行法進行必要的整合和體系化,使之形成若干子部門,以子部門法典為路向,為經濟法的法典化創(chuàng)造條件。

      三、經濟法體系化標準選擇

      體系化是通過對眾多但具有同質性的事物進行概括和分類,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經濟法的體系化,就是按照一定標準對現(xiàn)行單行法律法規(guī)進行分類歸納,使之成為一個內容完整、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統(tǒng)一協(xié)調的規(guī)范體系?!敖洕w系如何確立,直接關系到人們對于經濟法的直觀認識”。張守文:《經濟法體系問題的結構分析》,載《法學論壇》2005年第4期,第27頁。 通過體系化,人們看到的不再是抽象的、表述各一的經濟法,而是實實在在的、由若干子部門構成的、具有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法律規(guī)范集合體。各子部門既反映經濟法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個性,既有分工,又有聯(lián)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規(guī)范市場經濟活動的法律系統(tǒng)。一方面市場主體都能從中完整、系統(tǒng)地知悉自己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另一方面也使政府獲得一份經濟權力清單。而要使經濟法體系合理化和科學化,必先確定合理的分類標準。這一標準應當一以貫之地堅持到若干層次,是能夠不產生交叉、重復或遺漏的標準,能夠體現(xiàn)法學個性。肖江平:《經濟法學體系的構造——兼論經濟法體系》,載楊紫烜主編:《經濟法研究》(第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頁。

      社會關系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法學界就一直作為劃分部門法的主要依據(jù),有的學者認為子部門法的劃分也應繼續(xù)以此為標準。這種過度依賴社會關系的做法,是導致當前經濟法體系問題多出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必須摒棄。社會關系在劃分法律部門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不確定性決定了在經濟法內部體系化方面的價值較小。綜觀已有法典,鮮有將社會關系直接作為內部劃分的依據(jù),而是選擇主體、客體、行為等明確和具體的要素。

      主體是法律關系諸要素的核心,是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所依。沒有主體,就沒有法律。因而,在具有兩類以上主體的部門法中,可以根據(jù)主體構建內部體系。憲法體系就是從公民和國家機構兩個方面構建。民法有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但民法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所有人都被視為完全平等之人,所以民法不以主體作為體系化的依據(jù)。經濟法則不然。經濟主體即在市場中從事活動的人,既有從事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個人和企業(yè)(統(tǒng)稱為經營者),也有向企業(yè)提供勞動力的勞動者,還有為了生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消費者,以及分別代表企業(yè)、勞動者和消費者等群體利益的各類社會組織。至于不同層級、擔任不同角色的政府機構在市場中也擔任不同角色。經濟法中的權利、義務以及法律責任,均與主體身份相關。所以,自然人或法人在市場中的多樣性和身份性特征,決定了主體應當是經濟法體系化的重要標準。

      不過,僅僅根據(jù)主體還不足以對經濟法科學分類。因為自然人和法人之所以成為市場主體以及經濟法規(guī)范或保護的對象,是因行為所致。正如龐德所言,“法律,從法律秩序的意義上說,它的對象包括個人之間的關系,也包括個人的行為,因為個人會影響他人或影響社會和經濟秩序?!盵美]羅斯科·龐德:《法理學》(第三卷),廖德宇譯,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頁。 綜觀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等法律諸要素,都與行為相關。權利是法律允許人們可以選擇從事或不從事某種行為的自由,義務是必須或不得為的行為,法律責任則是對侵權、違約或其他違法行為的懲罰或制裁。與法律關系相比,行為更直觀和更具體,容易從法律上控制。所以,“法律是針對行為而設立的,因而它首先對行為起作用,首先調整人的行為。對于法律來說,不通過行為控制就無法調整和控制社會關系”。張文顯主編:《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頁。 綜觀民商法、行政法和刑法,莫不是關于民事、商事、行政等行為的規(guī)范,民事行為、商事行為和行政行為自然成為行政法、民法、商法等部門法的核心范疇。當前,學者們已放棄單純從社會關系角度解讀法律的傳統(tǒng)思路,認為“法與世界的其他對象并不能直接形成呼應關系,而是必須通過人的行為這個中介與對象發(fā)生聯(lián)系,法與行為之間形成直接的呼應關系,古往今來一切法的創(chuàng)設或約定,都是為了調整或規(guī)制人的行為”。參見舒國瀅:《法哲學沉思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6—77頁。 因此,經濟法應當從行為角度進行重構。參見張守文:《經濟法理論的重構》,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63—392頁。

