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委婉表達是日語中的一個顯著特征。多年來,語言學家多從修辭學和社會語言學的角度進行研究。語用學領域,也主要從禮貌的原則對其進行解讀,把委婉表達當作一種語用策略,用語用學的理論對其生成及理解機制和語用動機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分析,還很少見。
【關鍵詞】委婉表達 語用策略 合作原則 語用目的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76-02
一、研究的動機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傳遞著人們的思想和感情。委婉表達是各民族中都存在的一種普遍的語言的現(xiàn)象,是為實現(xiàn)語言交際的一種手段。常被稱為曖昧語的日語,委婉表達是最一般的語言表現(xiàn),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常愛用。如下面對話:(中國人小王是剛出學校的日企職員,日本人田村是同公司的同事)
王:今晩都合がよければ、一緒に食事に行こうか?
田村:もし、殘業(yè)がなければ行けるんだけど……
此例句在同日本交往中特別常見。依據(jù)中國人的思維習慣考慮,這事還待定,吃飯的可能性還存在。而實際上,田村已經(jīng)拒接了小王的邀請。這正是日本人怕傷害他人的感情,回避直接拒接而采取的委婉表達方式。為什么日本人愛用此類委婉表達,這樣的委婉表達中又蘊含什么樣的語用策略呢?筆者試圖從這點做些研究。
二、委婉表達的先行研究
委婉表達在日語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擔當重要的作用。對日語委婉表達的研究從20世紀60、70年代就開始了。日本語言學家水谷修氏《日本語の生態(tài)》、森本哲郎《日本語表と裏》、和金田一春彥《日本人の言語表現(xiàn)》及《日本語》等著作,主要從日本社會、文化及日本心理特征等與委婉表達的關系上分析委婉表達的特征和種類。
我國方面,日語教學研究者也做了不少研究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其中出版的書籍主要有陳紅的《日本語日本人》、揭俠的《日本語修持研究》以及徐昌華、李奇楠《現(xiàn)代日語間接言語行為詳解》等,進年來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也從審美角度和語用論的ポライトネス理論原則等方面對委婉表達做了一定有價值的研究。但大多將委婉表達看成一種修辭或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從修辭學和社會語言學的角度進行研究。在語用學領域,主要是用禮貌的原則對其進行解讀,而把委婉表達當作一種語用策略,用語用學的理論對其生成及理解機制和語用動機進行比較分析還很少見。
三、委婉表達的語用機制
委婉表達作為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語言表達方式之一,是間接含蓄地表達說話人的思想的語言方式。在使用過程中,是動態(tài)的彈性的。使用委婉表達的一般動機是在社會生活中達到更好的語言交際目的。而對于“為什么要用這樣的間接表達來達到此交際的目的?”的這一問題在語用學領域,本文借用“會話含義”的合作原則來回答。特別是著名的P·Griceの合作原則來闡釋。
合作原則及其余委婉表達的關系:
為了實現(xiàn)理想的對話,對話雙方不僅要相互協(xié)調(diào)而且要遵從既定的對話規(guī)則。在此基礎上美國言語哲學者Grice提出了“合作原則”, 其具體又包含“數(shù)量原則”“質(zhì)量原則”“相關原則”“方式原則” 四個原則。 Grice指出無論交際雙方的文化背景如何,在會話中都必須要遵循此原則,才能達到理想的交際效果。但實際日常日語交流中,經(jīng)常看到明顯違背Grice的四個原則進行對話的情況。日語中委婉表達可以看到文字表面上與合作原則想違背,但實際的言外之意仍遵循此原則的代表。
1.與質(zhì)量原則相違背:
A:……ところでお宅のお嬢さん、ピアノがお上手ですよね。
B:いいえ、そんなことはないよ。
A:毎晩遅くまで熱心に。
B:ええ、そんなに聞こえますか、これから気をつけます。
A:ええ、楽しませていただいてますのよ。
2.與數(shù)量原則相違背:
A:お宅じゃいま、屋根を修理していらっしゃるんですね。
B:ええ、雨漏りがひどいものですから……
A:いつまてかかります?大工さんの音がちょっと……
3.與相關原則相違背:
客:そろそろ、お時間ですから。
主人:あ、いまお茶入れるから……
4.與方式原則相違背:
日語中「耳が遠い」、「足が不自由だ」等表示身體殘障缺陷的委婉表達。此外,一般雙重否定表示婉曲表達也是明顯違背方式原則的。
從委婉表達的使用動機而言,是為了避免給對方帶來不愉快,常間接地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而這種間接迂回的語言表達,在實際交際使用中或多或少的會同合作原則的“四個原則”相違背。甚至某些場合,同時與幾個原則一起違背的情況也有。說話人有時有意違背合作原則,實則是要含蓄地傳達自己心聲。
四、作為語用策略的委婉表達
在交際中,通常為了達成各自的交際目的,在語言使用上會選擇使用各種各樣的策略手段。語用策略就是指人們?yōu)榱诉_成各自的交際目的和意圖,而選擇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手段。日語中人們通常借用委婉表達,達到各自的交際目的。因而委婉表達作為含蓄間接地表達手段,也可以認為是一種語用策略。委婉表達也只有在社會文化的脈絡中,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它潛在的能量。社會文化的不同,委婉表達的語用形式也各有不同。為更好了解作為語用策略的委婉表達,從孕育其生長的日本社會文化背景分析是必要。
1.委婉表達同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
森田良行曾指出,語言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離開文化的視點談語言是不可行。忽視文化背景的語言學習與研究是不能掌握語言的精髓。
生存環(huán)境:
