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司法公信力是一個表征關系的范疇,反映了作為主體的社會公眾與作為客體的司法機關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動態(tài)、均衡的信任與認同情況。圍繞著目前中國司法公信力的狀況,學界主要有下降說與提高說。它們分別從社會公眾的橫向角度與司法機關的縱向角度來考量,實際反映了公眾認知與司法實踐之間的背離。本文在對此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指出當下我國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問題及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最后提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 司法公信力 司法改革 路徑選擇
作者簡介:包有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和法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07-03
近年來,一個個冤假錯案的揭露,時時撥弄著民眾敏感的神經(jīng)。河南趙作海被判死緩已服刑11年后被宣告無罪,湖北佘祥林被判有期徒刑15年服刑9年后被再審宣告無罪,云南杜培武被判死緩服刑12年后再審改判無罪,福建念斌被判死刑8年后二審改判無罪,內蒙呼格吉勒圖被判死刑立即執(zhí)行18年后再審改判無罪,對中國整個司法系統(tǒng)的公信力來講,都是重大打擊。另一方面,從中共十八大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重大部署,到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再到四中全會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提出“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這又預示著我國司法改革迎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期。
在此時代背景下,圍繞著司法公信力問題,社會各界雖爭論已久、但分歧依舊。何謂司法公信力?我國的司法公信力究竟是提高了還是下降了?面臨著哪些現(xiàn)實的困境?如何破解當下中國司法公信力的難題?本文想對此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自身認識,就教于方家。
一 司法公信力概述
關于司法公信力的概念,目前學界并沒有達成共識,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包括:能力說、社會認知說以及復合說。能力說認為司法公信力表現(xiàn)為司法權所具有的贏得社會公眾信任和信賴的能力,這種能力直接取決于司法在拘束力、判斷力、自制力和排除力方面是否能夠經(jīng)得起公眾的信任和信賴。社會認知說認為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的客觀表現(xiàn),是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得到民眾充分信賴、尊重與認同的高度反映。復合說認為司法公信力是一個具有雙重維度的概念,從權力運行角度是司法權在其自在運行的過程中獲得公眾信任的資格和能力,從受眾心理角度是司法行為所產生的信譽和形象在社會組織和民眾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反映。
應該說上述諸種觀點均有其合理之處,均指出了司法公信力概念所關涉的司法機關和社會公眾兩造,然而卻沒有指出其本質。筆者認為司法公信力是一個表征關系的范疇,關系兩造分別是司法機關與社會公眾,它反映了社會公眾與司法機關之間的關系。在該關系范疇領域,包括司法機關、社會公眾,其聯(lián)系的媒介是司法權的運行。隨著司法權運行場域的變換,該關系兩造往往發(fā)生某種角色的轉換。司法機關,在司法審判過程中,往往處于主動、優(yōu)勢地位。然而在進入社會公共領域后,則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因為在司法權運行的理想狀態(tài)下,無論是堅守中立的法院還是積極主動的檢察院都是國家公權力行使的主體,在面對社會公眾時,往往更加積極主動,尤其對訴訟當事人來說更是如此。然而正如司法為民等理念所標榜的司法價值,司法權運行的合法性及正當性最終取決于憲法所明文規(guī)定的作為國家權力主體的公民。因此,在大眾視域下,社會公眾的認知、感受乃至信任成為評判司法機關公信力高低的主要參照系。換言之,相對于法院系統(tǒng)內部的審判案件質量與效率評估體系,司法公信力更側重于社會公眾的外部評價??傊?,司法公信力反映的是作為主體的社會公眾與作為客體的司法機關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動態(tài)、均衡的信任與認同情況。
二 對目前我國司法公信力狀況的爭論
在階層結構多元化、利益訴求多樣化、矛盾糾紛復雜化的現(xiàn)代社會,“司法的獨特性質及其對社會生活的直接介入,很容易使自己處在社會矛盾和沖突的中心,它所處理的事項扭結著社會政治的、經(jīng)濟的、外交的、文化的、道德的、民族的等等各種復雜的關系和利益?!标P于目前我國司法公信力的狀況,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主流觀點:下降說
