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清揚
說到培訓,很多公司的管理者最大的疑問就是:花了那么大的成本和代價,為什么收效甚微?根據(jù)“二八法則”,問題主要出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解決辦法也包含在其中。
第一,80%的成本是用在招聘上,還是用在培訓上?
招聘是一個必須占據(jù)80%以上的精力的工作,如果招聘工作沒有做好,即使挖空心思去培養(yǎng)員工,也注定吃力不討好。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崗位上,骨干員工就是骨干員工,再多的普通員工也無法代替骨干員工。
當一個企業(yè)把20%的成本用在招聘上,卻把80%的成本用在培訓上,這個企業(yè)很快就會喪失前進的動力。不在招聘上下工夫的企業(yè),在培訓時會特別痛苦和無奈,還會在以后的工作中吃苦頭。
第二,80%的成本是用在全員培訓上,還是用在骨干員工培訓上?
小到一個門店,大到一個公司,如果一次性直接拿80%的時間、人力、物力和財力去培訓全體員工,而不是分層培訓,尤其是對于那20%的骨干員工缺乏真正有效的培訓,這說明這個企業(yè)忽視了價值的層級傳遞。
第三,80%的成本是用在操作培訓上,還是用在挖潛培訓上?
很多企業(yè)80%的培訓內(nèi)容是告訴員工怎么做是對的,怎么做是錯的或者怎么做是不合理的。久而久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門店的一線員工沒有活力,工作效率低下,無法有改進之舉,創(chuàng)新更是無從談起,他們只懂得如何執(zhí)行上級的指令,卻不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各級管理人員無法承擔起管理的重任,若上級指揮他,他可以把工作做好,但他指揮不了別人。
培訓的起點不在培訓上,而是在招聘上;缺少卓有成效的分層級培訓和化整為零的培訓,即使培訓成本再高,也不能如愿以償;無法激發(fā)員工潛能的培訓,即使培訓后的執(zhí)行力再強,也沒辦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摘自《中外管理》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