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洪雪
〔摘要〕本研究以254名中學生為被試,以星座人格理論為素材,通過實驗探究星座人格理論與中學生人格自評的符合程度。研究結果表明:第一,在說服過程中,信息的社會贊許性影響說服效果,積極效價信息更有效,但有一定限度;第二,被試的自評與星座人格理論的描述和假設不符。
〔關鍵詞〕星象學;星座理論;中學生;人格特質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6)02-0011-05
一、問題的提出
星象學(astrology)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星象學基于星象學意義上的黃道帶、行星及其他特征,對不同個體的人格特質進行描述,但并未解釋為什么特定的星座與特定的人格描述相聯(lián)系,或者這些描述經(jīng)由何種途徑推斷而來。星象學在古代影響深遠,但到了17世紀末,隨著日心說的確立和近代科學的興起,星象學失去了科學上的支持,逐漸走向衰落。
事實上,星象學在歷史上也曾引起過包括物理學家、心理學家在內的諸多科學家的研究興趣。開普勒、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都是星象學的擁躉。心理學家榮格甚至大膽預言星象學將在現(xiàn)代社會復興。他說:“……這個可以溯源到人們心靈深處的星象學,今天卻將重新跨進它闊別了三個世紀的大學的校門”。事實似乎驗證了他的預言[1]。
雖然關于“星象學是迷信還是科學”一直以來都有著激烈的爭論,并曾經(jīng)歷過沉寂沒落。但到了現(xiàn)代社會,星象學在西方又重新開始流行起來。在中國,星象學的流行在近幾年也有一發(fā)不可收的態(tài)勢。關于什么星座的人具有什么樣的人格特質、在一段時期內運勢如何的信息漫布網(wǎng)絡,也有文章不時見諸于報刊、雜志,有關的小冊子也不斷熱銷。許多年輕人(以學生居多)對此深信不疑,更有甚者,將星座運勢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2]。在一項對519名大中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只有5.4%的人對星座“一無所知”,67.4%的人了解星座性格的基本特征,91.5%的人會關注相關的文章。40.1%以上的人認為有關星座性格的描述與自己的觀察和經(jīng)歷相吻合[1]。
“星象學被如此多的人深信”這樣一個影響廣泛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也受到了心理學家的關注。1978年,社會心理學雜志上刊登了著名心理學家Eysenck[3]關于星象學的心理學研究,此后不斷有星象學理論的心理學驗證。我國心理學者蘇丹、鄭涌[4]也從2003年起開始了星象學的實證研究??v觀既有文獻可以看出,研究主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對星象學兩大假設的心理學驗證(奇數(shù)星座外向、偶數(shù)星座內向的奇-偶假設和水象星座更情緒性假設)、對星座人格特質的驗證和對影響個體相信星象學的因素的探討。這些研究結果有的部分證實了星象學理論,有的指出這種證實可能只存在于實驗污染的條件下,也有研究證偽了星象學的人格理論。
且不論星象學的真?zhèn)?,其以假設的形式就能有如此多的受眾對之深信不疑,這本身就值得思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星象學傳遞的信息能夠有效說服受眾的呢?回答的切入點無外乎前所述及的四個要素:作為說服者的占星師、媒體或他人等,信息本身的內容特點和外圍特點,接受者的人格特點,以及信息傳遞的背景環(huán)境。
通過文獻綜述可以看出,現(xiàn)有的研究中,從接受者和信息內容準確性、接受者人格特點和影響因素等角度入手的較多。但針對信息外周特點的實證研究還不多。許多日用廣泛的觀點尚缺少可靠的量化數(shù)據(jù)支持。從艾森克到董宛如、蘇丹等學者的研究探討更多的是說服的中心路徑,即星座人格理論內容準確性變量。但另一方面,如果從信息的外周特點切入,檢驗信息的呈現(xiàn)方式、組合比例、核心程度等外部特點對受眾的影響,應該也是一條可取的研究走向?;诖?,本研究擬對星座說信息的外周特點的影響作用和影響程度,及可能的影響因素展開社會信息加工視角下的實證研究。
