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
“我覺得作為媒體人,不論用什么傳播渠道,我們都是在用某一種公契傳達信息。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讓所傳達的信息,是非常負責任的?!?/p>
提到鳳凰衛(wèi)視吳小莉,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塊招牌。人們會清楚記得當年她被總理提及的瞬間,會清楚知曉她手握話筒作為主持人時知性的一面。然而,她走下舞臺,放下話筒,屏幕背后的吳小莉是什么樣子?不免讓人好奇。
當記者見到吳小莉時,她穿著同電視中一樣利落又柔和,發(fā)型一絲不茍,生活中的吳小莉,盡管不需要上鏡,但依舊那么神采奕奕、舉手投足間透露著一個成功女主播該有的自信和從容。
金字招牌的“優(yōu)勢與劣勢”
如今,吳小莉在新聞行業(yè)早已經(jīng)是一塊金字招牌,且自帶名人效應。這其實也不是預料不到的,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吳小莉的成功也是努力的結(jié)果。
吳小莉身上有很多傳奇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還是一名學生的她采訪到了可口可樂總裁。
吳小莉就讀的輔仁大學被看作臺灣最頂尖的私立綜合大學,所以學校對學生的要求自然不低。吳小莉所在的大眾傳播學系要求畢業(yè)生采訪商界名流或知名企業(yè)家。吳小莉?qū)⒆约旱牟稍L對象定為可口可樂公司的總裁。但是,可口可樂這樣跨國企業(yè)的總裁怎么是輕易就能采訪到的呢?
為了采訪到總裁,吳小莉堅持去公司苦等,均因為總裁太忙而無果。就在采訪毫無進展時,吳小莉被告知總裁要去哈佛大學演說,時長1小時。
吳小莉隨即跟到了哈佛。終于,總裁被吳小莉的勇氣與韌性打動,同意給她5分鐘的時間做訪談。計劃總是不如變化快,總裁演說得十分投入,以至于忘記了時間。到了第55分鐘時,總裁仍然沒有結(jié)束演說的意思,吳小莉只能給總裁遞上了一張紙條,寫上“請您記得與一個女學生的約定”。這一勇敢的舉動及追求自我權(quán)利的堅韌讓總裁頗為贊賞,接受了她長達半個多小時的采訪,這也是總裁的首次接受長時間的獨家專訪。
只因為自己的堅持和勇氣,吳小莉成功采訪到總裁,也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目標。因此,20歲的吳小莉,已經(jīng)夢想著要進入新聞行業(yè),做一名記者。
對于自己“金字招牌”的名號,吳小莉笑言這種效應“優(yōu)劣勢并存”。
“優(yōu)勢就是不需要太多地介紹自己,就能夠比較多地、比較快速地跟別人進行交流。但劣勢就是,如果是在一個公眾場合采訪,可能會有一些干擾?!眳切±蛘f。
雖然被人要求合影或簽名、交談會干擾自己的工作,但吳小莉也說,這種優(yōu)勢會多過讓自己分心的劣勢。在吳小莉看來,自己的“名人效應”其實很大地幫助了自己的工作。
“比如1998年的那次大水。很多同行都到達洪水現(xiàn)場。但因為大家都在救災,沒有人理我們。所以有好多同行在那邊等了好久。后來我到了現(xiàn)場,同樣也跟他們交涉。如果是同行們,會先自報家門‘我是哪家媒體,想要干什么之類。但我去了以后就會直接跟他們說,‘我們真的想去拍一些東西,把一些消息告訴全球華人。很快就讓我們進去了。隨后我的同行們也跟著進入到現(xiàn)場?!眳切±蚪忉屨f。
提到吳小莉,就不得不提當年她在朱基當選為總理后的首次記者招待會上嶄露風采。而她在鳳凰衛(wèi)視的多檔節(jié)目也正如她的名字一樣成為了金字招牌。尤其是每年的“小莉看兩會”。
回首第一年報道“兩會”,本以為吳小莉會“緊張”,但讓人想不到的是,她給出的詞匯卻是“適應”。
適應什么?“那時候香港還沒有回歸,對內(nèi)地的情況了解得很少。我在香港,進北京之前,要閱讀大量的資料。只有知道這些信息、背景,我才能在這樣大的場合找到新聞點,知道該問什么樣的問題。我說的適應,就是要了解關(guān)于‘兩會的很多語境,了解‘兩會當時的背景。只有了解了這個語境是什么意思,才能解讀給觀眾,才能抓住重點?!眳切±蚧貞浀?。
從第一次做“兩會”至今,一晃快20年。如今再做“兩會”報道,是否會輕松許多?畢竟,熟能生巧。然而,吳小莉的回答卻讓人想不到。她說,做了這么多年,參加“兩會”的報道工作,反而工作量越來越大。
“以前在那個年代的‘兩會,全球?qū)τ谥袊年P(guān)注還沒有像現(xiàn)在,報道反而不多?,F(xiàn)在是要看更多的東西。因為鳳凰衛(wèi)視是國際視角,大家在關(guān)心什么?尤其我們了解了這個情境之后,其實很多的立法在之前都有醞釀,反而都是要在之前先看、先了解的。”“現(xiàn)在尤其是香港回歸后,香港對于北京‘兩會的報道和內(nèi)容越來越多,而且提前量越來越大,有時在‘兩會之前的一兩個星期就開始預熱,談中國的經(jīng)濟情況怎么樣,大家的熱點問題是什么……反而有更多的信息量?!?/p>