      除主體及行為外,客體也是部門法體系化中一個參考依據(jù)。主體固然重要,但沒有客體,主體之間也不會產生聯(lián)系或者利益沖突,權利和義務也就失去實際意義。所以,許多法律直接從客體方面進行命名,如《土地管理法》《票據(jù)法》《證券法》和《森林法》中的物、土地、票據(jù)、證券和森林等等,并以客體為中心對主體行為進行規(guī)范。財產關系是民法調整的一個主要內容,所以客體是民法體系化的一個重要依據(jù)。經濟法是以市場中的人及行為為對象的法律規(guī)范集合,每個市場領域都涉及特定的客體即產品或服務,如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和房地產管理法。不過,根據(jù)客體進行分類,突出的是特定市場的法律規(guī)則,只具有局部性,容易忽略主體及權利和義務的差別和分類的完整性。因此,客體可以作為二級或三級經濟法的劃分依據(jù),不宜作為一級標準。

      此外,權利和義務在法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一個人在法律上既無權利又無義務,不能稱其為法律主體,任何法律最終都可簡約為權利規(guī)范或義務規(guī)范。參見張文顯:《法哲學基本范疇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27頁。 權利和義務是調整社會關系實現(xiàn)公平和正義的基本手段,社會關系能否穩(wěn)定和諧,法律是否正義,都取決于權利和義務配置是否公平正義。雖然各個部門法以及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基于主體和調整目的不同,都有各自權利和義務體系,但因權利和義務必須依附于特定主體或者與特定的客體相關聯(lián),所以,一般不單獨作為劃分標準。

      最后,經濟法的體系化還必須考慮實施機構這一因素。法律實施機構及其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的執(zhí)法者是法律有效運行的必備條件。實施機構的設置與部門法的性質及專業(yè)化程度相關,法律的專業(yè)化程度越高,對執(zhí)法者的專業(yè)知識要求也越高。經濟法既涉及法律知識,也涉及經濟學知識,甚至涉及專業(yè)技術,如競爭、食品安全、金融、電信和資本市場領域的法律。由于相關領域的經營者都具有非常專業(yè)的知識或技術,執(zhí)法者的知識和能力如果不匹配,必難勝任。各個經濟法具體制度之間雖有共通性,但基于不同領域的專業(yè)性需要,已經形成了不同的實施機構。這就需要結合實施機制對經濟法進行類型化,將同一或相近規(guī)制機構的單行法進行歸類,以利于法律實施。

      總之,部門法體系化的標準多種多樣,不一而足。任何一種標準都有其可取之處,也有其不足,所以不能只采用一個標準。這就需要進行必要的組合,取長補短,以其中一個要素為主,兼顧其他。經濟法體系化的標準也應如此,即以行為為主,兼顧主體和實施機制等因素。

      四、行為主義下的經濟法體系建構

      以行為作為經濟法體系化的標準,就是以經濟法所調整或所規(guī)制的行為為依據(jù)建立經濟法的內部結構。這種行為應當有別于其他部門法規(guī)范和調整的行為,符合經濟法的基本特點,即經濟性和社會公共性。顧名思義,經濟法首先規(guī)制的是經濟行為,即利用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經濟資源謀取利益的活動;參見[美]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蕭琛等譯,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頁。 其次,這種行為直接關系到社會公眾利益。如果與經濟活動無關,或者僅涉及私人利益,都不屬于經濟法規(guī)范或調整的內容,不作為體系化依據(jù)。

      市場經濟是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市場主體行為是最基本和最常見的行為,也是經濟法規(guī)制的主要對象,所以構建子部門應以市場主體行為為基本標準。當前流行的各種體系主要是從政府管理、規(guī)制、監(jiān)管或宏觀調控角度對經濟法進行分類,是以政府職權為依據(jù)建立的體系。這反映了上世紀90年代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政府決定而非市場決定下的經濟法特征。在市場決定配置資源的新常態(tài)下,市場主體逐漸成為經濟活動的主力,國家和政府的范圍日益收縮。對于市場而言,政府不論是規(guī)制,還是調控,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派生而不是本源,是輔助性而非決定性條件。以政府行為為標準構建經濟法子部門,倒置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