主要研究目的:進一步探討中學生個體相信星座的心理機制,探究信息的外周特點對受眾信服是否確有影響,及其影響機制,從而深化人們對星象學的科學認識。相應的研究假設是:星象學中人格描述信息的外周特點是導致人們相信星座理論的重要原因。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設計
星象學理論認為:有三種力量可以影響人格特質,最強大的力量是太陽的位置,以此衍生出來的是太陽星座;其次是月亮的位置(即月亮星座)和上升星座(即個體出生時,在東邊地平線上升起的黃道帶上的星座)。然而,太陽被認為是男性的支配力量,月亮是女性的支配力量。星象學以太陽星座為依據(jù),將人格分為12大類(即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魔羯座、水瓶座、雙魚座),每一個星座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質。
以某熱門星座網(wǎng)站上關于12個太陽星座的最典型人格特點描述為素材,從每個星座中提取出典型的優(yōu)點和缺點各一條,得到24條人格特質描述。將24個特質打散后按一定規(guī)則組合,編制了24個不同版本的虛擬的人格類型,每個版本包含6條特質。根據(jù)積極特質和消極特質的比例可以將24個版本分為:0-6(優(yōu)點0條,缺點6條)、1-5、2-4、3-3、4-2、5-1、6-0共7種組合,其中3-3組合共6個,其余組合各3個。然后,將得到的虛擬人格類型每三個一組印在一張問卷上,供被試從中選取符合自己的類型。特質組合和特質類型的分組規(guī)則是:(1)保證每一條特質語句在各虛擬人格類型的各個位置都有分布;(2)保證同一張問卷上3個虛擬人格類型的18句話互不重復;(3)同一張問卷上3個虛擬類型在總體效價上保持好、中、差的平衡,其中一個應是積極特質比率高的,一個是消極特質比例高的,最后一個基本對等的。
以中學生為被試,主要實驗任務有兩個:一是請被試判斷自己屬于哪種虛擬的人格類型;二是請被試一一評價24條特質與自己的符合度。實驗中通過指導語、信息呈現(xiàn)方式、不同組合比例等實驗操作,探討星座說人格理論與被試自評的相符程度、被試所信服信息的特點及可能的影響因素。
實驗自變量有:權威度(高、低)、信息呈現(xiàn)方式(組合式、分解式)和效價比例,其中,效價比例指組合式的人格描述中,積極、消極特質組合方式為7種,共得到24個不同的人格類型版本。需要測量的因變量有:被試對虛擬人格類型的選擇、24條人格特質的符合度評價等。需要加以平衡的控制變量有性別、年級、科別等。
(二)研究材料
材料一:人格類型自評問卷。問卷中呈現(xiàn)3個組合式的虛擬人格類型,通過指導語告訴被試這是心理學家研究總結得到的中學生的三種人格類型,請被試選擇與自己特點相符的一個或幾個類型。以此啟動高權威信息條件。
材料二:人格描述語句評定表。表中列出從12星座人格特質描述中提取出來的所有24個句子,請被試一一評價該句子與自己特點的符合程度。指導語中強調這一任務是因為研究需要,請被試作為專家進行評判。以此啟動低權威信息條件。
(三) 研究過程
抽取各年級中學生260人,分為8組,每組都要完成兩階段實驗。其中第二階段的實驗材料各組完全相同;第一階段的實驗材料組間各不相同。
階段一:發(fā)放以“當代中學生特點的調查問卷”為題目的人格類型自評問卷。問卷中首先是個人信息,第二部分要求被試從材料一選擇符合自己特點的類型,在每個類型后的“符合”或“不符合”選項上打勾。作答完畢立即收回問卷。
階段二:發(fā)放與第一頁同一編號的第二頁。第二頁的指導語中說明,前面的人格類型評定還沒有得到完全的科學證實,結果不足以采信。本研究就是為保證類型描述的科學性,請同學們對以下24個句子進行評價,以幫助科學化。對每一句話與自己的符合程度要求被試進行7點量表(1為非常不符合,7為非常符合,4為中點)的評價。評價前首先解釋7點量表的含義,并以例子進行演示。其它評定相同。
評定完畢立即收回第二頁。
三、結果與分析
