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瑩
[摘要]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下,對“人”本身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大,我們的教育就是研究“人”的學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教育目的的定義不再受外界環(huán)境的約束,其轉型成為歷史的必然。在學校里,學生的心理健康活動是其進行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正是因為對“人”的地位的提升,所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被放到了重要的地位上來,學校心理咨詢機構的設置在近年來逐漸得到重視,本文通過研究在教育目的轉型的背景下所帶來的對人才需求、人性觀等的一些轉變,從而討論對學校心理咨詢師的具體要求。
[關鍵詞]教育目的 學校心理咨詢師 轉型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4-0154-02
一、當下教育目的的轉型之處
(一)對于人才需求的改變
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更強調著教育的“主體間性”——即將人作為主體的社會性,將其放置于社會之中,強調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尊重與交融的發(fā)展趨向。
在對于“人”的認識上,學術界開始對“具體個人”進行特別重視。正如葉瀾教授所說:“就中國目前教育學理論的現狀來看,在有關‘人的認識上,主要缺失的是‘具體人格的意識,需要實現的理論轉換是從‘抽象的人向‘具體個人的轉換?!痹谶^去的教育目標制定中,將學生視為其與客體(自然、社會、他人)相對獨立的主體,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成為被塑造的對象。在新時期、新的認識的背景下,其推動著今日我們教育目的的轉型。
(二)新型的人性目標
新型的教育目的觀建立在認同學生自身條件的基礎上,培養(yǎng)出適合學生自身的發(fā)展興趣、職業(yè)。而這就致力于讓學生達到“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的人性目標上。
“有限性”即強調人的差異性、平等性和未完成性。在追求這種人性的目標上,讓學生認同和他人的差異,認同自身和他人的平等以及認同自身是永遠走在未完成的旅途中是非常必要的?!吧尚浴奔磸娬{人的自治性、不確定性和超越性。學校心理咨詢中的發(fā)展性咨詢模式,是幫助其心理健康發(fā)展并且提高自我認識能力、挖掘其潛力的咨詢模式?!肮采浴奔慈诵灾芯哂泄苍谛?、共融性和非同質性的特點。此種人性目標強調非霸權和奴役的理念。
(三)承認人的不完美性
承認人的不完美代表著朝真理追求的腳步是永無止境的,人的不完美性是以自我發(fā)展為主體的,因為人是在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所以人一生都走在未完成的道路上。
(四)教育目的逐漸強調人的多元化
即強調人是多元地生活在社會中的,我們的教育內部并不只是尋求和睦的共存,而是不同類型、不同想法的學生相互交流,向有非主流思想的人提供的新的社會結合方式。
二、當下學校心理咨詢及其教師的現狀和問題
(一)學校心理咨詢的發(fā)展現狀
在我國的教育背景下,對于學校心理咨詢,東北師范大學的王麗蓉教授是這樣定義的:咨詢主要針對學生事件的“預防”和“解決”,即對學生的發(fā)展性咨詢和適應性咨詢。所謂的發(fā)展性咨詢,是針對身心健康、發(fā)展較正常的學生,幫助其更深層次、更高層面的發(fā)展的需要,給予挖掘其潛力的指導。適應性咨詢,就是針對有一定的行為或者心理問題的學生,幫助其解決與現實情況之間沖突和矛盾的需要,在該學生的整個在校生涯中,幫助其解決生活、學習、社交中各種心理問題及障礙。
但是在社會上和學校中,對于學校心理咨詢存在著眾多誤解,主要的誤區(qū)是將學校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教育混淆以及認為學校心理咨詢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將心理咨詢德育化、思想政治化是錯誤地將學校心理咨詢等同于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或者與灌輸政治思想和觀點畫等號。這種混淆會導致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純粹性,使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了主觀的影響因素。
