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
1935年3月,為紀念著名波蘭小提琴家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100周年誕辰,在華沙舉辦了以維尼亞夫斯基姓氏冠名的為期兩周的國際小提琴比賽。這不僅是世界最重要的小提琴大賽之一,更是迄今已知創(chuàng)辦最早的國際小提琴大賽。
20世紀初期的波蘭并不算是歐洲強國,不過卻是最早舉辦國際性音樂大賽的國家,這其中的原因還要追溯到波蘭另一個重要的音樂大賽——肖邦國際鋼琴大賽。此大賽創(chuàng)辦于1927年,每五年舉辦一次;1935年之前,在華沙已成功舉辦了兩屆大賽(1927年和1932年),并且從中累積了一些經(jīng)驗,在社會中也取得了一些正面的效應。大賽讓音樂藝術在波蘭人民的生活中傳播開,而并不像以往那樣,音樂是只有少數(shù)人才了解和掌握的一門藝術。有了成功舉辦這兩屆大賽的經(jīng)驗和信心,波蘭人對于舉辦其他大型國際音樂比賽的熱情大為提升。第二屆肖邦大賽結束不久,在波蘭作曲家即維尼亞夫斯基的侄兒阿達姆·維尼亞夫斯基(Adam Wieniawski,1879-1950)的發(fā)起之下,以波蘭著名小提琴家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為名的國際小提琴比賽正式誕生。它的目的不僅在于紀念和傳承他伯父的音樂,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具有小提琴天賦的青年一個展示和走向國際的平臺。
翻開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的歷屆獲獎者名單,幾乎所有得獎者都是來自歐美或者俄羅斯的選手,很少有亞洲選手能在這種國際大賽中獲得名次。直到1972年,日本選手石川靜在第6屆比賽中獲得銀獎,打開了亞洲選手在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得獎牌的大門。日本從亞洲來說,是最早參加各項國際音樂比賽的國家之一。
隨著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的創(chuàng)辦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陸陸續(xù)續(xù)在歐洲和美洲出現(xiàn)了許多迄今為止仍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國際小提琴比賽。1945年開創(chuàng)的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比賽,1950年創(chuàng)辦的巴赫國際音樂比賽,1954年開創(chuàng)的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1958年開創(chuàng)的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1965年開創(chuàng)的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1984年創(chuàng)辦的印第安納波利斯國際小提琴比賽,1983年開創(chuàng)的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等等。雖然在這些世界級比賽中,中國選手晚于日本選手被世界知道,但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選手們逐漸開始在各項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得獎牌。1980年,胡坤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辦的第4屆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得第五名,這是第一位中國大陸選手在國際小提琴比賽中榮獲名次。1986年,薛偉在第11屆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同年,在第8屆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得第二名。1987年,呂思清在第34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隨著亞洲人開始在國際比賽中的獲獎,小提琴這門藝術,漸漸在中國社會的土壤中埋下了種子。
筆者作為一名80后,正是從80年代末期開始學習小提琴的。當時身邊很少人會選擇學習小提琴,且了解的人也很少。相比當時鋼琴被人們了解的程度,小提琴要更晚一些。但80年代卻是中國小提琴發(fā)展迅速的時代。在筆者記憶中,有一個比賽幾乎伴隨著那時候所有中國學習小提琴的琴童一起成長,它就是1983年在英國開創(chuàng)的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它見證了中國小提琴事業(yè)的崛起,也對中國小提琴教育的傳播工作,起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該大賽規(guī)定參賽者年齡必須在22周歲以下,分“少年組”和“青年組”兩部分進行比賽,是一個真正選拔發(fā)掘具有小提琴天賦青少年的比賽。因而參賽者對于當時七八十年代學琴的孩子來說,正是他們的同齡人,所以有特別深切的體會。在1983年第一屆梅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比賽的“少年組”中,中國選手王曉東、王崢嶸、張樂、呂思清分別獲得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名的成績。兩年之后的第二屆比賽中,王曉東又獲得了“青年組”第一名的成績,緊接著每一屆幾乎都能聽到中國選手獲得名次的好消息。這些積極的消息對于正在猶豫或剛開始學習小提琴的青少年和家長們來說,是一種鼓舞更是一種力量。小提琴這門藝術在中國逐漸被更多的家長和琴童接受和喜歡,也正是從那段時期開始,中國學習小提琴的人數(shù)有了明顯的增長。