(一)人格評定信息被相信的原因分析
實驗第一階段,實驗要求被試從所呈現(xiàn)的3個人格類型描述中選出符合自己特點的一個或幾個類型。統(tǒng)計結果表明,254名有效被試中共有298人次選出了符合自己的人格類型。也就是說,平均每人選出了1.17個自認為符合自己的人格類型。
而實際上,所有24個版本的虛擬人格類型,全部是由隨意拼湊的6句話組成的。細究起來,不少類型中的描述還是前后矛盾的。例如,版本2中的類型A:第一句指出“性格平穩(wěn)”“為人處事小心謹慎”,第三句和第四句則分別指出“激情盎然”“說話做事不太審慎”。但在評判該版本的37名被試中,仍有62%的人認為該類型與自己相符。
因此,非常有必要考察是什么原因使得這些根本不存在邏輯性的人格描述被中學生認為是與自己相符的。
材料一中24個版本的虛擬人格類型按照積極特質與消極特質的不同比例共可分為表1所列的7種組合。從表1中可以看出,總體而言,積極特質所占比例的多少是影響被試是否選擇的重要因素,積極特質越多,被試越傾向于選擇該人格類型。這一結果證明了人格自評中“社會贊許性效應”的存在。
而進一步逐個考察各版本的選擇率發(fā)現(xiàn),選擇率最高的三個版本依次是:3組的5-1(70.3%),6組的6-0(65.0%)和2組的4-2(62.2%),其中4-2組合選擇率竟比同時出現(xiàn)的5-1組合高出27.1%;1-5也比2-4選擇率高。這至少說明兩點:一是積極特質偏好的“社會贊許性”效應是有限度的,人格自評中“白玉微瑕”可能比“完美”類型更加受歡迎;二是被試判定某一類型是否符合自己,除積極特質比例外還有其它判定標準。
(二)星座說人格理論可信性檢驗
星座說人格理論的可信性檢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特質總體符合度分數(shù)
配對樣本的t檢驗表明,被試在除處女座以外的其他所有星座上對積極特質的評分均高于消極特質,這說明,被試一致地認為積極的特質更加符合自己。這進一步證實了“社會贊許性”效應的存在。
2.被試判定的符合自己的星座數(shù)
將被試對一個星座積極和消極兩條特質上評分相加后取平均,將均分≥6的視為被試判定該星座與自己的人格特點相符。
從表3可以看出,47.6%人認為沒有一個星座的描述符合自己,17.7%認為有3個以上的星座符合自己,而只有20.1%的人恰好認定了一個星座。而且在這20.1%的人中,也不能排除是恰好有星象學知識的被試,即還可能存在一定比例的“自我合法性”影響。
這些都進一步表明,在沒有星象學程序和線索的前提下,個人認為某星座特質與自己吻合的比例大打折扣。被試自評與星座人格理論是不相符的。
四、討論
第一,關于社會贊許性。本研究兩個階段的實驗結果都證實了人格自評中“社會贊許性效應”的存在。并且不論是集成式人格類型評定,還是分析式人格特質評分的過程中都體現(xiàn)了積極效價偏好。一般而言,被試更傾向于將社會贊許的人格特質納入自我概念。對此,Hamilton[5]的研究予以了證實,但Wunder[6]卻提出了質疑。我們認為,一個人的人格體系是相當復雜的,他人和個體自身都不太容易把握。人格本身的這種模糊性導致了被試在自評時的標準往往也是比較模糊的。因此受到效價影響,產(chǎn)生對積極效價的偏好,也是非常容易理解。
但同時,本實驗結果也發(fā)現(xiàn),并不是積極語言越多越受被試偏愛,“白玉微瑕”類型更受歡迎。這一點與印象形成的相關理論是相呼應的。由于個人的選擇和決策實際上被個體視為自我品格的延伸。因此,這一人格評價中的結果也可以對廣告說服有一定啟發(fā)。在產(chǎn)品推介時,可能“白玉微瑕”式的產(chǎn)品品質介紹比全盤呈現(xiàn)積極特質效果更好。
第二,關于星座人格理論的準確性。本研究沒有直接考察不同星座被試的人格特質是否與星座人格理論描述相符。但研究證明,65.3%被試的人格自評與星座人格理論的描述和假設是不相符的。星座說認為,每一個人應該對應一個星座,并由該星座決定其人格特點,如果一個人的生日處于兩個星座的臨界點上,他的人格特征也可能是兩個星座的結合體[1]。但本研究表明,65%以上的被試不符合這一假設。這至少從一個側面對星座說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星座人格描述語言更具有模糊性,加之青少年群體有強烈的了解自己和未來命運的動機,因此可能導致青少年對之深信不疑。
