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常委 毛天敏*
(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胰腺內分泌腫瘤外科治療的臨床分析
衛(wèi)常委 毛天敏*
(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三門峽 472000)
目的 探討胰腺內分泌腫瘤的臨床特點及外科治療的方法。方法 抽取我院接診的35例胰腺內分泌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在35例患者中,20例患者為胰島素瘤,8例患者為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5例患者為胃泌素瘤,2例患者為胰高血糖素瘤。其中31例患者接受根治切除術治療,其余4例患者由于腫瘤不可切除而放棄治療。總手術切除率為88.57%。通過對患者術后情況進行了解,發(fā)現有6例患者發(fā)生胰瘺,2例患者發(fā)生腸梗阻,在住院期間無患者死亡。結論 在胰腺內分泌腫瘤的臨床治療過程中,術后切除是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其中術前定性與術中定位非常重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可有效避免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胰腺內分泌腫瘤;外科治療;臨床分析
通過對胰腺內分泌腫瘤的發(fā)病情況進行調查和了解,發(fā)現胰腺內分泌腫瘤的發(fā)病率較低,但近年來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給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了嚴重的威脅[1]。胰腺內分泌的生物學行為判斷較難,其病因和分子機制還沒有確定,在實踐臨床中表現多種多樣,當前很多臨床醫(yī)師對這種疾病的認識有待提高,相關調查顯示胰腺內分泌腫瘤的漏診率和誤診率較高[2]。本組試驗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我院接診的35例胰腺內分泌腫瘤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研究報道總結如下。
1.1 基本資料:抽取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接診的35例胰腺內分泌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整理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男性20例,女性15例。20例患者為胰島素瘤,其中13例患者為良性,7例患者為惡性;8例患者為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其中6例患者為良性,2例患者為惡心;5例患者為胃泌素瘤,其中2例患者為良性,3例患者為惡性;2例患者為胰高血糖素瘤,患者均為惡性。本組試驗中,惡性腫瘤患者有14例,良性腫瘤患者有21例。通過對患者年齡進行調查,顯示患者的年齡為18~75歲,平均年齡為(40.16±2.35)歲,患者的病程為1~17年,平均病程為(8.61±1.36)年。
1.2 臨床表現:在功能性胰島素瘤患者中,有12(60.00%)例患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fā)作性意識障礙,6(30.00%)例患者表現抽搐,9 (45.00%)例患者嗜睡、頭暈。3(15.00%)例患者心慌、出虛汗,1 (5.00%)例患者腰背部疼痛。在胃泌素瘤患者中,有5(100.00%)例患者均表現出頑固性多發(fā)性潰瘍,其中有1(20.00%)例患者有腹瀉癥狀。在胰高血糖素瘤中,2(100.00%)例患者均表現出遷延性皮損且患有糖尿病。在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中,5(62.50%)例患者上腹部隱痛,4(50.00%)例患者腹脹,1(12.50%)例患者腹部有包塊,2(25.00%)例患者腰背痛,1(12.50%)例患者有黃疸。
1.3 實驗室檢查:對于胰島素瘤患者,測量顯示患者發(fā)作時血糖值均<2.9 mmol/L,最低者為1.1 mmol/L;其中10例患者術前空腹胰島素>40 U/mL,最高者可達301 U/mL,其胰島指數高于0.3。對于胃泌素瘤患者,其空腹基礎胃酸分泌均高于26 mmol/h,其中2例患者在促胰液素激發(fā)試驗中顯示陽性。對于胰高血糖素瘤患者,其高血糖素均高于500 pmol/L,其中血膽固醇及三酰甘油降低有1例。
1.4 影像學檢測:對35例患者均進行B超和CT檢查,其中有9例患者接受MRI檢查,通過B超檢查,28(80.00%)例患者發(fā)現胰腺占位,CT檢查發(fā)現31(88.57%)例患者胰腺占位,MRI檢查9(100.00%)例患者均發(fā)現胰腺占位。
1.5 方法:本組試驗所有患者均接受開腹術治療,在手術過程中,對腫瘤位置進行觀察,對腫瘤數量進行了解,并測量患者腫瘤的大小。其中8(22.85%)例患者接受胰體尾切除術治療,7(20.00%)例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治療,10(28.57%)例患者接受腫瘤局部切除術治療,5(14.28%)例患者接受胰體尾切除+肝轉移瘤切除術治療,1(2.85%)例患者接受腫瘤局部切除聯(lián)合肝轉移瘤切除術治療,4(11.42%)例患者接受活檢術治療,給予其中2例患者腹腔內廣泛轉移,給予剩余2例患者大血管受侵犯。
1.6 統(tǒng)計學分析:在對本組試驗的所有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的過程中,主要應用SPSS16.0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存在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腫瘤情況:本組試驗所有胰腺內分泌腫瘤的部位、腫瘤數量等情況見表1。
