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柳
近來,校園欺凌事件頻發(fā),對此,有專家指出,這與中小學校缺乏對學生的懲戒教育有關(guān)。如今“懲戒”似乎成了教師最為敏感和困惑的詞,在新聞媒體、家長、社會的高度關(guān)注下,教師在教育學生時慎之又慎,唯恐被扣上“體罰學生”或“變相體罰學生”的帽子。越來越多教師已不敢再嚴格管理學生,不敢輕易批評學生,不敢指出學生的錯誤,甚至期末評語連一句忠告都沒有,導致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得不到及時糾正,也助長了他們的惡劣習氣。
針對班級管理中的現(xiàn)實困惑,幾年前,教育部發(fā)布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賦予教師批評教育的權(quán)利。盡管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像和煦的春風,無言而教化萬方,教師仍然需要用好這個權(quán)利,緊握懲惡揚善這把“戒尺”,發(fā)揮懲戒的教育作用。對于自控力差的學生而言,懲戒教育是矯正其不良行為的有效方式。在說理、勸導等教育方式不起作用的前提下,使用懲戒手段,可讓學生自我反思,從而少犯或不犯錯誤。教師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若對學生的錯誤行為置若罔聞、漠然處之,就無法讓學生形成規(guī)則和法律意識。那么,教師應(yīng)如何讓懲戒成為一種教育藝術(shù),并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首先,教師要分清什么是“懲戒”和“體罰”,不要將二者混為一談。懲戒旨在幫助學生認識錯誤并增強責任感,而體罰不過是教育者個人情緒的宣泄;懲戒是無損學生身心健康的適度處罰,體罰則是教育者對學生身心的惡意侵犯;懲戒的目的是讓學生心悅誠服地不“愿”再犯類似錯誤,而體罰的目的則是讓學生不“敢”再犯類似錯誤。例如,一名學生寫錯了一個字,教師告訴他寫錯了,重抄幾次不再寫錯就達到了教育目的;倘若教師要求學生將這個字抄滿整個作業(yè)本,則變成一種變相體罰;如果教師再罰學生跑上8000米,那就變成體罰了。
其次,教師要拿好這把“戒尺”,考慮學生的年齡差異、性別差異、個性差異及當時的心境等因素,把握懲戒尺度與時機,避免粗暴的批評與沒有根據(jù)的指責,嚴禁傷害學生身體和自尊心。學生犯錯時,教師如果采取霸道而武斷的教育方式,只會導致師生關(guān)系更為緊張。這時教師如果寬容地對待學生,不說傷害學生尊嚴的話,即使批評學生時態(tài)度強硬些,語言嚴厲些,也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殷切希望,明白教師是來幫助他解決問題的,而不是來懲罰他的。這種態(tài)度向?qū)W生表明一個立場:老師和你在一起,老師想幫助你。如果學生一犯錯,教師就興師問罪,會很快把學生推向?qū)α⒚?,導致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p>
最后,教師要將懲戒教育與賞識教育結(jié)合在一起,靈活運用,建立與維護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沒有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好的教育從何談起?教師應(yīng)該都很熟悉這個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擔任小學校長時,看到一名學生用泥塊砸同學,陶先生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學后到辦公室去。放學后,陶先生來到辦公室,那名學生早已等在那里。陶先生沒有批評他,反而掏出一顆糖給他,說:“你按時到,我遲到了,獎給你?!苯又?,先生又掏出一顆糖,說:“我制止你用泥塊打人,你立即住手,我應(yīng)該獎勵你?!毕壬痔统龅谌w糖,說:“根據(jù)我的了解,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這說明你有正義感,這顆糖也是獎給你的。”這時,學生流下眼淚,說:“校長,我錯了……”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顆糖:“這顆糖獎給你,是因為你認識了自己的錯誤?!碧招兄谩疤恰碑敗敖涑摺保?在這里,我們看不到指責、打罵,更看不到那條抽打的“戒尺”,但卻達到了懲戒的目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罰之以心,陶行知先生將批評教育與賞識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對待犯錯誤的學生,也是叫學生做一點這樣那樣的事情,或讓他們唱一首歌,或要求他們完成某項任務(wù),更多的時候是讓學生寫錯誤說明書。這樣既不使學生受到傷害,又能幫助學生認識并改正錯誤。
教育懲戒權(quán)是教師的權(quán)利之一,剝奪教育者的懲戒權(quán),就如同剝奪醫(yī)生開處方、動手術(shù)的權(quán)利。批評是重要的教育手段,面對當今更開放、更有個性、更具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教師在運用懲戒手段時要充滿智慧,充分發(fā)揮其積極作用,并且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不逾矩,恰當?shù)亟逃龑W生。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