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櫻子
(廣西醫(yī)科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530021)
?
學術共同體及其在ESP教學中的建立
張櫻子
(廣西醫(yī)科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530021)
[摘要]專門用途英語(ESP)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和國際大學接軌的必由之路,但由于ESP對于教師和學生有著更高的知能結構要求,大學英語改革的步伐仍然比較緩慢。通過建設校本的基于項目的師生學術共同體、基于企業(yè)和專業(yè)教師及ESP教師的教師學術共同體、教師發(fā)展學術共同體,可以凝聚執(zhí)著于學術的師生,促進跨學科的交流,推進以學術為中心的制度建設,從而可以更好地促進ESP教學。
[關鍵詞]學術共同體;ESP教學;教師發(fā)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是國家發(fā)展教育的重點所在;要實現這個“國際化”,語言是工具,語言是敲門磚,只有掌握了國際化的語言,才能叩開全球化的大門。所以,國家對大學生的英語能力要求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語言上的要求,而更加注重在某一學科或跨學科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溝通能力。專門用途英語(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因此應運而生。蔡基剛在2007年指出ESP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和國際大學接軌的必由之路[1]。雖然ESP為我國的大學英語改革指明了方向,但由于ESP對于教師和學生有著更高的知能結構要求,大學英語改革的步伐仍然比較緩慢,前進仍然比較困難。“學術共同體”的建立可以聚集一大批致力于ESP教學的教師和學生,為著共同的價值和信念,為著共同的興趣和目標,而共同發(fā)現問題、鉆研問題、打磨教學,成為大學英語改革的主力軍,為我國的英語教學作出貢獻。盡管此前的文獻中曾提及建立學術共同體、教師團隊等是促進ESP教學的有效方法,但是鮮有文獻談及如何具體通過建立學術共同體來促進ESP教學,本文力圖對此作初步的分析。
一、學術共同體溯源
學術共同體可最早溯源到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所創(chuàng)建的“學園”(academy)。學園既是歐洲第一所綜合性學校,又是一所研究機構,它以柏拉圖為中心,師生之間自由討論,共同探究。學園崇尚對學術的自由追求,以權威人物為中心,師生之間自由辯論和評價,不受社會、政府、宗教等約束,但由于其對權威人物的依附性,學園具有排他性和隨意性,不利于學術的發(fā)展。在中世紀時,“行會”常被稱為協(xié)會(universitates),指做同一工作互相聯系的人們自然結合到一起的組織,大學在中世紀早期就屬于行會性質,是手工業(yè)行會在智力領域開展求學活動而自發(fā)形成的組織。隨著各行會之間共同規(guī)則的逐漸形成,學術共同體也慢慢成形,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等也逐漸成為傳統(tǒng)。1810年洪堡創(chuàng)建的柏林大學因重視“學術自由”以及“教學與科研的統(tǒng)一”而被認定為現代大學制度的源頭,成為高等教育的轉折點。他強調科研活動與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學術活動和人才培養(yǎng)的內在統(tǒng)一。但是真正的“共同體”(community)概念最早是由德國古典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出的,共同體就是基于自然意志如情感習慣等以及基于血緣地緣關系而形成的一種社會有機體。[2]英國哲學家布朗在20世紀時首次提出了“學術共同體”這一概念,他把所有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作為一個具有共同信念共同價值共同規(guī)范的社會群體稱為學術共同體。20世紀90年代,美國教育學家厄內斯特·博耶重新定義了學術的概念,提倡一種新的學術范式,他將大學教師的學術研究劃分為四種類型,即探究的學術研究、整合的學術研究、應用的學術研究和教的學術研究。[3]博耶不僅將大學的教學工作整合到學術范圍內,還揭示了當代學術更多的內涵和多元的態(tài)勢。之后,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李·舒爾曼在博耶的基礎上將“教的學術”進一步發(fā)展成“教學的學術”,認為一項研究之所以能稱之為“學術”必須符合三個條件:公開的;由學術共同體成員共同批判、審視;提高成員的學術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為同行所用。這三個條件勾勒出了舒爾曼的“共同體學習”理念,促進了學術內涵的進一步探討。[4]中國科協(xié)主席韓啟德認為所謂的學術共同體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學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規(guī)范,相互尊重、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推動學術的發(fā)展由此而形成的群體。[5]可見,學術共同體這個概念可宏觀可中觀可微觀,大至整個大學的學者和學生,中至一個學院一個學科,小至某個權威學者的學術圈,如潘懋元先生的家庭學術沙龍。從學術共同體的整個發(fā)展演變歷程看來,我們可以認為“共同的價值信念”、“共同的學術興趣”和“共同的道德規(guī)范”是學術共同體的中心。
二、學術共同體的內涵
(一)學術共同體要有執(zhí)著學術的精神
