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祺
摘要:存款保險制度是一種最為常見的金融機構保險制度,存款保險的出現使得人們在銀行的存款更加安全,在保護金融穩(wěn)定和存款人的利益的角度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與此同時存款保險也帶來了道德風險的隱患,本文結合國內外關于存款保險制度下道德風險的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結果,對存款保險制度下的道德風險從表現和治理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考慮到我國存款保險制度的建設和完善的階段,在本文的最后對我國的存款制度建設和完善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存款保險制度;道德風險
一、存款保險制度下的道德風險的表現
根據金融穩(wěn)定論壇(FSF,2001)的定義,存款保險制度的道德風險指在存款保險以及其他保險中都存在的,增加所承受風險的誘因。國內外的研究人員的成果表明,存款保險制度確實引起或者加劇了道德風險。存款保險制度下的道德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大的程度上使得存款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但另一方面使他存款保險制度使得存款人放松自我存款保護意識。存款保險制度的存在很們失去關心銀行的經營業(yè)績和安全性的積極性,由此引發(fā)的道德風險問題具體表現在:第一,使有一些低效率、甚至是資不抵債的銀行能夠繼續(xù)吸收存款,更為嚴重的是,這些銀行會通過一些惡性的競爭手段與其他銀行爭奪存貸款市場,導致可能產生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第二,由于存款保險制度下,不論銀行怎么樣存款都有保障,因此存款人尋求安全銀行的動力減少(因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需要成本的),這可能導致存款人無意識選擇了一些經營不善或者資不抵債、瀕臨破產的銀行,從而導致這些本來應該被淘汰的銀行依舊存活,市場的優(yōu)勝劣汰的約束作用被減弱;第三,存款人的存款選擇的準則變成了主要看收益,而一般提供高收益的銀行都是潛在高風險銀行,這本身就是道德風險的表現。
(二)存款保險制度促使銀行承受高風險。第一,存款保險制度對存款人的保護使得存款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下降,對銀行的監(jiān)督放松。這將導致投保銀行更加放肆地從事風險較大的貸款,增加了投保銀行的風險;同時,降低了金融風險對投保銀行風險經營行為的抑制,相當于鼓勵投保銀行承擔更大風險;第二,單一保費制度,意味著風險較大的銀行不需付更多的保費,將鼓勵投保銀行從事高風險的資產經營以謀取收益,而保守銀行將承擔這風險。同時,存款保險機構會為銀行承擔大部分損失;第三,銀行本身也是一種企業(yè),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企業(yè),是企業(yè)就有最求利潤最大化的動機,往往導致銀行過度關注盈利性,忽視安全性,從而帶來一定的風險。
(三)監(jiān)管機關存在的監(jiān)管寬容和監(jiān)管攫取。第一,在存款保險制度下,存款保險機構出于自身經營目標和作為政府穩(wěn)定機構的穩(wěn)定金融市場目標的考慮,導致在面臨瀕臨波產的銀行是,可能更加寬容,不能及時進行相關的動作。這種容忍表現在減少對破產銀行的關閉和拖延處理,與嚴格實行破產行為相比,這種容忍會導致銀行風險積累,同時也導致對問題銀行錯過處理時機,進而帶來一些不必要的處理成本和市場不穩(wěn)定因素。第二,個別監(jiān)管者為了提高自己在金融領域的聲譽,往往盡量保持自己監(jiān)管區(qū)域的平靜,或者隱藏相關風險,使得風險盡量少地暴露在自己管理的區(qū)域。同時這種延遲處理和容忍也在短期內減少存款保險機構的支出。第三,即所謂的“監(jiān)管攫取”問題,主要指監(jiān)管機關管理者,借助于自己處于監(jiān)管的優(yōu)勢地位來為謀取個人的私利,隨意降低對銀行的監(jiān)管標準,尤其在市場準入和市場退出等方面,以獲得來自金融機構的相關利益回報。