      當然,不以政府行為為標準并不否認政府在經濟法中的地位,只是將其作為建立子部門的次要或輔助性標準。畢竟政府是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重構經濟法體系必須考慮其在市場中的行為方式。不過政府在市場中的角色較為復雜,既擁有法律上的強制力,又擁有土地、資金等公共資源。由此政府在市場中也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一是通過禁止、限制、許可、命令、取締、強制檢查和處罰等強制方式對私人經濟活動進行規(guī)制;二是利用公共財政等經濟資源,在市場上投資、提供公共產品、購買物品或消費品等。前者本質上是一種執(zhí)法活動,其權力來源于法律規(guī)定,而非自主行為。行政規(guī)制雖然對經濟有一定影響,但不是直接運用經濟資源,與市場主體行為不是同類項,不能并列。后者即政府運用經濟資源參與市場活動,形式上類似于普通企業(yè)行為。陳新民:《行政法學總論》,三民書局1997年版,第534頁。 這種行為與市場主體的行為具有同質性,因此可以作為劃分子部門的輔助性標準。

      市場主體是由經營者、消費者、勞動者等不同身份的人構成的,其核心是經營者。經營者既是所有產品的提供者,也是所有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的肇始者。所以,以市場主體行為為標準,也就是以經營者行為為標準。經營者的行為貫穿于整個經濟過程,也貫穿于整個經濟法。以此為標準構建的經濟法子部門,將充分體現(xiàn)市場和市場主體在經濟法中的主導地位,同時使政府回歸到次要和非主導的地位。

      經營者行為表現(xiàn)形式形形色色,不勝枚舉,根據(jù)專業(yè)性以及行為涉及的利益,大致可分為競爭行為、與消費者權益相關的行為、雇傭和使用勞動力的行為、利用自然資源以及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關的行為。以這些行為為規(guī)范對象的競爭法、消費者保護法、勞動法、自然資源法和環(huán)境保護法相應地構成經濟法的子部門。其中政府實施的與競爭、消費者和勞動者權益相關等行為,也可納入上述子部門。而政府的投資、購買、消費、分配和借貸等行為,則屬于廣義財政或財稅范疇,則需要專門的法律,即財稅法規(guī)范。財稅法是經濟法不可或缺的又一個子部門。

      (一)競爭法

      競爭法是規(guī)制競爭行為之法,也是經濟法最重要的子部門。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已建立起完整的競爭法體系以及專門的規(guī)制機構。我國的競爭立法始于上世紀80年代,迄今已制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拍賣法、招標投標法、反傾銷條例和反補貼條例等若干單行法,分別對不正當競爭、壟斷、傾銷和境外政府補貼等危害競爭行為進行規(guī)制。其中既有適用于所有經營者的一般法,也有適用于特定對象或范圍的特別法。競爭法雖然內容已齊備,但形式卻非常分散,規(guī)制機構也分布在多個部門。以競爭為中心建立子部門法典,既有利于經營者系統(tǒng)了解在制定和實施競爭策略時應當遵循的行為規(guī)則,也有利于建立統(tǒng)一的監(jiān)管體制,提高監(jiān)管的專業(yè)化程度和執(zhí)法效率,同時有利于競爭法在司法層面的普及,促進形成健康的市場競爭文化。

      (二)消費者保護法

      消費者法或消費者保護法是通過規(guī)制經營者的行為以保護消費者。20世紀初,在民商法典之外開始出現(xiàn)專門保護消費者的立法,經過近百年發(fā)展,目前已形成完整的保護消費者的法律體系。消費者保護法突破了私法自治和國家放任自由的理念,一方面賦予消費者諸多權利,同時為經營者設定諸多義務,另一方面設置專門監(jiān)管經營者和保護消費者的機構。消費者保護法名曰保護消費者,實則是規(guī)制經營者之法。因此,消費者保護法和競爭法一樣,都屬于經營者的行為法。消費者法作為經濟法的子部門既有經濟原因,也有社會原因。因為社會生產是一個由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環(huán)節(jié)組成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消費既是終點,又是起點。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如果消費者長期受到愚弄和欺詐,必然喪失消費信心,用腳投票,最終導致一個行業(yè)的萎縮乃至消亡。所以,對消費者的傷害并非簡單的民事欺詐或侵權,而是關涉眾多經營者以及其他相關群體的利益,是直接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經濟活動。這是在私法之外另起爐灶制定保護消費者法的基本緣由。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已建立起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基本法,以產品質量法、廣告法、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藥品管理法、特種設備安全法、旅游法、標準化法和計量法等單行法為特別法的消費者法體系。與此同時,各級政府都建立專司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機構。不過,由于單行法數(shù)量多,內容散亂,多部門執(zhí)法,監(jiān)管分散,嚴重影響了法律的實施效果。尤其是司法層面仍然從民商法視角看待消費者保護法,既缺乏專門的審判機構和專業(yè)的法官,也缺乏專門的程序,使得消費者法實施效果大打折扣。將消費者保護法法典化,無疑有利于改善消費者保護法的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水平,消除因分散立法和多頭監(jiān)管帶來的諸多弊端。