回溯學術共同體的發(fā)展過程,無論是社會學的解釋還是教育學的理解,共同體其實就是一種真正的共同生活,一種歸屬精神,一種可以信賴的權威結構,一種來自眾人的互惠互利的意識,一種作為共有、共享的精神指引。[6]學術共同體最首要的因素是“精神”,也就是共同的價值信念和共同的學術興趣。這種對學術的執(zhí)著和信念是共同體的紐帶,將學者們聚集到一起并且成為共同體的原動力,促進共同體生生不息地發(fā)展。學術共同體的成員正是在精神指引下,通過多元的無障礙的對話,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之間的交流來共同探求真理,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柏拉圖的學園,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潘懋元先生的家庭學術沙龍就是通過師生學者對學術的執(zhí)著,依靠學者的個人魅力,進行啟發(fā)式的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這種師生之間針對學術問題的交流,是一種精神的交流,是一種文化的爭論,是一種滲透著自由的交鋒,能夠激蕩起心靈的互動。在這種情況下,師生關系不是傳統(tǒng)的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關系,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的關系,不是教學的副產品,不是教學的工具,而是一種教師和學生作為兩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主體的精神層面的交流。梅貽琦先生在《大學一解》中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如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蓖ㄟ^長期的學術交流,學生自然而然就可以達到“從游”到“濡染”再到“不求而至”的升華。
(二)學術共同體要有跨學科的交流
學術共同體的重要內涵還在于跨學科的交流??陀^世界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各個學科的知識雖然有各自分門別類的建制,但是隨著近代科學的發(fā)展,在大科學的時代下,知識不再是以前單一封閉的狀態(tài),而呈現出了復雜多樣、開放包容的狀態(tài),當今的前沿科學大多都是跨學科性質的科學。麻省理工學院的跨學科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已超過64個;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學交叉學科”研究計劃涉及生物工程、生物醫(yī)學、生物科學三大領域,跨越文理學院、工程學院和醫(yī)學院;芝加哥大學先后建立了人類發(fā)展、社會思潮、種族關系和傳播4個跨學科的委員會。[7]同時,跨學科交流并不局限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內部相鄰學科的整合性研究,還延伸到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研究。因為科學主義雖然有很強的話語權,但是在當今社會也不再是價值無涉的,而更多地會考慮到自然科學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和后果。學術共同體的建立能夠聚集致力于學科發(fā)展的學者,在共同體提供的平臺上展開思想的交流、知識的碰撞,使各個學科聯系不斷增加,相互作用,并對社會產生影響,推動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
(三)學術共同體要有圍繞學術的制度
學術共同體建立的初衷在于志同道合的學者懷揣對學術的摯愛,相互尊重,遵從道德,知識共享,促進進步。這就需要有以學術為中心的制度,這是實現學術共同體初衷的根本保證。高校行政化讓管理者把大學當作行政機構來管理,而忽視了大學作為學術機構的根本,在社會中飽受詬病。中山大學前校長黃達人一直強調“‘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教授就是大學’,這些是我們要去努力實現的一個方向。因此,國內大學要有更好的發(fā)展,就必須以學術為核心,減少非學術因素的干預”[8]。一個好的以學術為中心的制度可以保證大學回歸“自由”和“獨立”的品格。學術自由是大學最高準則之一,沒有學術自由就不會有對高深學問的執(zhí)著與探索,大學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9]同時,一個好的以學術為中心的制度可以保證共同體成員的學術責任和道德規(guī)范。任何自由都是建立在一定條件上的,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應該自律,這樣“自由”和“自律”互相制約互相促進,保證共同體的良性發(fā)展。此外,一個好的以學術為中心的制度可以為學術共同體成員創(chuàng)造更多條件和機會。通過學術共同體多方的溝通和交涉,可以獲得有利于成員的各種資源,保證成員的發(fā)展和提高。
三、如何在ESP教學中建立學術共同體
