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靜
[摘 要]親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育也正是人文教育的范疇。處在如今特定的歷史時期,由于親子分離造成的親子教育的缺失,加上“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農(nóng)村初中生問題尤為顯著,他們表現(xiàn)出更多的人際關(guān)系緊張、冷漠、敏感等情緒問題。在借鑒有關(guān)情感教育、親情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試圖結(jié)合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淺談一下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學中親情教育的實施。
[關(guān)鍵詞]農(nóng)村初中 語文教學 親情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60012
親情教育就是尊重人,關(guān)心人,用真情感化人的教育。它的入手點是真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因此,語文教育應以親情教育為抓手,構(gòu)建人文教育的平臺,以與學生關(guān)系的密切程度為起點,進而推己及人,推人及社會,使學生在親情的熏陶感染中獲得健康、活潑的審美感,逐步形成以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為主體的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那么,在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親情教育呢?
一、利用語文教材的載體實施親情教育
巴金說過:“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藏,那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美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初中語文教材所選取的課文,是具有針對性的文學精粹,其中親情教育的篇目有《背影》《荷葉,母親》《紙船——寄母親》《散步》《爸爸的花兒落了》《傅雷家書》,等等。如能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讓學生好好閱讀,細細品味,與作者產(chǎn)生藝術(shù)上的共鳴,則可以讓學生接受更健康、更直接、全方位、多側(cè)面的親情教育。筆者在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如在教學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時,文中雖然用的是簡明平實的語言,卻在字里行間滲透出足以打動每一個讀者心靈的深深的母子之情。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加強親情色彩,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筆者便引導學生說:“大家都愛自己的母親。作者在文中,寫了母親的優(yōu)秀品質(zhì),寫了母親對他的愛。你們的母親是否也有和朱德母親一樣的品質(zhì),是否也愛你?”學生紛紛談起了自己的母親,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情自然流露出來了。筆者又話鋒一轉(zhuǎn),問學生是否與朱德一樣愛自己的母親。大家不假思索地回答“一樣”。筆者卻搖頭表示懷疑,并針對部分學生中所存在的對母親不理解的種種錯誤行為提出了批評。比如筆者所任教的班上有一個學生,因為學校采取寄宿制,他的母親好不容易從外地回來,特意做了好吃的飯菜來看望他,他卻不屑一顧地對母親說:“給我錢就成了?!弊詈笏荒昧隋X,獨自留下拿著飯菜生氣的母親,頭也不回地走了。筆者教育學生要珍惜母愛,理解母愛,發(fā)揚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像朱德那樣愛自己的母親。學生被筆者的話語所觸動,內(nèi)心的不平靜已經(jīng)寫在了臉上。然而一個人單單愛自己的母親是不夠的,于是,筆者又針對社會上一些只愛自己的親人,處處表現(xiàn)出一種狹隘愛心的人的行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升華感情,像朱德那樣熱愛我們的民族,愛我們的人民,愛我們的黨。利用語文教材的學習,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親情教育,不但學會愛自己的親人,也學會愛其他人;不但能理解和包容自己的親人,也更能理解和包容其他人。初中語文教材中關(guān)于親情題材的作品,它們各有側(cè)重分別從不同側(cè)面教育我們珍惜親情,對培養(yǎng)學生的傳統(tǒng)孝道、珍惜親情、關(guān)愛別人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課堂教學中精心設(shè)置親情教育情境
親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搖籃,和美和溫馨是家庭生活的主旋律。但在我們農(nóng)村,由于大多父母在廣東打工,很多學生在家里都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時空的間隔,使學生和父母之間缺乏溝通,不少留守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倍感孤獨。如何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guān)愛,體念人間至愛親情呢?在初中語文教材里,描寫親情和家庭生活的文章都十分感人,在課堂教學中,筆者注意結(jié)合學生實際情況,讓學生體會到濃濃親情。如在講授《傅雷家書》時,學生都很羨慕傅雷父子如朋友般的境界。傅雷的一封家書中說:“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呢?”授完本課后,筆者先讓學生回憶父母在成長中對自己的關(guān)愛,然后寫一封信給父母和他們進行一次朋友式的通信交流。學生的書信,很多就是在平常的家庭瑣事的敘述和描寫中,道出了濃濃的親情。如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教師可用富有感情的語言,配上歌曲《父親》作為背景音樂, 描繪“望父買橘”的片斷。隨著教師深情的描繪, 伴著優(yōu)美的旋律, 學生在腦海中閃現(xiàn)出那穿戴臃腫而又步履蹣跚地為兒買橘的父親形象,品味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進而聯(lián)系到在城市中為了生活打拼的父母。讓學生在體驗親情、享受親情中, 在親情溫暖光輝的照耀下,健康快樂地成長,在親情力量的感召下懂得如何關(guān)愛親人。
三、在課外閱讀教學中適當滲透親情教育