      (三)勞動法

      受拉德布魯赫思想的影響,學者們多將勞動法視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或者將其納入社會法范疇。但是,從經濟和經濟法的角度看,勞動法仍是規(guī)范經營者行為之法。其一,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之一,是市場中極為重要的資源。勞動力或勞動者是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勞動者問題也是經濟問題。特別是勞動者與消費者身份基本重疊,勞動者問題必然涉及消費問題。其二,勞動問題是發(fā)生在經濟領域中的問題,它和消費者問題、競爭問題一樣,都是因為經營者的不當行為所致。其三,勞動力市場是市場經濟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市場,同樣受供求關系、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的支配。質言之,只有從經濟和市場視角才能制定科學的法律規(guī)則,也才能理解勞動法。其四,“勞動市場(labor market)往往是利益爭端、社會沖突和政治騷動的源泉”。前引B24,第184頁。 和解決壟斷、消費者問題方法一樣,解決勞工問題不能僅依靠私法自治,而是需要國家強制力進行適度規(guī)制。因此,從規(guī)范的主體、對象和方法看,勞動法與競爭法、消費者保護法具有相同的品質和共同的理論基礎。將勞動法和經濟法分離,僅僅是看到了它們之間一些微不足道的差異,而沒看到它們的共性,結果必然割裂法律之間的共通性和聯(lián)系性,破壞經濟法思維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

      (四)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法典

      自然資源法作為經濟法的子部門之一仍然取決于開發(fā)和利用自然資源行為的經濟性和社會公共性兩個基本因素。其一,自然資源是人類經濟活動的基本條件,不論是農業(yè)經濟還是工業(yè)經濟,都是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生產。經濟就是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生產產品并進行分配的活動,即自然資源與經濟活動密切相關。其二,不論是私有還是公有,不正當開發(fā)和利用必然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既威脅當代所有人的利益,又剝奪后代人權利,影響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其三,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自然資源的日益萎縮,因爭奪資源而發(fā)生的沖突已經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秩序,如不加以控制,必然造成社會沖突。其四,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法的主體與競爭法、消費者保護法和勞動法均是同一主體,即經營者,而且規(guī)制方法大致相同。

      與自然資源緊密聯(lián)系的是環(huán)境問題。環(huán)境是由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qū)、風景名勝區(qū)等要素構成的一個人類賴以生存的整體,自然資源是環(huán)境中的基本要素,破壞自然資源必然破壞環(huán)境。近年來國內生態(tài)和環(huán)境問題日益嚴重,環(huán)境保護法的作用凸顯,并逐漸從經濟法中分離。環(huán)境保護法雖有一定的特殊性,但與經濟法仍同屬一個體系。其一,環(huán)境問題首先源于人類的經濟活動,是經濟活動的副產品。經濟是因,環(huán)境污染是果。要解決環(huán)境問題,必先從規(guī)范經濟行為、轉變經濟方式和提升消費觀念開始,離開經濟談環(huán)境問題是舍本求末。其二,環(huán)境問題的始作俑者與競爭問題、消費者和勞工問題相同,都是同一主體——即經營者,是經營者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將成本轉嫁給全社會的結果。其三,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方法與解決競爭和消費者的方法相同,都需要由專業(yè)性機構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規(guī)制。所以,環(huán)境保護法與競爭法和消費者保護法有著本質聯(lián)系和相同的理論基礎,與自然資源法具有相同的對象。我國迄今已形成了包括森林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水法、礦產資源法、漁業(yè)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循環(huán)經濟促進法等法律在內的自然資源法體系,以及由環(huán)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環(huán)境噪聲污染防治法、防沙治沙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法和環(huán)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構成的環(huán)境法體系。兩者對象重疊和交叉處甚多,如果將二者統(tǒng)一起來作為一個子部門進行法典化,從經濟、競爭、消費、資源和環(huán)境等問題相互聯(lián)系的角度進行立法和執(zhí)法,將會大幅度提高立法質量和法律實施效果。

