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一、青春期心理健康現(xiàn)狀
目前,大多數(shù)學校的中心工作仍然是課程教學,這不但使學生身心疲憊,也給學生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2015年有關專家對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4.6%的小學生生活得不太愉快或不愉快;5.7%的小學生對自己作否定評價;32.8%的小學生沒有知心朋友;61.4%的小學生堅持性差;7.5%的小學生缺乏獨立性。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小學生有異常心理問題傾向和嚴重心理行為問題的比例占到了20.6%。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針對少數(shù)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是一種“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教育模式,并沒有真正解決大多數(shù)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盡管目前抑郁癥的心理治療技術已相當成熟,但抑郁癥患者的數(shù)量卻在增加,并且抑郁癥患者年齡偏低,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開始認識到,消極心理學取向的研究和教育模式不可能真實、全面地理解與闡釋人的心理本質(zhì),也不能帶給人們真正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引進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近年來,我國心理學健康教育工作者對積極心理學的關注日益增多,對心理健康教育應汲取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念的呼聲也日益增強。
二、積極心理學對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從理論上講,建立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前提就是假設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著積極的人格品質(zhì)。這一理論認為,人是能夠做到自我生成、管理、導向、適應的有機體,在應對問題的時候能夠保持樂觀的精神狀態(tài)。心理學家在面對人類潛能時能夠使用更開放的欣賞眼光。以人為本的思想在這一理論中有了更加充分的體現(xiàn),因此它也真正地擔負起了心理學的功能與使命。
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樹立辯證觀,發(fā)揮青春期積極力量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認為青春期是一個相對比較危險的階段,這一階段青少年容易出現(xiàn)各種問題。實際上這種認識比較狹隘,我們需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青春期的青少年。我們不僅需要對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并研究問題解決的途徑,還需要對青少年身上的積極因素進行深入研究。例如,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緒都比較容易產(chǎn)生波動,這樣的情緒雖然會讓人無所適從,可是若是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這也說明了他們的情緒情感比較敏銳,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者,應該對青少年給予更多的關心,認真而耐心地與之進行交流,幫助他們掌握積極的情緒體驗方法,進而形成積極的情感。再比如說,很多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都特別容易沖動,經(jīng)常惹事,可是若是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這也說明這些孩子充滿了青春活力,勇于作為。對于他們積極的行為表現(xiàn),我們應該給予肯定與表揚,這樣就能夠讓這些孩子向我們期望的方向發(fā)展。比如一個偏科中學生,他花了很大的時間和精力學數(shù)學,還是學不好,聽不懂,但他熱情、積極、文科好、有擔當,我們可以幫助他進行生涯規(guī)劃,揚長避短,讓他的成長不受數(shù)學影響,在數(shù)學以外的領域獲得發(fā)展,避免專注在弱項上形成消極的惡性循環(huán)導致厭學。
(二)開展積極心理素質(zhì)課設計,培養(yǎng)青少年的幸福感
按照積極心理學理論,教育行為是快樂的,教育者應該對人類的潛能和優(yōu)勢給予足夠的關注,從而增強人們的幸福感。
我校在每年的暑期培訓中由全國十佳心理教師、以青少年心理咨詢與輔導見長的心理名師——吳文君老師親自授課,開設了“教師成功快樂工作坊”,培養(yǎng)教師如何在教學中獲得成功和快樂,首先增強他們的幸福感。在學校教師全員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們把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引入其中,設計一些可以增強青少年幸福感的課程。幸福課的基礎就是積極心理學理論,其主要內(nèi)容就是挖掘人類的優(yōu)勢,幫助人類獲得幸福與快樂。這些內(nèi)容為我們開展青春期心理教育活動提供了積極的借鑒。在吳文君老師的帶領下,我校心理教研組26位專兼職心理教師組成了學校心本教育的實踐團體,覆蓋所有學科,是研究心理學服務教學、服務生命的探究性型創(chuàng)新型團隊,使心理教育全方位滲透至每一位教師的學科教育和與學生的日常交流。
(三)開展積極價值取向的心理咨詢與治療
在對青春期的青少年進行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時,我們需要從積極的角度出發(fā),看到那些所謂問題對青少年成長的積極作用。問題的出現(xiàn)并不可怕,青少年有著極大的潛能,他們能夠通過努力來進行自我愈合,并獲得積極的發(fā)展。所以,我們在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時要尤其關注開發(fā)青少年在這方面的潛力。實際上,青少年正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成熟起來的。即便是煩惱、痛苦等看似比較消極的體驗,也可以讓青少年的閱歷更加豐富。2003年以來,我校的專兼職心理教師除了日常的教學、研究工作之外,接待上千例個別咨詢和來訪,回復了千余封信件咨詢,網(wǎng)絡在線咨詢服務了300多名學生,及時干預了校內(nèi)外心理危機事件20例,初高中共辦約70期《心語軒》心理小報;面向社會、社區(qū)開展講座和培訓百余場,受眾超過1500人,為各大學培養(yǎng)心理專業(yè)實習生十余人。
(四)家庭、學校、社會緊密配合,創(chuàng)造積極樂觀、充滿正能量的環(huán)境
按照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要形成積極的人格就必須有一個積極的組織系統(tǒng),也就是說良好的環(huán)境在人的身心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對青少年的良好心理素質(zhì)形成有著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員能夠互相尊重,在遇到問題時民主討論,那么孩子就會感覺幸??鞓?,久而久之就可以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心理素質(zhì)。反之,如果家庭中經(jīng)常吵架或者不民主,孩子就會感覺到壓抑、恐懼、自卑,時間長了就會形成孤僻、悲觀的心理特點。
第二,良好的學校氛圍對青少年的良好心理素質(zhì)形成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信任、尊重與愛護,盡量多地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長處、特點和愛好,用積極的期望因勢利導地去推動他們往更好的方向努力,并及時、積極地鼓勵學生,這樣學生就可以形成積極、樂觀的健康心理。
第三,政府部門也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施行有效的政策策略,各個新聞媒體要加強監(jiān)督與宣傳工作,努力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青少年才可能積極樂觀地成長,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度過一個輕松愉快而健康的青春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田家炳實驗高級中學,蘇州,215004)
編輯/王 楨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