持此種觀點者認為,隨著中國社會轉型的加快與社會矛盾的不斷加劇,各種形式的糾紛紛紛涌現(xiàn),社會公眾對司法的需求日益增多,但司法對公眾需求的回應則明顯不足,司法機關的公信力缺失或下降。如有學者認為,“當前中國司法公信力缺失已經(jīng)演化成一個嚴重的社會性問題,成為困擾包括司法界在內的整個中國社會一個難解的命題?!币灿袑W者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從社會公眾對司法的滿意度、對司法公正的認同度、對司法作為糾紛解決方式的信心和對司法強制力的遵從度四個方面考察當前我國司法公信力的狀況,認為我國的司法公信力程度較低,“無論是法律界人士、社會公眾甚或司法者自身,均已實際感受到司法公信力的明顯下降?!?/p>
(二)非主流觀點:提高說
持此種觀點者認為,中國的司法改革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成就,司法公信力逐步提高。如前最高法院院長王勝俊認為“近年來,人民法院工作不斷發(fā)展進步,司法公信力逐步提高?!焙笔「呒壢嗣穹ㄔ赫n題組基于全國一審服判息訴率、申訴、申請再審率以及再審案件改判率等主要指標對法院案件審理的整體質量進行評估,認為當事人對法院審結的絕大多數(shù)案件質量是認可的。從司法公信力變化趨勢看,認為司法公信力在提升的占接受調查總人數(shù)的70.6%。
(三)對上述爭論的反思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看到,“下降說”主要從社會公眾角度,基于個體親身經(jīng)歷、媒體宣傳及司法是否公正、公開、高效等因素;“提高說”則主要把司法機關的公信力放在中國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來審視,基于司法機關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有關司法人員、案件受理、審理、司法公開、司法效率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評價。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公眾認知與司法實踐之間并非是吻合而是相互背離的關系,其內在生成機理大致包括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案件裁判結果與人們的心理認知相悖。即司法裁判做出之后,雖然并未引起訴訟當事人的異議,但也并不見得符合其心理預期。為何訴訟當事人內心拒斥案件裁判結果而不提出上訴呢?在實踐中,影響案件當事人上訴與否的因素很多,如訴訟費用、訴訟時間以及對能否獲得公正裁決的合理預期等,訴訟當事人出于此類因素的考慮往往會一方面選擇接受法院做出的裁決,與此同時,案件當事人甚至其他社會公眾會把對個案的不滿轉移到對法院系統(tǒng)的質疑,進而就是對整個司法的質疑。
第二,司法公信力的評價機制問題。長期以來,最高人民法院不斷探索建立客觀、全面的案件質量評估體系。201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下發(fā)的《關于開展案件質量評估工作的指導意見》事實上成為衡量全國法院系統(tǒng)工作績效好壞的重要標準。實踐證明,該案件質量評估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對全國法院的審判工作起到了引導、激勵和監(jiān)督作用。但是,從該《指導意見》設計的31個評估指標來看,除了公眾滿意度屬于外部評價之外,其它30個指標均屬于法院內部的自我評價。因此,這種評價機制的客觀性難免會受到外界質疑。
第三,評判標準的沖突,即合法性標準與合理性標準。在司法審判過程中,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理想狀態(tài)下應嚴格依據(jù)法律,在法定證據(jù)的佐證下,對案件爭議事實作出認定。然而在社會公眾層面,許多人受自身法律知識及價值觀的局限,更多的從自身所接受的社會道德而非法律的角度來評判司法活動。評判標準的沖突,歸根結底是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天然矛盾。由于法律調整對象的普遍性及社會公眾道德水平的差異,作為“國家意志”體現(xiàn)的法律維護的是最低限度的、體現(xiàn)“社會意志”的道德。這就難免造成法院判決與社會公眾期許之間的差異,最終造成公眾認知與司法實踐之間的背離。
三 司法公信力的現(xiàn)狀及困境
關于目前我國司法公信力的狀況,雖然學界爭論不斷。但根據(jù)前面對司法公信力概念的分析,我們知道,社會公眾的認知、感受乃至信任是評判司法機關公信力高低的主要參照系。換言之,相對于法院系統(tǒng)內部的審判案件質量與效率評估體系,司法公信力更側重于社會公眾的外部評價。我們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當下我國的司法公信力不高。目前,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司法腐敗問題
雖然目前我國司法系統(tǒng)基本面是好的,但仍存在許多腐敗問題,主要有三種表現(xiàn)形式:
第一,濫用職權、冤案頻現(xiàn)。在審判過程中,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仍然保障不足,甚至以案件特殊為由,妨礙律師依法行使會見權、通信權以及查閱案卷權等。甚至仍然存在刑訊逼供等嚴重侵犯人權的現(xiàn)象。根據(jù)《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14年各級法院共立案查處各類違紀違法干警2108人,結案處理1937人,同比分別上升154.3%和172.8%。這些數(shù)字一方面彰顯了嚴厲懲治司法腐敗的決心,另一方面也說明目前司法機關濫用職權現(xiàn)象仍很嚴重。此外,一系列冤假錯案的曝光,如河南趙作海案、湖北佘祥林案、云南杜培武案、福建念斌案、內蒙呼格吉勒圖案等,使得民眾對司法的公正性產生了懷疑,動搖了民眾對司法公正的信心。
