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芳
漢字難學,這是不爭的事實。幾十年來,為了提高識字教學效率,風起云涌的教學改革,催生了幾十種識字教學方法,到目前為止,已有20多種識字教學方法自成體系。其中隨文識字被廣泛運用,已經(jīng)成為識字教學的主流。隨文識字,也叫“隨文分散識字”,最早由斯霞老師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這種方法根據(jù)“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利用人的記憶規(guī)律,讓學生在語境中識字、在情境中理解、表達和運用,將識字任務自始至終貫穿于課文的學習中。
一、隨文識字的優(yōu)點
隨文識字是把生字放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感知、理解、掌握,使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多樣化,學生動腦、動耳、動眼、動口、動手,全方位參與,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意識,符合兒童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相對于孤立識字,其明顯的優(yōu)點是:生字新詞的出現(xiàn)和理解都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有利于借助語境來記憶;將識字與讀文緊密結合,有利于實現(xiàn)漢字識別自動化,大大縮短了從識字到閱讀的轉換過程,有利于學生盡早閱讀,借助規(guī)范優(yōu)美的書面語材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傊?,運用隨文識字方法,能夠將漢字的音形義結合起來,能夠將學與用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語言的發(fā)展。
二、隨文識字的“漏洞”
施茂枝先生說:“一個成功的識字教學體系必須遵循漢字的規(guī)律、漢字識記的規(guī)律與書面語言學習互相促進的規(guī)律, 并努力使三者形成合力?!盵2]從這個層面看,隨文識字在漢字的規(guī)律、漢字識記的規(guī)律方面存在著明顯的“漏洞”。
1.生字編排違背規(guī)律性
隨文識字以課文為載體編排生字。從現(xiàn)行教材來看,生字的編排基本上是“打亂仗”,沒有(或者說較少)考慮漢字本身的系統(tǒng)性。如人教版《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后文簡稱“教材”)一年級上冊第1課的課文是《畫》,要求認識的生字有“遠、色、近、聽、無、聲、春、還、人、來、驚”,會寫的是“人、火、文、六”,其中“火、文、六”是在拼音教學、集中識字等內容中學過的,前面認,后面寫,這個符合認知規(guī)律。但是本課的生字中,除了“遠、近、還”有共同的意符“辶”,“遠”、“近”意思相反(反義詞)外,其他的幾個生字之間并無任何聯(lián)系,無論字音、字形、字義都各自獨立,不成系統(tǒng),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這樣,學生就得逐個學習、逐個記憶。這無形增加了學習負擔,影響了識字效率。
還有,教材中生字的編排很多都不符合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而是先“難”后“易”的。比如教材還沒安排學生學習“元、斤(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里學習‘元’,二年級上冊識字5里學習‘斤’)”,就先學“遠、近”了;一年級下冊第20課里有生字“慌”,到二年級下冊的“語文園地二”里才安排生字“荒”。這既不符合漢字本身的規(guī)律,也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自然增加了漢字學習的難度,影響了識字效率。
2.教學方法忽視規(guī)律性
隨文識字主要借助漢語拼音學習字音,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字義??墒墙^大多數(shù)漢字不止一個義項,而且小學課文中的字義往往不是本義,而是引申義,這自然影響到了字形與字義的內在聯(lián)系。再加上很多教師不能根據(jù)字理將字音、字形和字義聯(lián)系起來教學,更增加了識字的難度。比如“初”是會意字,從刀從衣,表示用刀剪裁布料是做衣服的第一步,本義是制衣之始,引申泛指一般的起始、開端,如“起初”“初學”,又引申出第一個、第一次、原來的等義。很多教師不懂“初”的形義關系,只好反復給學生強調該字是“衤”旁,不要少寫了一點成了“礻”旁??嗫谄判?,費力費時,結果卻是很多學生照舊寫錯這個字。
