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榮 甄利平 張海鵬 李玉清 田樹琴 王建梅 康靜
【摘要】目的:探究與分析65例腳氣性心臟病發(fā)生危險因素。方法:選取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収治的65例腳氣性心臟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同時期収治的健康體檢人員60例作為對照組,統(tǒng)計兩組人員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文化程度、體力勞動、營養(yǎng)補充等,總結并分析引起腳氣性心臟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結果:經單因素分析可見,觀察組體力勞動暴露強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強體力勞動作為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OR=46.56(6.34~354.56)。另可見較好的營養(yǎng)補充可作為預防本病發(fā)生的保護因素,OR=0.25(0.05~0.79)。結論:較強的體力勞動與營養(yǎng)缺乏均可作為引起腳氣性心臟病的主要因素,應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重視。
【關鍵詞】腳氣性心臟?。晃kU因素;疾病控制
由于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腳氣病,當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則會引起心臟方面的損害,此時則被稱為腳氣性心臟病,其中飲食結構與飲食習慣不合理多被認為引起該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1]。有臨床調查研究資料顯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腳氣性心臟病的發(fā)病率較為少見,但仍存在幾類因素導致腳氣性心臟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2]。現(xiàn)我院對此展開分析,將腳氣性心臟病患者與健康人員進行對比,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収治的65例腳氣性心臟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均在我院確診,其中男34例,女31例,年齡在41至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4±3.1)歲,病程在1個月至5個月之間,平均病程為(2.5±0.3)個月,另選取同時期収治的健康體檢人員6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在39至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2±3.3)歲,排除了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排除了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障礙者,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統(tǒng)計兩組人員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文化程度、體力勞動、營養(yǎng)補充等,總結并分析引起腳氣性心臟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指派專業(yè)醫(yī)護工作者指導兩組人員填寫統(tǒng)一的問卷調查,回收率100%,后進行整理分析。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發(fā)病因素對比分析
兩組年齡、文化因素相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體力勞動因素及營養(yǎng)補充因素相比具有明顯差異(P<0.05)。
2.2腳氣性心臟病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
經單因素分析可見,觀察組體力勞動暴露強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強體力勞動作為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OR=46.56(6.34~354.56)。另可見較好的營養(yǎng)補充可作為預防本病發(fā)生的保護因素,OR=0.25(0.05~0.79)。
3討論
腳氣性心臟病的發(fā)病原因是維生素B1缺乏所致,多與體能需求量增加,腸道對維生素B1吸收量較差所致,總結其發(fā)病的機制如下:當體內缺乏維生素B1時,可導致體內焦林硫酸銨的合成量明顯減少,無法促進形成丙銅酸脫羧,這就對心肌、神經等能量來源造成了較大的影響[3]。但目前關于引起該病的因素還需進一步研究,據調查資料顯示,某單位集體于2014年1月初改變了食堂的管理方式,導致菜品質量明顯降低,出現(xiàn)了維生素B1不足的情況,后再4月時確診了多例腳氣性心臟病患者,推測維生素B1不足可作為該病的誘發(fā)因素[4]。另外,在某研究報道中指出,有集體人員曾于2015年9月接受了強化體能訓練,并于11月進行了強體力勞動,12月則出現(xiàn)了若干例腳氣性心臟病,直接說明了引起該病的誘因與強體力勞動相關,推測發(fā)病的原因是,當體力勞動增加時可導致機體維生素B1的需求量明顯增加,說明體力勞動的強度可對發(fā)病造成一定的影響。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經單因素分析可見,觀察組體力勞動暴露強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強體力勞動作為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另可見較好的營養(yǎng)補充可作為預防本病發(fā)生的保護因素,該結果符合上述觀點。綜上所述,較強的體力勞動與營養(yǎng)缺乏均可作為引起腳氣性心臟病的主要因素,應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重視,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需注意補充維生素B1,多進食富含此維生素的物質,并注意適當?shù)男菹ⅲ苊鈱颊叩纳】翟斐捎绊憽?/p>
【參考文獻】
[1]譚菁,黎艷輝.腳氣病性心臟病10例臨床特征分析[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03,25(5):665-666.
[2]李菲,呂超.腳氣病性心臟病誤診1例[J].疑難病雜志,2003,2(5):311-312.
[3]范詠梅,姚林英,王麗麗.腳氣性心肌疾病臨床診治體會[J].心腦血管病防治,2007,7(2):90-91.
[4]王勇,陳航,周顯剛.某集體單位人群腳氣病性心臟病暴發(fā)危險因素病例對照研究[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09,15(4):123-124.
[5]董明清.腳氣病性心臟病心力衰竭8例臨床觀察[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1,4(5):4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