第二,道德淪喪、態(tài)度蠻橫。法官是司法權的具體執(zhí)行者,不僅要具有淵博的法律知識和嫻熟的法律技藝,更應該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然而近幾年,法官生活腐化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如2013年上海市高院法官在某夜總會集體招嫖事件;此外,有些法院工作人員群眾觀念不強,漠不關心民眾的疾苦,在對待當事人、代理人時仍然存在“冷橫硬推”問題,這些現(xiàn)象嚴重損害了法官應有的形象。
第三,權力尋租、索賄受賄。部分法官違背職業(yè)道德,接受案件當事人、代理人的吃請,甚至徇私枉法,辦關系案、人情案。如阜陽市中級法院、深圳市中級法院、沈陽市中級法院等群體性腐敗案。這些現(xiàn)象不僅直接損害了司法機關的形象,而且會嚴重影響社會公眾對整個司法系統(tǒng)的認知。
(二)司法透明度問題
司法透明度問題,實質上是司法公開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形式公開,如立案公開、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zhí)行信息公開以及重大新聞發(fā)布等形式,除了法律規(guī)定不宜公開的以外,均應納入公開的范圍;其次,實質公開,即充分保障民眾對司法的參與。雖然近年來,我國的司法公開水平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司法公開程度仍然不高,落實不夠理想。例如在信息公開方面,一些法院的網(wǎng)站雖然信息公開欄目設置非常全面,但卻無法打開,純屬擺設;即使有的鏈接有效,但里面發(fā)布的信息卻嚴重滯后,根本無法滿足當事人獲取相關信息的需求。在裁判文書公開方面,有些法院公布的裁判文書內容簡單、說理性不足。一般僅包括事實陳述、法律適用和判決結果三個方面,然而在控辯雙方的辯論、證據(jù)如何采信以及法律適用的法理闡述等方面明顯不足。
(三)司法效率問題
司法效率是解決司法資源如何配置的問題,簡單地講,就是司法成本與司法收益之間的比例關系。從司法成本的角度看,包括司法人員行在司法活動中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及當事人聘請律師、交納訴訟費用與訴訟周期等。其中,訴訟周期的長短是影響司法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訴訟周期與司法成本成正比關系。在我國司法實踐中,訴訟拖延、超審限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一些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經(jīng)過本院討論,還得向上級請示匯報,久拖不決,不僅訴訟效率低下,而且造成實質的超期羈押。此外,由于法規(guī)不完善、地方保護主義與被執(zhí)行人有意逃避等外部因素,以及法院執(zhí)法力量不足、部分人員素質不高、裝備落后等內部因素影響,許多生效的法律文書在司法實踐中得不到切實履行,形成歷史積案,不僅造成司法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嚴重損害司法的權威。
(四)媒體監(jiān)督問題
媒體監(jiān)督往往與新聞自由聯(lián)系在一起。應當承認,媒體和專家、學者對司法進程發(fā)布建議性的報道和評論,是社會責任感的表現(xiàn),也是司法監(jiān)督的需要。然而媒體對審理中案件的報道必須持慎重、負責的態(tài)度。如果在案件最終裁判結果公布之前,媒體對其進行過度的渲染和輿論引導,往往容易形成情緒化的“媒體審判”,有損司法活動的正常運作。如2008年許霆案,媒體的過度報到,使得該案的公正性受到廣泛質疑。此外,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民眾的表達渠道更加多元化。同時,網(wǎng)絡具有隱匿性特征,網(wǎng)民缺乏有效監(jiān)管。在面對諸如司法不公、司法腐敗、弱勢群體等問題時,部分網(wǎng)民為了吸引注意力或者宣泄情緒而造謠惑眾,再加上權威部門信息發(fā)布的滯后性,往往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四 司法公信力實現(xiàn)的路徑選擇
司法公信力既是一個主觀認知問題,也是一個制度建設問題。針對目前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因素,我們在繼續(xù)深化司法機關內部改革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司法機關外部因素的考量。
(一)核心:深化司法體制改革
第一,完善司法公開制度。司法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正義不僅要實現(xiàn),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習近平指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如何才能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呢?其根本出路在于司法公開。司法公開是衡量法治發(fā)展的重要指標,是依法治國的本質要求。近年來,司法公開的方式日趨多元,如庭審觀摩、法院開放日、裁判文書上網(wǎng)、網(wǎng)絡庭審直播、官方網(wǎng)站、微博、微信等已逐步成為司法公開的重要途徑。通過司法公開,社會公眾將有更多參與并了解司法活動的機會,也在很大程度上擠壓司法權力尋租的空間,減少濫用自由裁量權的現(xiàn)象。