很多老師和家長認為學校心理咨詢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這樣的誤區(qū)使學校的心理咨詢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由K.W.邁瑞爾、G.A.金佩爾、R.A.歐文所著的《21世紀的學校心理學》中對于“咨詢”的定義是這樣的:“咨詢是一種間接的服務模式,強調對學生事件的預防和解決,包括在學校個體和家庭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其合作來了解學生的需要。”所以說學校心理咨詢是應該伴隨著學生的成長歷程的,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工具。
(二)學校心理咨詢師的發(fā)展現狀與問題
學校心理咨詢師是學校心理咨詢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優(yōu)劣程度決定了學校在這一方面的發(fā)展程度。但是在現實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首先,學校心理咨詢師和思想品德教師、心理健康課老師被混為一談。心理咨詢師的作用主要在與傾聽與引導,而思想品德課程教師和心理老師是在講臺上以較高姿態(tài)面向學生,主要教學方法是灌輸講授,故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
其次,學校心理咨詢師工作倦怠率高。運用中式工作倦怠量表、簡式艾森克人格問卷以及自尊量表,對500名學校心理咨詢師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其輕度倦怠率為26.1%,中度倦怠率為10.8%,高度倦怠率為1.2%。由此數據可見,學校心理咨詢師的工作倦怠率是較高的。這種現象在全國中學中屢見不鮮,正是因為咨詢師本身的價值沒有得到完全的體現,其工作不被給予過高的期望,所以心理咨詢師的倦怠率才得以高于學校其他教師。
最后,學校心理咨詢師在進行咨詢工作時,常使用封閉式問答,不注重傾聽。很多咨詢師在接待來訪學生之后,只聽其訴說開端就主觀臆斷其問題根源所在,之后滔滔不絕地給予建議,這樣的咨詢過程是不利于學生對于自身問題得到清晰認識的,嚴重的情況還會與咨詢師期望的發(fā)展方向背道而馳,產生不理想的后果。
三、在教育目的轉型的視角下對學校心理咨詢師的要求
(一)學校心理咨詢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
教育目的的轉型要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更加關注學生的需求,發(fā)揮學生所擁有的各項才能,形成對學生的認識從“抽象個體”到“具體個人”的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就要求學校心理咨詢師更加關注學生本身,將學生放在其家庭、學校以及同學這樣的大環(huán)境之下去對來訪的學生進行咨詢。由于需要關注學生本身,所以在咨詢過程中,更多地需要運用開放式問答,通過設計的問題發(fā)掘學生內心的想法,從而對癥下藥,在發(fā)掘學生內心真實想法的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生對其自身的認識,從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出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有利判斷。學校和家長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將學生作為受教育的客體,被動地接受知識,從而忽略了學生作為“具體個人”的能力。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心理咨詢師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這一職業(yè)要求在初高中教育中的必要性。
(二)學校心理咨詢師需要具有優(yōu)秀的心理素養(yǎng)
學校心理咨詢師的主要任務是接待有咨詢需求的來訪學生,每個學生的來訪目的都有所不同,其心理問題也都大相徑庭。這就要求心理咨詢師具備以下幾種心理素養(yǎng),主要有:優(yōu)秀的分析和判斷能力、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較強的受挫能力。
學校心理咨詢師只有具備了優(yōu)秀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從來訪學生的一言一行中判斷出學生的問題所在,找出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使學生認同自身和其他人的差異,從而達到“有限性”的新的人性觀的目標。教育目的的轉型要求學生多元化的發(fā)展,所謂“多元化”,就是使學生發(fā)揮多種優(yōu)勢,體驗不同的經驗。由此就體現了學校心理咨詢師重要的引導發(fā)現作用,使其運用巧奪天工的判斷與洞察力,以及巧妙的咨詢技巧,引導學生發(fā)現自身的閃光處,從而實現多元化的人才培養(yǎng)。
(三)學校心理咨詢師需要履行“保密原則”
