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豪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下行胃穿孔手術的臨床療效。方法 100例胃穿孔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50例。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tǒng)治療方法即開腹手術下行胃穿孔修補術治療,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胃穿孔手術治療。治療完成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以及患者的滿意程度。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胃穿孔患者治療的過程中, 使用腹腔鏡下行胃穿孔手術的方法相比傳統(tǒng)手術方法效果更好, 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更佳, 在臨床上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腹腔鏡;胃穿孔手術;臨床療效;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063
胃穿孔是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簡稱, 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胃穿孔發(fā)病急、起病快、預后差, 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危害, 也會對患者造成非常大的痛苦。若沒有對患者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 甚至有可能會威脅到患者生命, 造成嚴重后果[1]。在傳統(tǒng)治療胃穿孔的過程中, 使用方法為開腹手術下行胃穿孔修補術, 但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的理念逐漸普及, 目前在對胃穿孔患者治療的過程中也開始使用腹腔鏡下行胃穿孔手術進行治療[2]。本院使用腹腔鏡下行胃穿孔手術對胃穿孔患者進行治療,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胃穿孔患者100例, 其中男57例, 女43例, 患者年齡32~58歲, 平均年齡(39.97±4.64)歲。所有患者經過《胃穿孔臨床診斷標準》確診為胃穿孔。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9例, 女21例, 年齡32~56歲, 平均年齡(39.27±4.52)歲。觀察組患者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齡33~58歲, 平均年齡(40.05±5.0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使用腹腔鏡下的胃穿孔手術方法治療, 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治療方法治療。
1. 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使用《胃穿孔臨床診斷標準》對患者治療效果判定。顯效:沒有出現(xiàn)并發(fā)癥, 同時患者的體征和癥狀完全消失, 使用胃鏡檢查沒有出血癥狀。有效:沒有出現(xiàn)并發(fā)癥, 癥狀和體征有明顯好轉, 但使用胃鏡檢查后仍發(fā)現(xiàn)患者有輕微出血癥狀。無效:出現(xiàn)并發(fā)癥, 體征和癥狀無任何好轉, 使用胃鏡檢查后仍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出血癥狀??傆行?顯效率+有效率。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排氣時間、滿意度評分。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在經過治療后, 兩組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 2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排氣時間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觀察組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各項指標方面的對比情況。見表2。
3 討論
胃穿孔是一種常見疾病, 常規(guī)開腹治療效果較好, 但由于創(chuàng)口過大, 患者的恢復情況往往無法達到要求[3]。而腹腔鏡下行胃穿孔手術可以提供一種全新的手術方式。
實際上目前對胃穿孔患者的手術治療方法較多, 以往最為常見的方法為開放性手術, 即開腹治療。但隨著醫(yī)療技術以及醫(yī)療儀器的不斷發(fā)展, 腹腔鏡下的胃穿孔手術開始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4]。在對胃穿孔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時, 在術前需要進行完善的護理, 并且為患者留置胃管, 同時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患者仰臥, 在肚臍部位放置腹腔鏡, 在腹腔鏡下對患者腹腔中出現(xiàn)的膿液進行吸出后使用手術紗布對患者的腹腔進行清理以及擦拭, 在清理完成后可以探查到患者的穿孔部位[5]。若患者在此過程中出現(xiàn)了胃內容物較多的情況, 可以對患者的胃液進行吸出處理, 同時觀察患者的穿孔邊緣, 通過觀察對患者的穿孔狀態(tài)進行判定, 觀察患者是否為癌性穿孔[6]。若患者為非癌性穿孔, 需要對患者的穿孔部位進行修補, 并使用絲線對患者的傷口進行縫合, 同時使用大網(wǎng)膜進行覆蓋, 對患者的穿孔部位進行固定[7]。在修補完成后, 需要注意吸收患者的滲出液, 同時使用生理鹽水清洗患者的滲液部位[8]。最后使用引流管排出滲出液。在引流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將引流管進行固定并及時的將膠帶進行更換, 以免引流管松動或脫落[9]。
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效果及各項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 腹腔鏡下行胃穿孔手術切實有效, 在實際對胃穿孔患者治療的過程中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姬敏, 陳陽靜.循環(huán)改進護理模式在改善腹腔鏡胃穿孔修補術患者圍術期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河北醫(yī)藥, 2014(11):1746-1747.
[2] 羅如江.腹腔鏡下急性胃穿孔修補術的臨床應用分析.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4(2):103.
[3] 馮新獻, 李訓海, 吳繼君, 等.腹腔鏡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 2014, 24(4):1992-1993.
[4] 王岐朋, 南云廣, 趙金良, 等.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研究.吉林醫(yī)學, 2013, 34(33): 6915.
[5] 熊小蘭.腹腔鏡下急性胃穿孔修補術72例護理干預探究.泰山醫(yī)學院學報, 2014(4):328-329.
[6] 金明均, 王曉曄, 董亮, 等.腹腔鏡胃穿孔修補術在兒童急性胃穿孔中的應用分析.醫(yī)學信息, 2014(23):320-321.
[7] 何偉.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研究.現(xiàn)代養(yǎng)生B, 2014(16):50.
[8] 付承華.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研究.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3(30):22-24.
[9] 楊金福.胃穿孔腹腔鏡修補術與開腹修補術術后胃腸動力恢復的對比分析.健康必讀(中旬刊), 2013, 12(9):216-217.
[收稿日期: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