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強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材為例,深入研究初中歷史與社會的復習課,根據七、八、九年級不同的課程內容,采用不同的復習方法,使這門集歷史、人文、思想品德、社會和地理等內容于一體的課程能夠真正發(fā)揮效用,對學生成長進步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本文結合教材實際,從傳授系統(tǒng)知識、夯實基礎知識、注意隨堂考試等三個方面深入研究《歷史與社會》的復習課,旨在提高復習質量和效率,以期為初中該課程的教學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初中 《歷史與社會》 復習課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4-0132-01
《歷史與社會》是一門文科類綜合課程,教材編寫與難易程度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是集歷史、人文、思想品德、社會和地理等內容于一體的課程。人教版的《歷史與社會》教材將內容劃分為:七年級學生主要學習地理部分內容;八年級學生以歷史部分的學習為主,更是從遠古時代開始,一直介紹到現(xiàn)代;而九年級要求學生了解近現(xiàn)當代歷史狀況。因此,在對該課程進行復習時,要著重抓住每個階段的教材特點。
一、傳授系統(tǒng)知識
人文類科學要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雖然《歷史與社會》是初中課程,難度尚淺,但也要符合人文類科學的要求,注意向學生傳授系統(tǒng)的知識,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1]這就要求教師全面掌握教材內容,避免碎片化的知識傳授,在復習課上,要著重建構知識體系,尤其是歷史階段,要讓學生了解其中的內在聯(lián)系,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掌握知識。
1、強化目錄作用
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研讀目錄,在教會學生使用、查找目錄上定要下一番功夫,因為強化目錄的作用是讓學生系統(tǒng)掌握知識的第一步,可以讓學生在目錄中發(fā)現(xiàn)每一個章節(jié)的內在聯(lián)系,便于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八年級課程的第三、四、五單元的知識,分三個章節(jié)介紹了“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第三單元主要講秦漢兩朝的創(chuàng)始、發(fā)展、滅亡和政治文化,第四單元講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這每個朝代的更迭、壯大、交替,第五單元講明清兩代的歷史及其滅亡。從目錄上入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能夠對目錄充滿興趣。因為是復習課,教材中內容已經學習過,所以對于目錄的掌握應該是更加得心應手的。
2、精讀導語
每個章節(jié)前面都編有導語,統(tǒng)領整個章節(jié)內容,既是章節(jié)提綱,也可作為復習的切入點。[2]教師要充分利用導語,提高復習課的效率。如第六單元中,導語中就明顯地出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工業(yè)革命”、“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等關鍵詞匯,學生應該根據導語內容,大概了解本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知識的掌握。
二、夯實基礎知識
1、充分利用板書
雖然素質教育的宏觀背景下,很多教師都喜歡利用多媒體教學,但是板書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的作用是PPT課件不能替代的。教師應該會寫板書、會用板書,將主干知識脈絡邊講邊寫在黑板上,可以使用表格、大括號等格式,讓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整體脈絡和具體知識間的聯(lián)系,對于夯實基礎知識意義重大,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整體的知識內容。
2、抓住重點句子
教材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編者、專家斟酌出來的,也就是說,教材中的重點句子就一定是能夠統(tǒng)領全文或概括整段的。學生課業(yè)負擔繁重,不可能逐字逐句地記住《歷史與社會》中的每一句話,因此,若想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知識體系,夯實基礎知識,就必須要教會學生如何抓住重點句子。而重點句在復習課上的意義更加重大,可以幫助師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更多的教學活動,幫助教師完成復習課上高頻率教學任務,并讓學生在復習課上體驗充實的,但不繁重的教學量。教材中很多句子都可以作為重點句,例如:“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使中國社會面貌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僅短短一句話就已經說明了洋務運動發(fā)生的時間及作用,學生應該整體掌握。
3、及時檢查復習情況
為使復習教學在質量和效率方面都能夠得到提升,及時檢查學生的復習情況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復習課嚴格要求,才能保證學生取得好成績。首先,教師要嚴格要求,要求學生上課時務必學會利用教材,將教師教授的重點內容在書上明顯地標記出來;其次,要求學生擴充教材中沒有涉及的內容,并盡量字跡工整、標記清晰;第三,教師應要求學生背誦重點知識,才能讓學生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夠做到對知識理解又會用,實現(xiàn)融會貫通。此外,教師還可以不定期抽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利用好課間、課前五分鐘等有效時間段,讓學生內心適當緊張,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三、注意隨堂考試
隨堂考試屬于形成型教學評價方法,通過測驗但不排名、不計分的考試形式,讓學生能夠重視《歷史與社會》的教學內容,還能夠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也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真實學習水平,有助于下一階段學習方法的調整。
隨堂考試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兼顧不同題型,主客觀題型交替,訓練學生不同的能力;第二,注意出“新”題,幫助學生學會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尤其在七年級的學生中尤為適用;第三,在統(tǒng)一要求的基礎上,適當進行因材施教,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和學習能力,掌握知識困難的學生要給他們足夠的信心,對于記憶力好的學生要增加難度、拓展知識面。[3]
四、結束語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素質教育被著重重視,不能再沿用應試教育的教學標準來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尤其是《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應該幫助學生上好課、出效果,讓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在反思中總結,結合學生特點和具體的教學情境,注意因材施教,保證復習課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葛敏明. “說”得好才能“做”得好——初中“歷史與社會”復習課進行學生說題教學的嘗試[J]. 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4,02:59-62.
[2]王金花. 初中“歷史與社會”復習策略初探[J]. 中國教師,2014,04:57-59.
[3]江照明. 從無效、低效到有效、高效——初中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初探[J]. 考試周刊,2014,66: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