表1 患者腫瘤情況(n)
2.2 患者術后療效情況:通過對患者進行臨床切除手術,術后18例患者血糖水平恢復正常,術后1 h血糖水平在5.4~15.2 mmol/L。對于5例胃泌素瘤患者,其術后頑固性潰瘍完全消失。對于2例胰高血糖素瘤患者,其術后半年內沒有發(fā)生皮損,其中血糖正常者有1例。
2.3 手術并發(fā)癥情況:術后有6(17.14%)例患者發(fā)生胰瘺,2 (5.71%)例患者發(fā)生腸梗阻,患者在經過保守治療后均得到治愈。在住院期間沒有患者死亡。
在當前臨床中,胰腺內分泌腫瘤屬于一種比較少見的腫瘤,通常表現出比較復雜的臨床癥狀,可以由良性逐漸發(fā)展成為惡性[3]。一般胰腺內分泌腫瘤的病程較緩慢,很容易與內分泌原發(fā)疾病混淆,導致誤診率較高,甚至給患者造成嚴重的損害。胰腺內分泌腫瘤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且男性患者較多,其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嚴重的威脅。
在對胰腺內分泌腫瘤的診斷和檢查過程中,對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全面的觀察,并判斷何種激素導致患者疾病,同時給予患者血清激素水平等檢查,血清激素水平檢查是疑診內分泌腫瘤的關鍵所在[4]。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胰腺影像學檢查,進而確定患者腫瘤的位置,最后再對其胰腺內分泌腫瘤進行診斷。對于非功能性的胰腺內分泌腫瘤,需要對其壓迫癥狀有全面的了解,并進行影像學診斷檢查[5]。在通常情況下,手術治療實施胰腺內分泌腫瘤治療的理想方式。
胰腺內分泌腫瘤的定位診斷方法有很多,如超聲、CT、腹腔鏡超聲或開腹術中超聲、內鏡超聲、血管造影等[6]。需要對腫瘤的位置、大小、病理分型有全面的了解,并選擇合理的手術方法,如局部摘除、胰腺體尾部切除等。術前對患者激素分泌特征進行了解,對患者血糖、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等進行全面控制[7]。通常術后需要給予患者相應的生長抑素及其類似藥物治療。對于術后復發(fā)惡性者,可給予再次摘除手術。
不同類型的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導致的臨床癥狀存在差異,可以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將其分為功能性和無功能性腫瘤,其中對于功能性腫瘤而言,其主要具有一定的臨床癥候群[8]。根據胰腺內分泌的類型,可將其分為胰島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等。針對不同的腫瘤,其臨床表現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其中胰島素瘤主要的臨床表現有體弱、多汗、行動過速、頭痛、乏力、頭暈、焦慮、意識模糊。胃泌素瘤主要的臨床表現有復發(fā)性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并發(fā)癥、腹瀉。胰高血糖素瘤主要的臨床表現有舌炎、口角炎、糖尿病、體質量減輕。非功能性胰島細胞瘤主要的臨床表現有腫瘤壓迫癥狀、阻塞性黃疸、十二指腸梗阻。
在本組試驗中,給予不同類型胰腺內分泌腫瘤不同的手術治療,包括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腫瘤局部切除術、腫瘤局部切除+肝轉移瘤切除術等,臨床效果較好,術后部分患者血糖水平恢復正常,且所有胃泌素瘤患者術后頑固性潰瘍完全消失。所欲胰高血糖素瘤患者術后半年內沒有發(fā)生皮損。綜上所述,需要提高對胰腺內分泌腫瘤的認識,合理手術治療,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1] 劉尚龍,張?zhí)?,趙玉沛.胰腺內分泌腫瘤外科診治現狀及進展[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2,16(10):1059-1062.
[2] 朱磊,郝建朋,郭大偉,等.胰腺內分泌腫瘤的外科診斷和治療[J].中國腫瘤臨床,2012,32(3):163-165.
[3] 楊斌,畢品端.胰腺內分泌腫瘤的外科治療[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3,18(3):230-233.
[4] 趙玉沛.胰腺內分泌腫瘤的診斷和外科治療指南(討論稿)[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25(2):105-107.
[5] 楊尹默,張學民,嚴仲瑜,等.胰腺內分泌腫瘤的外科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2,35(5):2238-2240.
[6] 丁偉,任澤強,路逵陽.胰腺內分泌腫瘤外科治療臨床分析[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13,26(1):576-577.
[7] 黃新余,鄭起,馮昌寧,等.胰腺內分泌腫瘤的診斷與外科治療[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2,32(1):323-325.
[8] Leow MK,Loh KC,Kon WY.Clinical utility of selective intra-arterial calcium-stimulated hepatic venous sampling in regionalisation of insulinomas--the Singapore experience[J].Annals Acad Med Singap ore,2013,10(6):386-391.
R735.9
B
1671-8194(2016)14-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