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娜 金泉鵬
摘 要:本文以分析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辨能力為基礎,以跨文化交際的視角探索適合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需求的批判性思維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
一、現(xiàn)狀分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及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現(xiàn)代社會對高等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未來中國要求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2007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比瞬排囵B(yǎng)的高標準也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我國高等教育需迎合國際市場的需求逐步走向國際化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幫助英語學習者確立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應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
目前,迫于學業(yè)以及四、六級考試的壓力,目前大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yǎng)不高,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很少閱讀英文文學作品,教師迫于課時及教學大綱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注重對各種文化知識的灌輸和講授,缺乏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分析可知,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xiàn)象,嚴重影響著交際的順利進行;同時也不利于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
二、培養(yǎng)策略
在外語文化教學中,教師不應簡單將目的語的文化中的歷史、宗教、風俗習慣等文化知識等作為教授內容,還應對不同文化世界觀和價值觀、語言交際、非言語交際、人際關系、漢英文化中部分社交習俗的異同進行對比與反思,理解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幫助學生確立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獨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從而使語言學習者在用目的語進行交流時,其語言表達和行為方式更為接近目的語本族語者。
(一)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提問者
決定一名大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他們的思維方式,而提問在發(fā)展思維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往合理結論的道路往往從問題開始,并且一路都有問題相伴。有些大學生缺乏問題意識,他們對老師所授知識被動接受:不思考、不提問、更不批判。朱熹曾指出:“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盤aul&Elder(2013)提出了思維中提問的重要性“一個不善于提問的人不會是優(yōu)秀的批判性思考者。答案不能推動思維的發(fā)展,真正能推動思維發(fā)展的是問題?!痹谟⒄Z文化教學中,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在啟發(fā)學生認真思考并就所學內容提出問題,這有助于學生清楚學習任務要求。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該深刻理解學習與提問的關系,因為真正推動思維發(fā)展的是問題而不是答案。如在英美歷史文化課程中,在要求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通過橫向、縱向的比較來對歷史發(fā)展進程的規(guī)律進行總結。要啟發(fā)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依賴答案,而是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通過傳授批判性的提問技能,學生的信心會逐步增強,在社會重大問題和個人問題方面做出理性抉擇的技能也會與日俱增。
(二)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思維者
在大學英語課堂學習中,教師應通過對課程的介紹引導學生理清這門課的邏輯思路:為什么要學這門課?(而不僅僅是因為學校開了這門課)學習這門課程的主要目標是什么?(而不僅僅是通過考試)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要完成哪些事情?(包括閱讀資料集查閱信息等)比如我們開設了歷史文化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認真閱讀了解歷史文化信息的同時了解到要學好這門課還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歷史思維:我將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主動提出歷史學問題;我要將所學的內容連接成一個整體;我需要收集相關的信息和數(shù)據(jù);我同意或不同意教材編寫者的觀點;學習這一領域對我的世界觀及生活的影響。
尼爾·布朗(2013)提出兩種常見的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與淘金式思維?!昂>d式思維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而淘金式思維則重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很少或從不對本身的思維進行思考,而批判性思維者會使用理論來理解自己的思維運作方式,然后將這些理論應用到生活和學習中去。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進行思考,我們也要讓學生了解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是有謙恭意識的人。
(三)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動機
為了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中收到理想的效果,就要激發(fā)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從根本上提高學習者對于這個方面的興趣和愛好。例如,鼓勵學生閱讀目的語文化的書籍、觀看目的語原文電影及新聞、創(chuàng)造機會與英語為母語的人交流等。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要在今后的人生舞臺上有所作為,他們面臨的是更嚴峻的來自多元文化的挑戰(zhàn),學生本身意識到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英語學習以致在整個學習過程當中的重要性,從而會自覺主動地去就這個問題進行思考、研究和探討,學生對目的語文化本身產生的濃厚興趣就會讓他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機會更多的、更廣泛的了解目的語文化,最終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結論
批判性思維與跨文化交際,是人與生俱來的并體現(xiàn)人類本質的兩種重要能力,思辨與內容和形式也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的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與跨文化交際之間的關系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辯證邏輯關系。
當今世界,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加速,對高校學生的思辨能力和交際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推動針對中國大學生具有特色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評體系的建立,對于我們更好地了解當代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的方向,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深化改進,構建以素質教育和能力提升為主導的高等教育,以期培養(yǎng)出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更強的新一代大學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學會提問.
[2] 理查德·保羅,琳達·埃爾德.批判性思維工具.
項目名稱:(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沈陽大學:大學生跨文化語用能力培養(yǎng)研究與實踐
項目編號:2014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