      (五)財稅法

      財稅法是以財政收支行為為規(guī)制對象的一個子部門。與前四個子部門法不同,財稅法是政府財稅行為之法。財稅行為是政府獲得和使用公共資金方面的活動,目的是優(yōu)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和經濟穩(wěn)定增長,即具有經濟性。參見R, AMusgrave,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pp180—194 ( McGraw-Hill,1959).轉引自劉劍文:《財稅法功能的定位及其當代變遷》,載《中國法學》2015年第4期,第171頁。 財稅行為的公共性不言而喻。財政收入不足,政府將無法向社會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和社會服務,影響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收入過多,將擠壓市場資源,影響市場效率;收入不公,將導致市場不公平競爭和結構失衡。此外,財政財產是全體國民的財富,即公共財產,其支出關系到社會公共利益。轉移支付不合理,將導致公共資源分配不公;采購不規(guī)范,必然導致公共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公共工程質量低劣、采購物品質次價高和不公平競爭等問題;政府過度消費將會擠壓社會生產資源,降低市場效率。財政支出行為形式上具有私法特征,但私法和行政法卻難以規(guī)范。民商法恪守當事人自治原則,將政府采購視為一般的契約行為,主張買賣雙方自由協(xié)商,這就必然為契約雙方惡意串通損害公共利益大開方便之門。財政收支雖然是政府行為,但這種行為直接與社會公共利益相關,而不僅僅是行政相對人的權利。行政法基于保護行政相對人權益的固有理念,對因違反財稅行為侵害的公眾利益很難救濟。所以,要確保財稅法發(fā)揮其應有功能,就必須立足于社會公共利益對財稅行為進行嚴格規(guī)制。這是財稅法的應有之義。亦即在財稅法中,政府不再是執(zhí)法者,而是被規(guī)制者和社會責任的承擔者。前引B27劉劍文文,第163頁。 但是,當前宏觀調控法思維突出了財政行為的調控功能,掩蓋了財稅法規(guī)制財稅行為的真正目的。這是財稅法不能有效監(jiān)管政府財政違法行為的重要原因。“在我國過去的一個階段中,財稅法被視為宏觀調控法,財稅法的宏觀調控功能也被格外凸顯……從理論構造上看,宏觀調控其實只是財稅法的非常態(tài)的、次要的和附隨的功能?!毙陆抻喌摹额A算法》就充分體現(xiàn)了財稅法的應有功能,是法治財稅法的回歸。1994年3月通過的《預算法》第1條規(guī)定:為了強化預算的分配和監(jiān)督職能,健全國家對預算的管理,加強國家宏觀調控,保障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根據(jù)憲法,制定本法,這一規(guī)定充分體現(xiàn)了舊法的宏觀調控功能。而2014年8月的修改則充分體現(xiàn)了對政府預算行為的規(guī)制目的,如第1條規(guī)定:為了規(guī)范政府收支行為,強化預算約束,加強對預算的管理和監(jiān)督,建立健全全面規(guī)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保障經濟社會的健康發(fā)展,根據(jù)憲法,制定本法。 將財稅法作為一個子部門進行法典化,將有利于對政府財政收支行為進行規(guī)范,并以此建立獨立的規(guī)制財稅行為的體系。

      (六)金融法

      金融法是規(guī)范金融活動調整金融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總稱,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yè)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信托法、反洗錢法、銀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法和相關行政法規(guī)。金融法是規(guī)制金融行為的法律,既包括金融經營者行為,也包括政府的金融,如貨幣發(fā)行、融資和貨幣政策制定及執(zhí)行活動。金融法作為經濟法的組成部分仍然取決于金融行為的兩個特性,即經濟性和社會公共性?!敖鹑诒旧硎且环N經濟活動,它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參與社會再生產的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中,相互調節(jié)資金余缺的信用活動的總稱”。朱大旗:《金融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頁。 現(xiàn)代經濟是以金融為中心的經濟,金融市場在整個市場體系中起著樞紐作用。歷次經濟危機表明,金融活動不只是簡單的私法行為,而是與社會公共利益密切相關,既涉及市場安全問題,也涉及壟斷、不正當競爭和消費者權益。所以,法律不僅需要對金融經營者行為進行嚴格規(guī)制,而且要建立相應的監(jiān)管機構。與競爭法等子部門相比,金融法屬于特別法之列,但由于金融行為的普遍性、金融市場的多樣性、金融法的專業(yè)性和監(jiān)管的特殊性以及金融法的數(shù)量等因素決定了可以提升其在經濟法體系中的地位,以子部門法地位進行法典化。