縱觀大學學術共同體的發(fā)展,在其發(fā)展初期是對知識對真理的一種自由、純粹的追求,沒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且享有絕對的自由,這是一元的價值目標。在發(fā)展到19世紀之后,洪堡提出“教學與研究相統(tǒng)一”,強調了大學學術和教學以及培養(yǎng)人才三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賦予了現代大學教學和培養(yǎng)人才的屬性。此時,傳統(tǒng)的一元價值觀逐步向二元價值觀發(fā)展,即大學學術共同體具有了社會的屬性。20世紀末博耶擴展了學術概念,“教的學術”的提出主要針對美國高等教育與科研失衡的矛盾,促使大學學術逐漸向教學靠攏,而“整合的學術”和“應用的學術”則針對大學學術和社會發(fā)展需求的矛盾,促使大學學術向社會的發(fā)展方向靠攏。而如今科技發(fā)展、社會進步進一步促進大學學術和社會的深度融合,促進學術共同體的多元發(fā)展。因此大學的學術不再是教師的學術,而是融合學生、社會需求的學術,也正是由于這種大學學術和社會的融合才催生了ESP。ESP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是一種基于學科內容(content-basedinstruction)的教學,是傳授學生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文獻閱讀、口頭報告等技能的教學,不同于專業(yè)教師開展的以英語為媒介學習學科內容的雙語教學、全英教學,它更多的是一種橋梁式的教學。由于其性質特殊,對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有更高的要求,學術共同體的建立可以有效幫助師生克服困難,共同前進。
(一)師生ESP學術共同體
1.師生ESP學術共同體構建的理據
ESP教學中的師生學術共同體和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的師生學術共同體有本質的區(qū)別,ESP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呈現了很大的不同,教師不再一直處于權威地位,學生反過來在專業(yè)知識方面處于權威地位。哈金森和沃特斯(Hutchinson&Waters)指出,教師與學生的協(xié)商是處理ESP教師在某些專業(yè)知識領域欠缺的有效途徑,充分考慮現有ESP教師的知識構成和教學能力,通過與學生協(xié)商,向學生尋求專業(yè)支持而達成一種積極合作的師生關系。[11]目前擔任ESP教學任務的教師的教育背景為語言學、文學、翻譯學,由于ESP跨學科的性質,對教師的知能構建有著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要有學科知識的儲備,并且還需要具備將學科知識和語言技能融合的方法。這對任課教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zhàn),尤其是對從事自然科學的ESP教學的教師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此外,ESP比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需要更大程度的學生參與和交流,因為ESP教學中師生關系不是教師傳授知識、信息單向流動的過程,語言教師更多的要依靠學生在專業(yè)知識上所具備的優(yōu)勢,進行信息雙向流動的教與學。建立學術共同體,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學經驗,與學生對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行協(xié)商、交流看法、碰撞思想,激發(fā)學生的精神力量,同時學生的專業(yè)知識也能不斷完善教師的知能結構。
2.如何構建師生學術共同體
師生學術共同體構建的關鍵在于能利用校本優(yōu)勢采取基于問題或項目的學習法(problem/projectbasedlearning,PBL)。校本教研是以“校本個性”為基礎,以學校的教學科研發(fā)展方向、人才培養(yǎng)方向、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的一種教學研究活動。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學科優(yōu)勢,對于強勢學科也有相關的政策傾斜,以校本教研為基礎能夠充分利用和整合學科優(yōu)勢、師資資源、政策傾斜,促進ESP教學的發(fā)展。同時,ESP教學的發(fā)展又能進一步深化學校優(yōu)勢學科的發(fā)展,建構體現校本風格、彰顯校本特色的學科。ESP教學與通識英語教學方法的根本區(qū)別就是要采用基于問題或項目的學習法,PBL教學最先開始是在醫(yī)學、商務和管理教學中使用,后來被基于內容的語言教學所使用。通過項目實施不僅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溝通交際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而且能真正實施形成性評價。[12]在這種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信息的傳遞者或灌輸者,而是引導者、合作者、學習者;學科知識也不再僅僅是語言的載體,而是學生探索、思考、總結、批判的對象。在該學術共同體中,學生圍繞問題或者項目開展團隊研究活動,在選題、搜索信息、討論問題、尋求辦法等環(huán)節(jié)全程參與問題的解決和知識的構建過程,而教師則通過對課堂環(huán)節(jié)的精心設計來引導學生,搭建合理的支架來幫助學生跨越普通英語和專業(yè)英語的障礙,促進學生合作,觀察學生在真實任務中的表現,和學生保持無障礙的交流,展開行動研究教學反思,將反思結果又應用于ESP課堂,形成良性的課堂生態(tài)循環(huán)。此外在構建師生學術共同體時要善于營造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學術嚴謹、師生融洽和自由溝通的文化,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師生對于學術的執(zhí)著和信仰。
(二)教師學術共同體
1.教師學術共同體構建的理據