第二,深入推進省級以下司法機關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由于我國司法系統(tǒng)的結構設置完全與行政區(qū)劃相對應,司法機關的人財物受制于地方,導致司法機關在與地方互動過程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破壞了司法權應當具有的獨立屬性和國家屬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改革司法管理體制,推動升一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qū)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保證國家法律統(tǒng)一正確實施?!贝伺e有利于改變目前地方司法機關的人財物受制于同級地方政府的狀態(tài),消除司法的地方化屬性,恢復司法權的國家屬性,確保司法不受地方利益的影響和掣肘,最終實現(xiàn)公正司法。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化解執(zhí)行難問題。執(zhí)行難問題,是長期困擾人民法院,并引發(fā)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一個問題。目前多數(shù)地方法院針對此問題,大多通過開展“專項集中執(zhí)行活動”來清除歷史積案。但從歷史經(jīng)驗來看,此類活動往往容易復歸于疾風驟雨后的寧靜,舊的積案消除了新的問題又會出現(xiàn)。只有加強制度建設方可,比如建立執(zhí)行信息公開網(wǎng),將執(zhí)行案件的有關信息通過短信、網(wǎng)站、電子郵件等途徑向當事人公開;推行網(wǎng)絡司法拍賣,接受社會監(jiān)督;完善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制度,曝光失信被執(zhí)行人信息,限制其高消費,以便督促其履行義務。
(二)基礎:加強法官職業(yè)化建設
司法人員如何行使司法權是民眾衡量司法機關公信力高低的重要載體。正如德沃金所說“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帝國的王侯?!狈ü僮鳛榉傻膶嵤┱撸挥斜3肿陨碇辛⒉拍懿磺谕饨绲膲毫?,從而正確地適用法律,實現(xiàn)司法公正。為此,要推進法官隊伍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職業(yè)化,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201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全國法院隊伍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加強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建設,是建設一支高素質法院隊伍的必然要求,是確保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前提。
(三)關鍵:擴大公眾參與
司法公信力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回應和彰顯社會民眾心理期望的過程。人們通過參與訴訟感受到權利的存在,因權利得到保障而感受司法的公正,由司法的公正而感受社會的正義,進而培養(yǎng)對司法機關的信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強調,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要“把解決了多少突出問題、群眾對問題解決的滿意度作為檢驗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成效的標準。”此外,要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切實保障民眾的陪審權,擴大參審范圍,完善隨機抽選方式,提高人民陪審制度公信度。
(四)催化劑:規(guī)范媒體監(jiān)督
規(guī)范新聞媒體與法院的關系,一方面,新聞媒體應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來保證報道的客觀、真實,盡量避免過度渲染,積極引導社會社會輿論,維護社會公序良俗;另一方面,法院應暢通新聞監(jiān)督渠道。通過微博、網(wǎng)絡直播等多種渠道,保證新聞媒體能夠通過權威渠道獲取真實信息,從而減少虛假信息的生存空間,為法院的審判工作創(chuàng)造一個良性、健康的氛圍,最終實現(xiàn)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鄭成良、張英霞.論司法公信力.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2]趙建華、譚紅.論司法公信力的屬性.法律適用.2006(12).
[3]關玫.司法公信力初論——概念、類型與特征.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5(4).
[4]舒國瀅.從司法的廣場化到司法的劇場化.政法論壇.1999(3).
[5]李樹民.當代中國司法公信力建構的政治蘊含.當代法學.2013(6).
[6]畢玉謙主編.司法公信力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7]王勝俊.加強司法公信建設 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求是.2012(17).
[8]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課題組.法院司法公信力問題研究.法律適用.2014(12).
[9]德沃金著.李常青,譯.法律帝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