80年代對于中國的小提琴事業(yè)是一個飛躍的年代,世界小提琴重心漸漸從整個西方轉移到了東西方平衡的水平。這種變化自然是令人激動和振奮的。而在中國大陸,由于小提琴教育逐漸被人們重視,且學習小提琴的青少年逐步增多,水平越來越高,中國文化部決定,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第1屆全國青少年小提琴大賽(1981年),獲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正是后來在梅紐因大賽中獲得獎牌張樂、王崢嶸和王曉東同學。這也是中國為小提琴舉辦的第一個全國專業(yè)比賽,每三年舉辦一次,至今已舉辦了11屆大賽,目的在于挖掘優(yōu)秀的中國小提琴演奏人才。薛偉、何弦、黃濱、樂微微、宋歌、顧晨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小提琴人才都是在此大賽中脫穎而出,走向世界級舞臺。時間到了2005年,中國終于迎來了第一個世界級小提琴比賽——中國國際小提琴比賽(China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Qingdao),大賽同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辦下,每三年在青島舉辦一次,至今已舉辦了四屆。在第4屆比賽評委中,擔任評委會主席的正是由當年第一個為中國在國際小提琴大賽中獲得名次的著名小提琴家胡坤擔任。12年是一個輪回,在經(jīng)歷了三個輪回之后,第一批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小提琴家們,如今無論以何種形式,大部分還是在為中國小提琴事業(yè)服務。當年實現(xiàn)零的突破固然不容易,但如何堅持下去,是現(xiàn)在音樂家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即便已被人們尊敬地稱為“小提琴家”,但他/她作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者,不但應該是一名出色的演奏者,更應該是一名好的傳播者和推動者,音樂家們最終的角色還應該回歸到“教師”這個身份上,讓音樂給更多人的生活帶來美和樂趣。
在中國舉辦小提琴大賽必然能推動小提琴事業(yè)在本土的發(fā)展。但在筆者看來,任何比賽的目的都不應只是選拔具有小提琴天賦青少年,而應該是將這些青少年發(fā)掘出來,為了更好地將這門樂器在國際社會中普及、傳播、推廣開來。而傳播不僅僅只是通過一時的比賽,更應將比賽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化,長期充分地與社會資源相結合。比賽只是一個手段,如何傳播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在德國學習生活了5年,深深被西方音樂傳播工作所影響。每周末音樂廳和歌劇院都舉行各種類型的音樂會,室內(nèi)樂和歌劇,每場音樂會之前都有專業(yè)人員進行一個簡單的講解介紹。對于青少年和學生來說,只要年齡低于26周歲,辦一張“青年卡”,就能用幾歐元的價格買到每場音樂會的剩余票,同花幾十歐元的人一起欣賞音樂和歌劇。貝多芬、馬勒的交響曲,莫扎特、瓦格納的歌劇,基本每人都聽過一兩部之多。在城市的樂器博物館,每周也有針對小朋友舉辦的活動,主要是讓他們了解世界各國的樂器,辨別各種樂器發(fā)出的聲響,并有專業(yè)院校的學生義務講解。許多專業(yè)院校的公共課都是對外開放的,只要感興趣的人,無論年齡、職業(yè),都可以來聽。當然每年定期還有各種國際音樂節(jié),人們的參與性非常強。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音樂傳播教育工作潛移默化地就融入他們生活學習中去。有時和德國同學開玩笑講,在和別人聊天時,一般都不說自己是學音樂的,深怕別人的問題自己回答不上來。
值得高興的是,中國的音樂普及教育雖晚于西方,但隨著各種大賽的舉辦和與西方國家的交流學習,已逐漸變得成熟。僅從小提琴教育來看,剛開始并不豐富的學習資源,到現(xiàn)在可以自由選擇好的資源;剛開始很少人學習小提琴到現(xiàn)在小提琴的學習人數(shù)僅次于鋼琴,這本身就是一種質的飛躍。而今年中國又要增添一個世界級的小提琴比賽——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SISIVC),該賽事由上海交響樂團創(chuàng)立,每兩年舉辦一屆,目的為了傳承并發(fā)揚斯特恩(Isaac Stern,1920—2001)的音樂精神,并延續(xù)大師與中國近半個多世紀的不解音緣。在學習小提琴人數(shù)眾多的中國,舉辦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音樂賽事確實是有必要的。但筆者希望,在追求“世界級”的同時,那些從比賽中走出的音樂家們能更好地思考下,如何通過比賽的影響把中國的小提琴教育推廣得更好更成熟,這才是應該首先去完成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