根據知識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轉移,知識分為顯性知識(explicit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knowledge),前者指能夠明確表達出來的知識,能夠寫出來、能夠說出來、能夠通過符碼系統(tǒng)表達出來的都是顯性知識,后者指如技巧、經驗、訣竅類的技能型知識和洞察力、價值觀、心智模式、團隊默契、組織文化等認知型知識。隱性知識可以通過群化(socialization)和外化(externalization)方式轉化成為顯性知識,并通過學習者自身的融合(combination)和內化(internalization)對顯性知識進一步加工轉化成為新的隱性知識。葉瀾教授認為教師的專業(yè)結構包括專業(yè)理念、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三部分,其中知識結構包括普通文化知識、專業(yè)學科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學科教學法知識和個人實踐知識幾個方面。[13]由于目前很多ESP教學由語言教師擔任,ESP教師缺乏專業(yè)學科知識、學科教學法知識和個人實踐知識。專業(yè)學科知識屬于顯性知識,學科教學法和個人實踐知識屬于隱性知識。因此ESP急需建立教師學術共同體,通過ESP教師和專業(yè)教師、企業(yè)的互相協(xié)商和不斷對話來獲取學科顯性知識,并將顯性知識通過融合和內化轉化成隱性知識;通過交流觀摩等把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并在共同體內分享,促進ESP教學的進步。
2.如何構建教師學術共同體
教師學術共同體構建的關鍵在于利用校本優(yōu)勢和企業(yè)資源來拓展ESP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渠道,通過與專業(yè)教師及企業(yè)的協(xié)商和對話來促進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轉化(如圖1)。企業(yè)根據自身的業(yè)務需要提出ESP項目或任務,由專業(yè)教師和ESP教師來共同承擔;ESP教師是項目實施的主體,專業(yè)教師提供專業(yè)學科知識作為支持。ESP教師通過完成項目實現個人實踐知識的積累,并融合一般教學法知識和專業(yè)知識,形成ESP教師的學科教學法,構建完整的知能結構,同時幫助企業(yè)完成項目,達到企業(yè)、專業(yè)教師和ESP教師的三贏。通過這樣的一種三維的學術共同體的構建,企業(yè)的顯性知識通過ESP教師的實踐轉化成為了ESP教師的隱性知識,專業(yè)教師的顯性知識通過專業(yè)知識的支持轉化成為ESP教師的隱性知識,同時ESP教師共同體再通過觀摩、交流和共享將自身的一般教學法與專業(yè)知識、實踐知識結合形成學科教學法,用于教學,將隱性知識又轉化為顯性知識傳遞給學生。
圖1 ESP教師共同體的知能結構和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轉化
在構建教師共同體的時候要注意營造一種融洽共享的氛圍。世界上知名的大學都有其特色的學術共享交流的文化活動,例如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正式晚宴”(formalhall),耶魯大學的茶會(master’stea),哈佛大學的午餐會都傳承著名校知識共享的傳統(tǒng)。共同體的共享應該以習明納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的方式,針對ESP教學的宏觀問題和微觀問題來開展。習明納式主要針對每個單元的教學目標,研討合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講解的重點、知識的考察等。案例式則是共同體成員相互觀摩課堂,取長補短,并就課堂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集思廣益,共同探討,解決問題。工作坊式則是就一個針對ESP的專題,如“如何提高學生ESP學習熱情”、“如何搭建普通英語和專業(yè)英語的支架”、“如何開展ESP教學的行動研究”等,展開交流、討論。
(三)教師發(fā)展共同體
教師發(fā)展是一個專業(yè)化、終身化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是一個關涉教師、學生、學校和社會互動協(xié)調發(fā)展的系統(tǒng)工程,強調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甚至國內外教育資源,加強教師間、師生間、學校間、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14]除了構建師生學術共同體和教師學術共同體之外,還要建立教師發(fā)展共同體。雖然師生學術共同體和教師學術共同體在一定層面上來說也是一種教師發(fā)展,但是只是范圍較小、資源較少、不夠穩(wěn)定、不夠長期、不夠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種教師發(fā)展。雖然有大學“去行政化”的呼聲,但是“去行政化”只是讓行政不要影響和過多地干涉學術,并不意味著行政就不支持和幫助學術的發(fā)展。其實教師發(fā)展中心本來就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學術共同體和學術共同體之間也應交流和對話。由于ESP教學內容上跨學科,師資上參差不齊,ESP教學比普通英語教學更需要教師發(fā)展中心的支持與幫助,教師發(fā)展中心涵蓋專業(yè)發(fā)展、教學發(fā)展、組織發(fā)展和個人發(fā)展等方面,可以整合校內外資源、踐行教師職業(yè)發(fā)展、評價教學效果、提升教師活力、保障教師發(fā)展、促進教師交流,將教師的個人技能發(fā)展提升為機構任務,加強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力度,保證教師發(fā)展的持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四、結語
國家的發(fā)展需要國際化的復合型人才,而大學是探尋真理的地方,是研究學問的地方,是為國家輸送棟梁之才的地方,它離不開堅守在教學前線、執(zhí)著于學術的學者??茖W是學術,教學也是學術,作為教學學術的踐行者,教師為了學術孤軍奮戰(zhàn)誠然可貴,但是如能聚集志同道合的學者,那么追求學術之路也有伴同行,不再孤獨。ESP作為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工具,其教學需要一群執(zhí)著于ESP教學的學者,需要學術共同體的建立,來交流學術思想,傳播學術成果。