教材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固然重要,但為了避免“坐井觀天”,我們教學必然要走出教材,實施拓展。比如教學胡適先生的名篇《我的母親》時,透過作者平實素淡,近乎白描的語言,我們認識了一位每天天亮就“推我去上早學”“管束我最嚴”的母親,并能用心體會“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讀書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便是我的慈母”這句話,借此引導學生仔細篩選記憶中那些“其貌不揚”的親情故事,像母親的嘮叨,父親的擁抱,晚飯后的閑聊,無窮無盡的包容,不計后果的付出等,以此告誡學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顆星星永遠閃亮,那便是親情”(高爾基)。在接觸電視文學劇本《長征》(節(jié)選)之后,我們可以不失時機地布置他們課外閱讀其他影視劇本或觀看影視片,并用一定的時間就至愛親情進行交流,讓學生明白,在成長的過程中,親情一直伴隨左右,要善于捕捉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愛,珍惜它,守護它。
現(xiàn)在多樣化的媒體形式正逐步占據(jù)學生的眼球,特別是在初中生擁有智能手機的比例已經(jīng)達到了80%以上的今天,學生課外閱讀的方式已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這種情況正在劇烈地改變著學生的閱讀習慣,新興的網(wǎng)絡(luò)閱讀方式正在不斷蠶食傳統(tǒng)的課外閱讀方式,再加上農(nóng)村初中生缺乏家長的監(jiān)管以及大部分家長自身的水平有限,因此作為一名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師,如何更好地引領(lǐng)學生在新形勢下開展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是擺在面前必須跨過去的難題。筆者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和積累,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教學方法。首先,保證學生有書可讀,讀好書,在教室設(shè)一個書架,讓學生自發(fā)帶一些正能量的書擺在上面輪流閱讀。其次,在時間上做出安排,在校閱讀要有明確的課程表,通過正式的課程來確定閱讀的地位,利用正式的閱讀課來舉行讀書交流、好書推薦、讀書競賽等活動。再次,對課外閱讀的時間要有掌控,科學地設(shè)計課外閱讀的時間表和閱讀的內(nèi)容及量,通過明確作業(yè)的形式來促進閱讀的開展和深入。幾年下來,學生的閱讀儲備與活動經(jīng)歷自然比同齡人多,其知識視野與文化素養(yǎng)自然也比同齡人超出許多,學生在閱讀中接觸到許多以親情為題材的文章,在文章中感受到濃濃的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之情,從而達到親情教育的目的。
四、在作文教學實踐活動中鞏固親情教育
課內(nèi)與課外閱讀只是讓學生為別人的親情故事所感動,讓學生看別人的故事而產(chǎn)生共鳴,然而只有共鳴還遠遠不夠,還要讓學生分享與親人的故事。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個知道孝順父母重視親情的人,所以筆者讓學生“我手寫我心,我口說我心”,多讓學生寫出自己與家人之間感人的故事,從而達到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用心感受父母的辛苦和不易,體味兄弟姐妹間血肉相連的深厚感情的目的。初中生的個性開始張揚,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很多不愿意和家長交流。尤其是農(nóng)村初中生的特質(zhì),大多數(shù)只是與常年外出的父母打電話三言兩語交代,正因為他們有太多的困惑而又太年少,所以需要正確的引導。例如布置作文“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學生對家長的抱怨聲充斥各篇文章,可見學生浮躁、張狂、不屑一顧。筆者便通過各種渠道與家長們進行溝通,再讓學生換位思考:自己的父母剛好人到中年,正在承擔著承前啟后的責任,不得以才選擇離開自己最放心不下的兒女外出打工……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對親情有了深層的理解,明白了做子女的應該幫父母分擔責任,在學習上少讓他們操心。隨后筆者布置作文“原來是這樣的”,翻開作文本,一篇篇文章灑滿淚痕,字里行間滿是內(nèi)疚和懺悔,一顆顆單純真摯的感恩之心感染著筆者,筆者明白學生找回了親情。筆者也鼓勵學生多寫日記,不愿意與父母當面交流的問題可以寫在親情日記里,作為情緒的宣泄或青春的印記,只要打開心房,用真情的筆,寫出你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故事,就能促進你對親情的理解,從而更好地與家人相處。筆者還在班上適時開展一些歌頌親情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收獲感恩之心——母親節(jié)我該做點什么?號召學生用實際行動,力所能及地為媽媽做一件值得高興、回憶的事,并寫出自己的感受;把班上的學生分成小組開展競賽,比賽講母(父)愛的故事,背誦關(guān)于母愛父愛的詩歌或格言,唱歌頌親情的歌,從而促進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使學生懂得孝道,學會感恩。
親情是一切道德的源頭。在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多重視親情教育,巧妙地將親情教育滲透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會與家人溝通,與家人培養(yǎng)更深厚的情感;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感受與理解摯愛親情;讓學生在愛親人的基礎(chǔ)上,懂得關(guān)心和愛護別人。這樣才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利于社會正能量的傳遞,更有利于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的高素質(zhì)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
[ 參 考 文 獻 ]
[1]廖小萍.語文閱讀與情感教育[J].中小學教與學研究,1999(2).
[2]韓向東,張景業(yè).片面功利化,我國文學教育的誤區(qū)[J].中學語文教與學,2001(8).
[3]程翔.談?wù)務(wù)Z文課的感染力[J].河南教育,2001(2).
[4]周樹華.讓語文課充滿激情[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5(4).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