最后,關于本研究的發(fā)現(xiàn)與未來研究展望。星象學被信服是一個復雜心理學課題。這主要是因為決定說服效果的要素有多個方面,人格本身相當復雜,而且相關的影響因素很多。已有研究表明:人格描述產(chǎn)生的情境、自我歸因與自我概念、巴納姆效應、控制點、人格、性別都是影響星座說服效果的因素[7,8]。因此,很難通過一個研究解決所有問題。本研究作為一個初步研究,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前人的結論,并為一些日用而未得實驗驗證的觀點提供實證的數(shù)據(jù)支持。
我們必須看到,心理學以嚴肅的態(tài)度對星象學進行驗證,更多地是用心理學的一些原理來解釋星象學的現(xiàn)象,而不是簡單承認和否定天體運行與人的性格之間的聯(lián)系,這是與傳統(tǒng)星象學截然不同的立場和出發(fā)點。而且,心理學關于星座人格描述準確性的研究,更多關注的是它的知覺效度(人們覺得它是否準確),而非結構效度(它事實上是否準確)[1]。
因此,展開相關研究的社會心理學意義遠大于對星座理論的證實或證偽。未來的研究應在目前初步研究的基礎上,控制和引入更多變量,進行全面的匹配設計,在更嚴格的實驗室條件下探討星座理論和說服的心理機制。
五、結論
(1)在說服過程中,信息的社會贊許性會影響說服的效果??傮w而言,積極效價越高,越容易被人信服,但有一定的限度,完全由積極效價組成的信息說服效果低于“白玉微瑕”型的信息。
(2)被試的自評與星座人格理論的描述和假設不符。
參考文獻:
[1]董宣如. 星象學對中國學生的影響的人格心理學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2]董宣如,孔克勤. 星象學的人格心理研究[J]. 心理科學,2003,26(4):701-703.
[3]Eysenck H J. Astrology,science or superstition[J]. Encounter,1979,85-90.
[4]蘇丹,鄭涌. 質疑星座決定人格特質的實證研究[J]. 心理科學,2005,28(1):220-221.
[5]Hamilton M. Who believes in astrology?Effect of favorableness of astrologically derived personality descriptions on acceptance of astrology[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31(6):895-902.
[6]Wunder E. Self-attribution,sun-sign traits,and the alleged role of favourableness as a moderator variable:long-term effect or artefact?[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35(8):1783-1789.
[7]Glick P,Gottesman D,Jolton J. The fault is not in the stars:Susceptibility of skeptics and believers in astrology to the barnum effect[J].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89,15(4):572-583.
[8]Snyder C R,Larsen G. A further look at student acceptance of general personality interpretation[J]. Journal of Clinic Psychology,1974,30:577-580.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北京,100026)
編輯/王抒文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