(四)現代銀行制度即公司制使得投保銀行的道德風險加劇。第一,公司制下的銀行作為有限責任企業(yè),損失發(fā)生時只承擔有限責任,銀行由此更喜歡投資高收益的項目,盡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收益和高風險是相對應的,但是存款保險制度下,即使由于銀行所有者只承擔有限責任,即使投資失敗也有人代替其承擔高風險;第二,即所謂的委托代理問題,銀行的股東委托經理人代替其進行日常的經營管,使得銀行所有者與管理者的信息存在嚴重的不對稱,這就產生了所有公司制下的共同問題——管理層的道德風險;第三,存款保險制度可能誘發(fā)銀行所有者和管理者會產生串謀行為,他們共同協(xié)商經營高風險投資項目,然后賺取風險收益而將風險的承擔轉嫁給存款保險機構,高回報會增加股東的分紅,而股東也會給經理人一定的報酬作為回報。
二、存款保險制度下道德風險的治理方式
(一)差別費率或風險調整保費制度。第一,單一保費制度,意味著風險較大的銀行不需付更多的保費,將鼓勵投保銀行從事高風險的資產經營以謀取收益,而保守銀行將承擔這風險,刺激了銀行承擔過度的風險;第二,由于銀行作為金融機構在風險和信用評估方面存在差異,收費的標準應該反應這種差異,可以采取風險基礎上的差別費率制或風險調整保費制度,對于高風險的銀行,對其收取的保費也應該相應變高,以增加銀行承擔高風險的成本。
(二)加強信息披露和加強相關監(jiān)管,在此當中也要注意發(fā)揮評級公司的作用。加強對銀行的監(jiān)督,首先要做到的是規(guī)范和健全銀行的信息披露制度。第一,銀行的有關財務報表及信息應該及時、合規(guī)披露,并經銀行所有者和經營者保證和相關審計機構審查,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來自信息不對稱的監(jiān)管風險。第二明確會計事務所、相關審計機構等對其審計的財務信息所需要承擔的相關法律責任,以避免其出于一些利益考量,喪失獨立性,從而使得虛假信息不能被查處及信息披露的不規(guī)范。第三,建立和規(guī)范金融機構與監(jiān)管者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有效防止由于信息上的不對稱帶來的監(jiān)管不足等問題;在這同時,通過發(fā)展信用評級機構,使得信用評級結果公開與透明,評級技術相對成熟。
(三)嚴格資本要求,減少事后成本。根據巴塞爾協(xié)議的要求,銀行要保證足夠的資本,使得清償力有保證,降低破產的可能。嚴格資本要求,提高了銀行承擔損失帶來的風險的能力,當銀行遭遇風險、承擔損失時,銀行擁有的資本比率越高,給存款人帶來的損失也相對較少,同時存款保險機構的處理成本也有所降低。因此,有關監(jiān)管機構應該對銀行資本比率進行嚴格要求,以有效降低破產風險和處理成本。
(四)通過共同保險、風險裸露等手段減少存款人的道德風險。一旦存款人的所有存款都被全額保險存款人會過度依賴存款保險機制,喪失監(jiān)督的積極性,因此,需要通過一些手段減少存款人的道德風險。1、可以采取共同保險的形式,通過共同承擔風險的方式,讓存款人和存款保險機構對于銀行倒閉所可能引發(fā)的損失共同分攤,從而增強存款人對于銀行進行監(jiān)督的動力。2、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使得存款人的部分存款處于風險裸露狀態(tài),(1)免賠額,即銀行倒閉給存款人造成損失時,對一定比率內的損失存款保險機構不予賠償。(2)在存款保護對象方面要有所選擇,適當地縮小存款保險的保護對象,將有能力監(jiān)督的大額存款人排除在存款保險范圍之外;(3)或者對存款保險額度規(guī)定上限,迫使部分存款者在銀行發(fā)生風險時承擔一定的損失,大額存款人承擔更大損失,以避免存款人的道德風險,激勵存款人進行監(jiān)督。
(五)針對銀行公司制帶來的道德風險,創(chuàng)新銀行管理制度。第一,要銀行所有者設計合理的激勵機制(如發(fā)給期權和股票)與約束機制(如對經理人所能決定的最大投資金額進行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減弱銀行經理人的委托代理風險。同時一旦發(fā)現委托代理風險的存在,要嚴格處理,殺一儆百。第二,應將銀行有限責任制改為部分有限責任制,大股東在銀行破產時,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從而能促使大股東加強對銀行的監(jiān)督,同時也避免了大股東與經理人的合謀。