柔和且尖銳
從面相上來看,吳小莉十分和藹。無論在哪種媒體上出現(xiàn),吳小莉都是笑瞇瞇的,看著讓人放心、舒心,這一點對于記者這項工作十分有利。因為受訪者看到采訪自己的人是帶著微笑的,也會舒心很多。而另一方面,記者也應該是尖銳的,因為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是讓人難以回答的。
相信與筆者有同感的人有很多。其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就如此評價吳小莉。不過他的評價亦帶著矛盾。他說,“與吳小莉三次對話,吳小莉的問題‘很和緩,但又很尖銳。很多問題,是我們長期思考的事兒,通過三次討論和思考,也給我很多啟發(fā)?!?/p>
能得到如此評價,證明吳小莉絕對算得上一名稱職的新聞工作者。她對此分析說,“我常常在問人的時候,會有很多我自己的理解和鋪墊。受訪者如果被觸動了就會很愿意跟你去交流。”
有這樣一種誤解,“把對方問到詞窮,問到一身冷汗才會有效果”。記者與受訪者之間暗流涌動、火花四射似乎才能算得上一次成功的采訪??蓪嶋H上,多年的工作經(jīng)驗讓吳小莉有了另一種心得,把對方問得無所適從并不是目的,讓受訪者講出“干貨”才應該是采訪的目標。
同時,吳小莉也更進一步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經(jīng)驗。小米科技創(chuàng)始人雷軍曾在吳小莉的節(jié)目中提到,現(xiàn)在有時一些年輕媒體會問一個很大的問題,他不知道怎么樣下手去回答。
吳小莉以此為例說,“但是如果你是做了準備來的,其實受訪者很愿意跟你溝通交流。總之,我覺得還是要有做媒體一以貫之的初心。提問問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容易,這樣的問題絕對不會有錯,但是可能也引起不了太多火花,我還是希望能夠知道多一點,得到多一點,給我們的觀眾這種信息多一些。”
“小莉出品”堅持品質(zhì)
在鳳凰衛(wèi)視工作了20年,吳小莉可以說是鳳凰衛(wèi)視最具代表性的主持人。吳小莉說沒有刻意地打造自身風格,“柔和而尖銳”這種個人風格卻不能說不明顯。這種風格在吳小莉自己眼中那就是堅持品質(zhì)。
每年的“兩會”可能是吳小莉最忙碌的時候。除了做直播和采訪,她還會有自己在鳳凰衛(wèi)視的當家欄目《時事直通車》和《小莉看世界》。以及吳小莉還會幫鳳凰網(wǎng)做《例行觀察》《行動者說》等。尤其是《行動者說》,因為標有“小莉出品”,所以吳小莉事無巨細,“從采訪,剪片,到最后出品,我都會很仔細地去跟。希望它達到我希望的節(jié)目的一個品質(zhì)?!?/p>
為何會如此堅持?“我覺得作為媒體人,不論用什么傳播渠道,我們都是在用某一種公契傳達信息。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讓所傳達的信息,是非常負責任的?!眳切±驁远ǖ卣f。
在鳳凰衛(wèi)視,吳小莉是當之無愧的“元老”級別人物。同時她做的節(jié)目也都十分長壽。依舊以“小莉看兩會”為例。如今,鳳凰衛(wèi)視都過了20歲生日。被問到是否會將“小莉看兩會”這檔節(jié)目繼續(xù)做下去時,吳小莉毫不猶豫地說“會”!
“目前看起來,兩會仍然是中國人的社會當中,在政治、新聞、時政或者財經(jīng)領域,不論是什么樣類型的新聞,它仍然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一個政治社會生活。所以它既然是這樣子,那你的初心是希望能夠站在這個公契的平臺上面,能夠傳達重要的、正確的、有意義的,對這個社會有幫助的信息的話,我覺得就沒有不繼續(xù)的道理?!?/p>
但如今新媒體發(fā)展迅速,對于自己這檔節(jié)目的形式,吳小莉也會不拘泥于某個單一的形式,“可能隨著渠道的多樣化,我只會給自己加壓,加料,可能很難給自己減壓。就像剛才我們經(jīng)過直播間的時候,同事說的,這里大家最常說的就是:小聲一點因為小莉在錄影,小聲一點因為小莉在直播,我永遠是這樣的狀態(tài)?!?/p>
那么是否有轉(zhuǎn)型做其他類型新聞的想法?例如娛樂新聞就不錯。對于這個提議,吳小莉莞爾一笑,“我其實不會給自己設限,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做什么,要做出什么,做這些事情是不是自己很開心,自己是不是也能夠有所收獲?!?/p>
對比吳小莉現(xiàn)在在做的幾檔節(jié)目,“我現(xiàn)在做一些采訪時,覺得自己無論在看資料的時候,還是在跟這些人士對話的時候,都有所收獲,都還是會覺得很感動。所謂的感動就是原來社會上還有這樣的一群人,或者是他在做這樣的事情,他對事情的判斷,可能我都還是會有觸動。我最希望是,我不單要得到滋養(yǎng),也滋養(yǎng)著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