聽課時,常常見到類似的記憶字形的方法:“十顆豆子落口里(喜)”“每天都要戴草帽(莓)”“土里不長東西(壞)”“火山爆發(fā),大火把山燒倒了(靈)”……這種“一字一故事,一字一說法”的識字方法,對幫助學生記憶個別字的字形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完全脫離了字義,明顯違背了漢字的規(guī)律性,支離破碎,不利于學生將字形與字音、字義聯(lián)系起來理解、記憶,嚴重影響了漢字的運用,自然為錯別字的產(chǎn)生埋下了“禍根”。
三、隨文識字的“補丁”
發(fā)現(xiàn)了“漏洞”,就需要增加“補丁”以便及時修補,否則有可能因小失大甚至導致“崩潰”。究竟如何修補呢?當然需要“對癥下藥”,既然“漏洞”出在規(guī)律上,那就在規(guī)律上做文章,加強規(guī)律性。
1.從教材入手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育內容的載體,是借以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標、發(fā)揮語文教育功能的物質基礎,具有憑借、示范、教育等作用。因此,教材內容一定要科學,要符合學科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
(1)生字的編排要循序漸進。學習從來無捷徑,循序漸進攀高峰?!抖Y記·學記》要求“不陵節(jié)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這些都告訴我們:教育要根據(jù)學習者的年齡、基礎、智力等因素循序漸進,因材施教,不超越學習者的接受限度。教學如果不能按照一定順序而是雜亂無章地進行,學生就會陷入紊亂而沒有收獲。
如前文所言,目前小學語文教材中生字的編排類似于一年級學“慌”二年級學“荒”的先難后易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這就違背了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必須糾正。筆者認為,無論從漢字本身的規(guī)律性還是識記漢字的規(guī)律來講,生字的編排都應該由易到難,先學獨體字,再學合體字。首先以集中識字的形式,編排常見的尤其是那些具有很強構字能力的獨體字,其次以字族文識字的形式,根據(jù)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運用以熟帶新的方法編排合體字,同時以隨文識字的形式,結合課文編排生字。這樣既省時又省事,既科學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2)增加集中識字內容。美國心理學家米勒提出組塊的概念。他認為,對信息進行組織,使其成為組塊,會擴大該系統(tǒng)的容量。然而,隨文識字中生字的編排很難兼顧到漢字的系統(tǒng)性,無法“組塊”。單篇課文中的數(shù)個生字之間并無音形義諸方面的內在聯(lián)系,即使擴大到一個單元、一冊書中的生字,依然不能構成系統(tǒng),學生只能一個一個孤立地識記,自然影響效益。
裘錫圭先生告訴我們:“跟文字所代表的詞在意義上有聯(lián)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語音上有聯(lián)系的是音符?!薄皾h字的字符里有大量意符。傳統(tǒng)文字學所說的象形、指事、會意這幾種字所使用的字符,跟這幾種字所代表的詞都只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所以都是意符?!薄靶温曌值男闻愿温曌炙淼脑~也只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所以也是意符?!薄靶温曌值穆暸砸彩且舴!盵3]
如果將裘先生的漢字學理論與米勒先生的組塊理念結合起來,按照意符、音符組塊編寫出科學的集中識字的文本,則可以彌補隨文識字的不足。
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中一般都編排了集中識字的內容,只是太少了,大多安排在前三個學期,而且多半是一個單元安排一次,比如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上冊識字(二)、鄂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識字(三)等,如蜻蜓點水。其實,到了中高年段,同樣可以安排集中識字,只是難度要加大一些,要求要更高一些??梢岳脻h字的構字規(guī)律編寫韻文,以便“組塊”識字。比如:
短尾鳥兒名叫隹,
它的朋友一大堆,
隼雀雁雕雄雌集,
崔淮推誰惟維錐。
“巟”為水廣“ ”通暢,
它們都能做聲旁。
梳疏蔬,流硫琉,
豎折無點荒慌謊。
在對小學生的錯別字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隹”“巟”“ ”都是特別容易寫錯的部件,“隹”容易少寫一橫,“巟”“ ”的錯誤出在“∟”和“厶”上。其實,“隹”“巟”“ ”是三個獨立的字,只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不獨立使用,但是作為合體字的部件,它們是比較活躍的。上述韻文,充分利用漢字的形聲造字規(guī)律和構字部件的靈活性來“組塊”識字,不僅便于記憶字形,而且便于理解字義,當然有利于減少錯別字,提高識字效率。據(jù)統(tǒng)計,常用漢字中,大約80%是形聲字,這就為類似的集中識字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2.從教法入手
