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娟
【摘 要】思維定勢作為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新學知識、技能的影響,有其兩重性;當學生業(yè)已掌握的知識、技能有利于促進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形成所謂正遷移,它可引發(fā)靈敏的思考;當學生業(yè)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妨礙或干擾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形成所謂負遷移,它可能導致呆板的思考。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方式突破思維定勢的負遷移,充分利用數學概念、數學公式、數學運算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逆向思維;培養(yǎng)
逆向思維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生運用逆向思維可以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可以發(fā)現一些解題技巧,可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同時還能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邏輯思維,開拓思維.它能克服思維定勢的弊端,從而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應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項教學任務,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具體做法。
1.充分利用數學概念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
1.1 注重對數學概念的反向理解和應用訓練
每當接觸一個新概念時,如果注意其反向理解和應用訓練,不僅可使學生準確理解這些概念,巧妙求解有關問題,還能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進行逆向思維的習慣。例如:“方程的解”這一概念,它就包含了以下兩個方面的特征;“凡使方程左右兩邊的值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就是方程的解”與“方程的解,就是使方程左右兩邊的值相等的未知數的值,”。我們可以通過下列問題進一步認識方程的解得特征。
問題因逆用根的定義而使問題簡捷求解。
1.2 注重數學概念中“互為”關系的理解訓練
教學中有許多“互為”關系的概念:如“互為相反數”、“互為倒數”、“互為余角”、“互為補角”等等,讓學生從上述這些概念的正反兩面去思考,透徹理解它們是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建立雙向思維的好機會.
例2填空:
(1)a的相反數是( );(2)-a的相反數是( )
(3)( )的相反數是a; (4)( )的相反數是-a;
可通過上面幾個問題幫助學生從正反理解“互為相反數”這一概念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
2.靈活運用數學公式解題教學,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
數學中的公式都具有雙向性,公式的逆用是數學解題中的一個重要方法,抓住公式、法則的實質、達到嫻熟駕馭、左右逢源,才能收到運用自如的效果。把乘方公式反過來就得到因式分解公式;把表示乘積和分式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反過來,就得到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公式等等。因此,當講授完一個公式及其應用后,緊接著舉一些公式的逆應用的例子,可以給學生一個完整、豐滿的印象,開闊思維空間,也可大大刺激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與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性。
3.利用數學運算的互逆轉化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
數學中的各種運算總是正逆成對出現的,而且可以互相轉化,如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乘方與開方、等等,注重正逆運算的轉化訓練,不但可以簡化思維過程,準確理解各種運算的實質,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
例求的值。
4.運用綜合分析法解題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
在解決很多復雜的數學問題時,經常將綜合法和分析法結合起來使用,在由因索果進行不下去時,可執(zhí)果索因進行思考,這樣由欲知確定需知,求需知利用已知,可培養(yǎng)學生的雙向思維,也可簡化思維過程。
例:四個小朋友共有課外讀物120本,甲給了乙3本,乙給了丙4本,丙給了丁5本,丁給了甲6本,這時他們四個人課外讀物的本數相等。他們原來各有課外書多少本?
思路分析:四個人互相給,總本數仍然是120本,那么每人應有120÷4=30(本),然后各自把給別人的本數拿回來,再把別人給自己的本數退回去,就得到原有的本數。
算式:120÷4=30(本)
丁原有的本數:30+6-5=31(本)
丙原有的本數:30+5-4=31(本)
乙原有的本數:30+4-3=31(本)
甲原有的本數:30+3-6=27(本)
5.結語
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充分考慮運用逆向思維,可以使學生不受正向思維的約束,培養(yǎng)他們從反面或側面考慮問題的自覺性,使學生更靈活、更快捷地解決問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和深化,增強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和創(chuàng)新性。注重挖掘教材中隱含的逆向思維內容進行教學;教師應根據學情,引導學生在力所能及的思維境界里,主動地接受逆向思維的訓練,同時也可以設計一些習題,逆向練習所學的知識,并與順向結合起來,才能發(fā)揮出它最大的功效,使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掘,從而使其數學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實踐證明,逆向思維解題方法的培養(yǎng)和應用,對智力的發(fā)展和新問題的發(fā)現,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數學教學的改革開辟了又一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莫紅梅.談數形結合在中學數學中的應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12):72
[2]劉煥芬.巧用數形結合思想解題[J].數學通報,2015,(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