[參考文獻]
[1]蔡基剛. “學術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和教學方法研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35.
[2]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 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58-65.
[3]BoyerEL.ScholarshipReconsidered:PrioritiesoftheProfessoriate[M].NewJersey:The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1990.
[4]Shulman,L.TeachingasCommunityProperty[M].SanFrancisco:Jossey-Bass, 2004.
[5]學術共同體當承擔學術評價重任[N]. 光明日報,2009-19-12.
[6]王成奎. 中國大學:期待學術共同體的回歸和重塑[J]. 南京社會科學,2009(8): 108.
[7]袁廣林. 大學學術共同體:特征與價值[J]. 高教探索,2011(1): 14.
[8]黃達人. 大學去行政化,就會被弱化[N]. 南方日報,2010-03-09.
[9]蔣曉紅. 大學師生學術共同體新構摭論[J]. 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1(5): 48.
[11]HutchinsonT,AWater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12]WatsonTodd,R.EAPorTEAP?[J].Journalof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 2003( 2): 147 -156.
[13]葉瀾,白益民,等. 教師角色與教師發(fā)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14]劉濟良,王振存. 美國大學教師發(fā)展的經驗及啟示[J]. 教育研究,2011(11):106.
[責任編輯蘇良億]
doi:10.16088/j.issn.1001-6597.2016.03.020
[收稿日期]2016-02-03
[基金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醫(yī)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14JGB444);廣西醫(yī)科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重點資助項目“支架理論在醫(yī)學英文文獻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14XJGZ09)
[作者簡介]張櫻子(1983—),女,四川成都人,廣西醫(y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ESP。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6597(2016)03-0132-05
AcademicCommunityandItsEstablishmentinESPTeachingandLearning
ZHANGYing-zi
(ForeignLanguagescollege,GuangxiMedicalUniversity,Nanning530021,China)
Abstract: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ESP) is an inevitable course for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if we want to be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But ESP demands higher level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however, the pace of college English reform is rather slow. Constructing school and project-based academic communit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terprise-based academic community of professional and ESP teachers as well as academic community of faculty will gather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are persistent in academic scholarship,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and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oriented institution, which will promote ESP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academic community; ESP teaching and learning; facul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