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浪漫的法國人在教育方式上不拘一格。
一天,孩子放學(xué)后,在客廳里玩籃球,打落書架上一個古董花瓶。孩子慌忙把碎片用膠水粘起來,膽戰(zhàn)心驚地放回原位。當(dāng)天晚上,母親發(fā)現(xiàn)花瓶有些“變化”。孩子靈機一動,說是有只野貓從窗外跳進(jìn)來,碰倒了花瓶。
就寢前,母親從抽屜里拿出一個盒子,把其中一塊巧克力遞給孩子:“這塊巧克力獎給你,因為你運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會開窗戶的貓。以后,你一定可以寫出精彩的偵探小說。”接著,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塊巧克力:“這塊巧克力獎給你,因為你有杰出的修復(fù)能力,裂縫黏合得幾乎完美無缺?!蹦赣H又拿出第三塊巧克力,說:“最后一塊巧克力,代表我對你深深的歉意。作為母親,我不應(yīng)該把花瓶放在容易摔落的地方。希望你沒有被砸到或者嚇到?!?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6/12/10/qkimagesjkbdjkbd201607jkbd20160734-1-l.jpg"/>
“媽媽,我……”孩子那顆忐忑的心早已飛到了九霄云外,只是笨拙地吐出了幾個單詞。以后,孩子再也沒有撒過一次謊,這三塊巧克力既告誡孩子做人要誠實,又保護(hù)了孩子的自尊心。
(據(jù)《現(xiàn)代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