(六)建立與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堅決不容許“大而不能倒”現象的惡性存在。當一個銀行或者金融機構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政府不能放任它倒閉,因為它的倒閉將帶來金融體系的不穩(wěn)定和影響到政治的穩(wěn)定,這就給銀行從事高風險提供了動機。我們不能放任大而不能倒的現象惡性發(fā)展,應該發(fā)揮市場的優(yōu)勝劣汰的機制,對于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銀行,確實該倒閉的就讓其倒閉,這種退出機制的實行,會產生警示作用,從而減少相關的道德風險。
三、政策與建議
(一)制度建設方面。第一,建立強制性的顯性存款保險制度,促進銀行之間的公平競爭;第二,建立信用聯(lián)網制度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從而降低代理人的委托—代理的道德風險;第三、建立市場退出機制,防止市場風險的累計。
(二)保費設計方面。鑒于我國目前的情況,暫時還很難實行風險調整保費制度,應該首先利用現有數據建立差別費率制度;同時在差別制度下,完善信息披露和發(fā)揮信用評級機構的作用,逐步實現風險調整的保費設計。
(二)存款保險機構方面。第一、存款保險機構應該通過各種相關的渠道及時掌握相關銀行的情況,做好預防;第二、再者存款保險機構應該與央行的外部監(jiān)管相結合,以達到更好地約束作用,第三、應該加強存款保險機構處理危機的能力??傊婵畋kU機構應該是危機的預防者,對有風險銀行的管理者,而不僅僅只是充當一個危機的解決者,爛攤子的收拾者。(作者單位:南京工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Gennottle G.and D.Pyle,Capital Controls and Bank Risk,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1(15).
[2]Matutes.Cand X.Vives,Competition forDeposits,Fragility and Insur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6(5).
[3]傅桃生.存款保險制度與道德風險.財貿經濟,2002年第5期,48-51.
[4]楊雯,楊霞.存款保險制度的道德風險及其控制.財經科學,2004.05,330-332.
[5]??缀?基于存款保險制度的道德風險分析.經濟體制改革,2007(2),118-121.
[6]樊琨,孟留鋒.基于存款保險制度視角下的道德風險問題研究.特區(qū)經濟,2013(1),72-73.
[7]王道平.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度與系統(tǒng)性銀行危機防范.金融危機,2016(1),50-65.
[8]陶存文.論存款保險制度下的道德風險及其控制.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5(3),38-41.
[9]戴曉鳳,尹伯成.論存款保險制度與銀行的道德風險.世界經濟,2011(11),45-48.
[10]劉笑萍.系統(tǒng)性風險、道德風險與存款保險制度.金融研究,2002(12),94-100.
[11]宋怡萱.我國存款保險制度下的道德風險分析.財政與稅收,2016(11),128-129.
[12]尹杞月.國外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的道德風險問題研究.保險研究,2012(2),89-96.
[13]顏海波.中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所面臨的困境與選擇.金融研究,2004(11),29-36.
[14]楊充,鄭勝,何燕.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構成存款保險制度缺陷的誘因.現代財經,2002(9),34-36.
[15]陳建華,張顯球.存款保險制度:道德風險及定價策略——國外文獻綜合述評.金融研究,2000(5),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