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有芬
“讓孩子用雙腳,用心靈,和這個世界聊一聊”,初讀樸善娥的《最好的教養(yǎng)在路上》,僅僅是封面上的一句話,就深深驚醒了我。多么氣勢磅礴的一種教育視野:用自己雙腳去親自觸摸另一片山山水水、溝溝壑壑,從兒童的視角去打量地球另一面的人情風俗。
這不僅僅是一本關于親子旅行和孩子成長的書,也是寫給所有教師看的書。首先吸引我的并不是內容的精彩和情節(jié)的驚心動魄,而是作者的勇氣:韓國作家樸善娥辭掉了從事二十多年的工作,帶著七歲的女兒純陽進行了一次長達八十天的旅行,游歷英國、土耳其、希臘、埃及和德國這五個國家的三十多個城市。重要的不在于旅游的地方之多,見識之廣,而在于她們的旅游方式帶給我的觸動和感悟。
兩位女性,其中一位是只有七歲的孩子,在異國他鄉(xiāng),不是隨團游,而是真正的自助游。想想,一個母親要有多么大的勇氣,一種多么大的氣魄,才能帶領自己幼小的女兒開啟這樣類似于“流浪”或“冒險”的生命旅途。深讀下去,樸善娥在向我呈現(xiàn)一種越來越明晰的教育理念。所以,她以及這本《最好的教養(yǎng)在路上》,那么突兀但那么順其自然地驚醒了我,擊中了我那顆溫順太久也平穩(wěn)太久的心。
這本書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圖片,不是旅游攻略,而是一個成人對孩子的教育態(tài)度,對人生的態(tài)度。她想告訴和她一樣的家長們(當然也包括教師),不只是待在家里或者學校才能教育孩子,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更博大,照樣可以帶給孩子成長需要的東西,甚至更多。走出學校走向外面的孩子,或許只是看到了外界的“冰山一角”,在走馬觀花中匆匆而過。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孩子們的視野在洞開,心靈的邊界在擴展,精神的版圖在開闊。
這本書的意義,還在于讓我們對這個世界擁有更多樣的視角和更透徹的理解,從而帶來更豐富的成長方式和更堅實的生活底氣。比如,書中的純陽就有這樣的生活底氣。當母女初到土耳其之時,發(fā)現(xiàn)全國各地都是一票難求,偏偏手機竟然壞了,一周后才能買到車票。樸善娥“整個人簡直都快要虛脫了”,但純陽一點兒也不擔心:“媽媽,你就算是有手機不是也不怎么用嘛,你總說要省錢。那個,公共汽車總會有的!”果真像純陽說的那樣,她們比預定的時間提前兩天坐上了去薩夫蘭博盧的公共汽車。
瞧,純陽真的有底氣:“公共汽車總會有的”——這不是一種盲目的樂觀,不是一種簡單的底氣,這是一種關乎靈魂的大智慧,一種難得而清晰的人生哲學。盡管這只是出自于一個只有七歲的孩子之口,但我們不懷疑它的普適性:孩子的成長離不開這樣的人生智慧,教育的輾轉迂回、心靈的潛滋暗長也需要這樣的人生哲學。在學校里,我們不是也會經(jīng)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嗎?總是完不成作業(yè),壞習慣總是改不掉,考試成績不理想……然而“公共汽車總會有的”,真正的教育是慢教育,一個孩子的成長,就像一株植物的成長,有季節(jié)的起承轉合、有時令的“你追我趕”,需要土壤、水分和陽光,當然更需要播種者的耐心和等待,非到瓜熟蒂落不可收割。
初看此書,似乎與教師關系不大,然而細究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字里行間,處處彌散出“真教育”的芬芳、馨香和溫度。旅游中的“隨團旅游”和“自助游”,就像 “集體學習”和“自主學習”。樸善娥說:“目的地太清楚的旅行就像是將腳輕輕浸在流淌的江水中一樣,脫離目的地的旅行就像是‘撲通一下跳到了江水中?!钡拇_,真正的教育并不僅僅是直奔“已知”,還應該在于你如何去感受“未知”,如何在“撲通”中感受“粗獷和溫柔”。按圖索驥式的學習便捷快速,但是一定會錯過未知或意料外的美景和精彩。真正的成長并不僅僅是教師“手把手教”的“團體游”,也意味著“自助游”,意味著單行路上的自主跋涉、自行探索和自我挑戰(zhàn)。比如課堂教學,有時需要小組合作,有時需要自主探究;有時需要教師的扶掖,有時孩子們需要“扔掉拐杖后的走路”。實踐證明,“自助游”式的學習更能磨礪孩子,更能讓孩子們學到課本上、教室里不曾學到的東西,就像樸善娥所說的:“孩子的視野有時候寬廣、深邃得讓我感到吃驚”。
《最好的教養(yǎng)在路上》有關母女互相點醒、彼此成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遇到不如意,不理解之事時,生活本身教給她們“不要用固有的標準去評判這里的人,而是應該懷著一顆悠閑恬淡的心去理解他們”。我想,母女互相擦亮對方,除了源自于母女倆本身那顆聰慧、細膩、警覺的心之外,出外旅游或者實踐的功勞不可或缺,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個孩子若只拘囿于家庭和學校,不去故鄉(xiāng)以外的地方擴大視域,不去時光的脈絡汲取生命成長的養(yǎng)分,那么生命個體的質量必將受到影響。當教育的足跡浸潤在山山水水之中時,孩子們對知識的理解走向縱深,變得開闊,就像七歲的小純陽所說的:“媽媽,旅行讓我的思維更加開闊了,謝謝你。”
沿著《最好的教養(yǎng)在路上》,教師、家長、孩子們都可以今日走一程,明日悟一理,時時刻刻在此書中滋養(yǎng)、潤澤和感悟,在教育的百花園中享受到更多的芬芳、馥郁和果實。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昌縣第一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