位于亞洲大陸東海岸的日本,四周環(huán)海、山多破陡平原狹小的島國。地形起伏較大,多火山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因而,危機意識比大陸國家的人強。在此地理環(huán)境的制約下,日本人非常重視人際關系,性格敏感,喜歡察言觀色,形成了對團體絕對服從,團體內(nèi)部相互妥協(xié)調(diào)和的觀念。同時日本受稻作文化影響,名族單一,從而避免名族爭端的產(chǎn)生,協(xié)作性良好集團意識強。
思想意識:
以“和”為貴的思想,是日本本土文化的核心,是日本價值觀的基礎。推古時代的圣德太子年間就把以和為貴的思想作為道德的戒訓確立了下來。“和”不僅是包含強烈的大和民族的共同體意識;也含有和外界社會環(huán)境相調(diào)和的意思。據(jù)此價值觀,日本人的認知里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跟周圍一致認為是有榮耀的事。因此,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盡可能地做到壓抑自己的內(nèi)心,與周圍的人保持一致。
“美”的意識的影響?!懊馈钡囊庾R在古代日本就有“沈黙は金”“言わぬが花”“口は災いの元”的古訓。對持“美”的理念的日本人來說,非常重視以何種姿態(tài)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修養(yǎng)。美的意識反映在日語上,就是同人交際時,語言措辭非常慎重委婉。長時間生活在狹長島國的日本人把“以心傳心”的作為語言表達的最高形式而被大眾認可。
2.作為交際策略的委婉表達的語用目的
避諱,是委婉表達最基本的語用目的。最初產(chǎn)生委婉表達就是對鬼神避諱產(chǎn)生的禁忌語開始的。對超自然能力的敬畏、恐懼心里的影響,或對不喜歡的事物的避忌,或對不能說不想說的話語用委婉的語言表達。最顯著表達就是“死ぬ”, “四”和“死”同音,一般日本醫(yī)院就沒有四,病房3過后就是5;商人把“梨”讀“有りの実”;漁夫用“戻る”代替“帰る”。
禮儀,是維系社會生活秩序和人際關系的準則。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原來的禁忌漸漸被打破,委婉表達在更多時候作為禮儀的功能來使用。筆者認為跟語用論中“ポライトレスの原則”是一致的。協(xié)調(diào)原則是情報傳達的理想原則,而充分考慮對方的心情,使對話流暢進行的禮貌原則則是說話人有意違反協(xié)調(diào)原則,含蓄地傳達自己的心聲的體現(xiàn)。此外,20世紀五十年代,E.Goffman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面子”理論,他指出面子是人類行為的準則,滲透在人際交往中;人的行為受“面子”的束縛,所以在對話的過程中要盡量維護他人的面子,而不要威脅他人顏面。筆者認為,這也是從儀禮的語用策略使用的一個延展。
偽裝是委婉表達的另一語用目的。1998年森田良行就指出“偽裝是對事物或現(xiàn)象的掩蓋,為淡化消極的聯(lián)想,抑制不愉快的語言,避免讓人產(chǎn)生傷害性的聯(lián)想。而這一語用策略,被稱為交際的“美化劑”。日語中對于女性“月經(jīng)”一詞,不僅醫(yī)生就連普通人也不用這個詞,而醫(yī)生采用“生理”,普通人用“あれ”替代。
除以上三個外,還具有自我保護的語用目的。在某些情況下,并不能直接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遵守禮儀原則的同時在內(nèi)心里就會產(chǎn)生防止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的自我保護意識,通常就會使用自我保護的委婉表達。這種情況尤其在政治舞臺上,常常被廣泛使用。既達到了給對方說話的機會,有讓自己逃脫責任的語用目的。
五、結語
委婉表達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甚至可以說是維持社會交際的必要因素。根據(jù)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交流對象,運用不同形式的委婉表達。本文基于語用學的合作原則,不僅把日語的委婉表達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來看,更重要是把它作為一種交際的語用策略來思考分析。是日本社會的各種心理要素和語用要素的綜合結果。從語用策略上,對委婉表達的“言外之意”做了解釋。日語的委婉表達作為日本人交際過程中的一種策略手段,也能對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語用心理窺探一二。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委婉表達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交際手段,從而避免與他人產(chǎn)生無益沖突的語言策略使用。
參考文獻:
[1]森田良行.『日本語の視點~ことばを創(chuàng)る日本人の発想~』.創(chuàng)拓社1995:207
[2]陳紅.《日本語和日本人》.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3]陳小明.《試論日語委婉表達的策略》.《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4期)2006:44-47
[4]陳小明,包志榮.《從表達心理試論日語的委婉表現(xiàn)》.《廣東工業(yè)大學報》.2001.1(2):68-70
[5]程欣.《從審美角度看日語的委婉表達》[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6]掲俠.《日本語修辭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5
作者簡介:
鄧華(1985.12-),女,漢族,四川南充人,現(xiàn)任職于云南昭通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日語教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