有一句行話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說明教材編排的不足之處,可以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來彌補。隨文識字中生字的編排很難兼顧到漢字的理據(jù)性和系統(tǒng)性,那么,在教學方法上就要加強理據(jù)性和系統(tǒng)性。
(1)加強理據(jù)性。現(xiàn)代漢字由筆畫或偏旁構成,一個漢字由幾筆幾畫,由什么偏旁構成,有其內在的道理或根據(jù),這就是漢字內部結構的理據(jù)性。仔細研究小學生的錯別字,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是因為不了解漢字的理據(jù)而導致的。如寫“德”字,往往容易漏掉中間的一橫。如果讓學生了解它的理據(jù):“德”是會意字,從彳從直從心,強調心正直為德,本義是道德,品行。在此基礎上強調右上邊的“ ”是“直”的變形,這樣就能夠減少錯誤了。再如“崇”與“祟”很容易混淆,常見的是將“祟”字下面的“示”寫成“宗”。如果懂得這兩個字的理據(jù),就能夠避免類似錯誤了:“崇”是形聲兼會意字,從山從宗,宗兼表聲。本義是山大而高,如“崇山峻嶺”。引申為尊敬,重視,如“尊崇”“崇拜”?!八睢笔菚庾郑瑥某鰪氖荆ㄅc鬼神有關),會意鬼魅出來作怪。本義是鬼神制造的災禍。引申指行動詭秘,不正當,如“鬼鬼祟祟”“作祟”。
在識字教學中,依據(jù)漢字因義賦形、形聲相益的特性,把握其內部結構的內在理據(jù),建立音形義的必然聯(lián)系,既增強科學性,又增強趣味性,既有利于理解,又有利于記憶,更有利于運用(減少錯別字),可謂一舉多得。
(2)加強系統(tǒng)性。系統(tǒng)論原理告訴我們,系統(tǒng)的功能大于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遵循漢字的系統(tǒng)性,勢必極大提高識字的效益。漢字總數(shù)雖多, 但構字部件卻有限。據(jù)統(tǒng)計,在常用字中,意符不上200個,音符也只有400多個,相當多的意符和音符具有很強的構字能力,這就形成了漢字內部結構的系統(tǒng)性。系統(tǒng)地學習一串漢字,比孤立地學習相同數(shù)量的漢字,效果要好得多。
可是隨文識字不可能兼顧漢字的系統(tǒng)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適時適當進行拓展,讓學生以“組塊”的形式建立漢字的系統(tǒng)概念。比如“廴”“辶”是容易混淆的兩個意符,如果給它們各自建立一個系統(tǒng),進行對比識記,效率就大大提高了?!佰取北臼窍笮巫?,是彳的末筆向右拉長的形狀,本義是長行,引申為延伸、拉長。在現(xiàn)行漢字中,它只做偏旁,習慣上稱為“建字底”。在合體字中做意符,所從字與延長有關,常見字僅有“建、延、廷”三字,另有以這三字做聲旁的“健、鍵、毽、腱、筵、涎、挺、庭、艇、霆、蜓”等字。 “辶”由“辵”的楷書草化而成,習慣上稱為“走之底”。本是會意字,甲骨文從止從行,本義是走路。在合體字中只做意符,所從字與行走、道路等義有關,常見字很多,如“過、達、邁、遷、迅、巡、進、違、還、連、近、迎、遲、追”等等。這是以意符為中心構成系統(tǒng)。還可以音符為中心構成系統(tǒng)。如以“正”做音符的字有“證、整、癥、政、怔、征、鉦”等等。
到了小學中高年段,隨著識字數(shù)量的增加,識字能力的增強,可以引導學生將課內、課外結合起來,以適當?shù)碾y度作“誘餌”,讓他們“跳起來摘蘋果”,指導他們根據(jù)漢字的規(guī)律,以“歸類”的方法自主識字。例如,有“氵”的漢字大概有四百多個,大體上可以歸為這樣幾類:
水的自然載體——江 河 海 洋 湖 泊 溝 池
水的靜態(tài)形式——清 潔 澄 濁 渾 污
水的動態(tài)形式——漲 流 淌 溢 漏 濾 瀉
水的外化形式——潮 汐 汛 波 浪 漩 渦 瀑 汽
近水的地方——汀 洲 津 濱 渚 涯 灘
水名或地名——漳 浙 漓 滬 潼 渭 涇 渤 淮
水對它物的影響——潤 沾 濕 潮 浸 漉
水的容積狀態(tài)——深 淺 滿 沉 淪 浮
像水的液體——油 汁 汗 酒 漆 淚 涕
表示水的聲音——汩 淅 瀝 潺 淙
人與水有關的活動——汲 浚 沐 浴 洗 漁 漱
這是一種極具知識性、創(chuàng)造性和趣味性的方法,帶有研究的特點,用得好,可以大大提高識字速度,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總之,隨文識字有它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但也有明顯的劣勢。如果能夠從教材和教法方面稍加改進,定能提高識字教學效率,進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施茂枝. 也談識字教學必須遵循的三大規(guī)律[J]. 課程·教材·教法,2001(7).
[2]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