初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尚未成年,但是已經具備了“人”所具有的所有心理和生理機能,并且這個時期正是學生處于“青春期”的重要階段,學生在心理上處于重大的轉折時期,這就要求學校心理咨詢師必須履行“保密原則”?!氨C茉瓌t”主要是保證學生的來訪記錄不公開的原則,保護學生的隱私。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贏得學生信任,學生只有解除了對咨詢師的心理障礙,才有利于其對于來訪學生的引導與幫助。反之,不僅無法贏得信任,并且會使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學生產生逆反抵觸心理,發(fā)生無法預料的后果。
教育目的的轉型也更加強調“主體間性”的意義,即打破傳統(tǒng)的“學生是受教育的客體”的狀態(tài),讓學生和教育者處于平等的狀態(tài)。為了實現這種平等的狀態(tài)就要求咨詢師必須履行保密原則,而不是上下級中“獲取信息—公開信息”的關系。
(四)學校心理咨詢師需要嫻熟地運用溝通技能
心理咨詢師的專業(yè)工作技能包含心理診斷、心理咨詢和心理測量的相關操作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嫻熟地運用溝通技能。在接待來訪的學生時,學校心理咨詢師需要運用嫻熟的溝通技能來引導學生敞開心扉訴說內心的真實想法,通過同理心來體會學生的所思所想。新的人性觀要求學生擁有“共生性”和“生成性”,即強調人在環(huán)境中和不同個體的融合性以及自治能力。在學校的環(huán)境中,有著形形色色的學生,近年來各個學校中“校園暴力”的現象屢見不鮮的原因就是學生無法在學校環(huán)境中和他人融合以及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制止這種現象滋生和蔓延的根本途徑就是學校心理咨詢師運用其巧妙、嫻熟的溝通技能,通過自己運用同理心來感染來訪學生感知他人的感受的能力,同時增強其自治能力。
四、提高學校心理咨詢師咨詢能力的策略
(一)加強學校心理咨詢師準入條件
選聘學校心理咨詢師是開展學校心理教育的入門關,在遵循國家教育廳對學校心理咨詢師的要求之上,還應該自行設立對于選聘人員心理測試的程序,致力于選拔心理素質較高、心理健康水平較優(yōu)秀的咨詢師人員。只有把好入門關的咨詢師選拔,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避免自身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咨詢師,才能保證在往后的咨詢過程中對于學生來訪者的良好接待。
(二)加強對咨詢師的職后培訓
在咨詢師入職之后,學校要定期舉辦對其的職后培訓,通過邀請國內外的一流學者進行講座,從而使咨詢師能夠被注入新鮮的血液,了解前沿的學術研究。這不僅能提高咨詢師自身的素養(yǎng),而且將新思想滲透到咨詢過程中,從而增強咨詢師的咨詢能力,提高學校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建立心理督導制度
心理督導制度即是對學校心理咨詢師的咨詢水平、專業(yè)素養(yǎng)等進行監(jiān)督和指導的制度。在歐美心理咨詢比較發(fā)達的國家,對于咨詢師有著定期的團體督導或個人督導。其目的在于通過“對咨詢師的咨詢”來讓其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實現自我提升,從而在對來訪者的接待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咨詢效果。
學校心理咨詢在我國只是開始起步,其中不完善的地方還需要人們繼續(xù)建構。只有持有“以學生為本”的初衷,保持以學生自身發(fā)展為目的的教育觀念,尊重差異,才能在接待學生來訪者的咨詢過程中對學生做到良好的引導。當今教育的目標已經不在于培養(yǎng)專業(yè)精英,而是讓學生能夠“成為自己”。我們學校心理咨詢師角色的設立也是為了這一目標而運行,致力于在咨詢過程中引導學生發(fā)現自我,實現自我。
【參考文獻】
[1]于忠海.教育目的轉型:從終極者到普通人——基于人性視角的研究[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2]劉曉明,王麗榮.我國學校心理咨詢的發(fā)展方向[J].中國教育學刊,2000(04):30-31.
[3]鄒小英.我國學校心理咨詢的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2007(02).
[4]王麗榮.素質教育下的學校心理咨詢[J].吉林教育,2000(04).
[5]劉亞興.試論學校心理咨詢與德育的關系[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7(06).
[6]卞小華.學校心理咨詢師工作倦怠與人格特征關系[J].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14(05).
[7]裴濤.學校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耗竭現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