      以上各子部門是從行為角度對現(xiàn)有單行法進行的一級分類,而不是經濟法的全部。還有適用于特定行業(yè)或特定市場的單行法,如房地產法、旅游法、建筑法、電信法、對外貿易法和交通運輸法等等,有人稱之為特殊行業(yè)規(guī)制法。這些單行法對特定市場的經營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調整,其目的有多元性,但基本涉及的是相關市場的競爭、消費者權益、勞動者權益、資源環(huán)境及市場秩序等內容。有的可以直接納入上述子部門,如旅游法、食品安全法和建筑法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相關市場中的消費者權益,可歸入消費者保護法;有的則需要根據(jù)內容分別對待,不能僅從一個子部門去解讀,如價格法,就既有禁止經營者價格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內容,也有禁止經營者利用價格欺詐消費者的規(guī)定,還有政府定價和運用價格手段干預市場的條款。價格法中關于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內容基本上屬于重復立法,可以適時刪改或歸入競爭法;關于欺詐消費者以及應由政府定價的規(guī)定,與消費者權益直接相關,可以歸并消費者保護法;至于運用財政、儲備和價格基金方式干預調節(jié)市場的規(guī)定,屬于財稅法內容,可通過財稅法調整。另外,由于政府不再以計劃方式管理和干預經濟,所以,尚無制定計劃法的需要。至于政府制定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產業(yè)促進行為,多涉及財稅和金融工具的運用,可以納入財稅法和金融法進行規(guī)范。

      綜上,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模式下,經濟法是由競爭法典、消費者法典、勞動法典、資源環(huán)境法典、財稅法典和金融法典等子部門法典構成的一個法律體系。

      結論

      法典化是體系化的最高形式,體系化是經濟法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分裂走向統(tǒng)一,從凌亂不堪到系統(tǒng)完整的必由之路。法典化并非經濟法研究的最終目的,卻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經濟法的高度分散決定了法典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對一個個單行法進行梳理研究,推進子部門的法典化。但是,過度追求形式的完美,必然犧牲法律的實質。法典化完成之日也是一個部門法體系的封閉之日,如不及時修正,則必淪為過時的教條。一如梅因告誡我們的,“世界上最著名的法律學制度從一部‘法典開始,也隨著它結束?!盵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頁。 特別是子部門的法典有可能導致各子部門各自為政,畫地為牢,進而加速經濟法的散狀化。但就當今而論,經濟法體系尚未完善到可以封閉的程度,相反,我們還需要不斷反思、解構和重構,以接力方式使之走向完備。

      Abstract:The code is the highest form in sectoral law system. The codification of economic law is beneficial to distinguish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market and government and providing a series of lists of rights, obligations and powers for different subjects. However, the conditions for codification are far from mature due to the lack of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experience, insufficient conceptions, the lack of basic theories and fallacy of self-closing codification. It is suggested to positively promote upgrading of the system itself and the codification should be enhanced by codification of the sub-sectors of economic law. The state-centered economic law system bears historic shortage, and market rules on resource allocation decide that the economic law system should be internally constructed based on conducts of market subjects. The new economic law system should consist of codifications on sub-sectoral laws such as competition law, consumer law, labor law, natural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law, tax law, and financial law.

      Key words:codificationeconomic law systemsectoral law

      猜你喜歡
      體系化法典經濟法
      法典化視野中的慈善法體系化
      論作為判例法典的《春秋》*——以復仇為例
      法律史評論(2021年1期)2021-11-06 05:26:54
      構建體系化試驗安全管理模式
      機電安全(2021年11期)2021-08-27 02:18:20
      保險合同法的體系化表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02
      李達與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體系化闡釋
      論經濟法的憲法性
      法大研究生(2019年1期)2019-11-16 00:37:50
      經濟法在我國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分析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32
      公安高等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西夏法典的演變及緣由綜論
      西夏研究(2016年4期)2016-07-10 12:08:15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經濟法解讀
      大冶市| 清水县| 德钦县| 陆河县| 论坛| 威远县| 合阳县| 水富县| 高雄市| 长葛市| 余庆县| 茶陵县| 内丘县| 扬中市| 龙游县| 大城县| 嘉祥县| 多伦县| 德清县| 乃东县| 凯里市| 汨罗市| 九龙县| 定陶县| 昌江| 桐柏县| 寻乌县| 杂多县| 临沧市| 久治县| 梓潼县| 天峻县| 寿阳县| 嫩江县| 沈丘县| 荔波县| 遂川县| 庆阳市| 贵定县| 双柏县| 临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