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菲
(東北師范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4)
當代大學生人生理想:基本內容與教育對策
蔣菲
(東北師范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4)
[摘要]準確把握大學生人生理想內容是檢驗高校人生理想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亦是新形勢下切實增強高校人生理想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基礎。筆者采用“斯坦福人生理想測評”系列量表中的“人生理想內容測評”量表,在我國29所高校233名大學生中開展抽樣調查,檢驗大學生人生理想基本樣態(tài)。結果表明,大學生人生理想呈現(xiàn)出顯著的責任意識、成長成才愿望以及科學的宗教觀,但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愿望顯著不足。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對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人生理想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人生理想;內容;教育對策
理想是指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有可能實現(xiàn)的、對未來社會和自身發(fā)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xiàn)[1]14。美國教育家和發(fā)展心理學家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認為,人生理想是一種持久的、總體的人生目標,指引人們做對自己和社會均有重要意義的事情[2]119-128。中外學者對人生理想內涵的論斷指明:首先,人生理想是一種目標,但并非眼前的短期目標,而是穩(wěn)定的長期目標;第二,人生理想是個人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并非一定能夠最終實現(xiàn)。人生理想對于個體最為重要的意義,是為人生指明奮斗的方向;第三,人生理想起源于個人,又高于個人,強調個人存在和個人行為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對社會的意義。
理想在個體發(fā)展和社會進步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作為精神支柱,為人生提供安身立命之所,為社會奠定國泰民安之基;是成就艱難而偉大事業(yè)的精神力量和精神信仰[3]4-8。人生理想可以客觀反映出人們的人生定位和價值選擇;通過定量分析的方法開展抽樣調查,考量大學生的人生理想現(xiàn)狀,可以幫助我們管窺大學生人生理想選擇的基本情況,檢驗高校人生理想教育的效果。
一、研究設計
(一)量表選擇
我國學界早已意識到準確把握大學生人生理想基本情況對于進行大學生人生理想教育的重要意義,并對大學生人生理想發(fā)展樣態(tài)的測量方法進行了多種研究嘗試。但是,當前仍然很難找到一個成熟的測量工具,用來客觀測量大學生人生理想的現(xiàn)實樣態(tài)。因此,立足我國現(xiàn)有的研究基礎,我們有必要借鑒別國相對成熟和科學的測量工具,對其加以研究和分析,進而進行本土化修改,以適應我國的政治體制、社會文化和教育現(xiàn)實,最終用來綜合測量我國大學生人生理想的發(fā)展樣態(tài)。
針對人生理想測量工具的研究,西方國家進行了大量的嘗試[4]76,[5]387-390,迄今被國際學界最為廣泛認可的,是斯坦福大學青少年研究中心實驗室在總結和借鑒前人研究基礎上,于2006年設計的“斯坦福人生理想測評”量表。該量表已被美國本土及巴西、芬蘭、瑞士、瑞典、秘魯、韓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的學者廣泛采納,用于綜合測評人生理想的狀況?!八固垢H松硐霚y評”量表共計13個部分,本論文的研究采用其中“人生理想內容測評”這一部分內容。該部分測評要求被試學生回答“我的人生理想是……”這一問題。該問題下設17個項目,每個項目代表一項人生理想的內容,主要考核被試學生對每一項人生理想的認同程度,這17個項目具體包含:創(chuàng)造新事物、服務我的國家、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幫助他人、娛樂、讓世界更美好、成功、擁有理想的職業(yè)生涯、為上帝或神服務、用藝術創(chuàng)作給他人帶來美的享受、履行肩負的責任、做正確的事、賺錢、發(fā)現(xiàn)新事物、贏得他人的尊重、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過充實的生活。該測試采取李克特7點量表(Likert-7 Scale)進行測度,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7分表示完全同意。每個項目最低分1分,最高分7分,5分或5分以上表明被試具備擁有此項人生理想的傾向,分數(shù)越高表明被試傾向于擁有此項人生理想的程度越高;4分以下(不含4分)表明被試反對擁有此項人生理想,分數(shù)越低表明其反對擁有此項人生理想的程度越高;4分表示被試對于此項人生理想內容持中立態(tài)度。
為確保量表使用的科學性,該部分量表的翻譯工作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青少年中心主任威廉·戴蒙教授的親自指導下,歷經翻譯和回譯兩個階段。筆者使用譯成中文的該部分量表,在東北師范大學的本科生群體中選取適量樣本進行了實驗性測試,最終確定了“人生理想內容測評”的中文版量表。
(二)樣本選擇
本論文研究的對象為大學生群體,主要包含在校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樣本的選擇充分考慮了樣本分布情況,采取隨機抽樣方法,所選被試均自愿參加本次調研。本次調研采用紙筆測量的測度方式,共發(fā)出問卷233份,收回問卷233份,有效問卷214份(N=214)。其中男性被試97人,占樣本總量的45.3%;女性117人,占樣本總量的54.7%。被試學生共來自全國29所高校,覆蓋了我國東部、西部、南部、北部以及中部地區(qū)。學校教學質量和層次具有顯著的差異性,既包含如浙江大學、武漢大學、遼寧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人民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等國家重點院校,又包含了如上海大學、通化師范學院、長春大學、北華大學、燕山大學、延邊大學、吉林警察學院等一般省屬本、??圃盒?。
(三)研究方法
本論文主要使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通過SPSS17.0統(tǒng)計軟件描述統(tǒng)計的計算功能,測度被試大學生各項人生理想選擇的均值、標準差數(shù)值,得出其人生理想選擇的基本數(shù)據,并作為進一步判斷和分析我國大學生人生理想整體樣態(tài)的研究基礎和依據。
二、研究過程及主要發(fā)現(xiàn)
本次調研首先由研究者指定的、經過系統(tǒng)培訓的工作人員在所選高校的大學生群體內進行隨機抽樣調查?;厥盏臄?shù)據經筆者整理后,通過SPSS17.0統(tǒng)計軟件的描述統(tǒng)計功能,對其進行數(shù)據處理和數(shù)據分析。計算結果通過均值(M)和標準差(S.D.)兩項指標,科學地展示了我國大學生人生理想的現(xiàn)實樣態(tài)。其中均值表示全體樣本對于某一項人生理想內容給分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樣本關于某項人生理想內容具體給分各數(shù)據偏離平均數(shù)的距離的平均數(shù)。標準差這一指標可以如實地反映出一個數(shù)據集的離散程度;標準差越大,表明大部分數(shù)值和其均值之間的差異越大,即離散程度越大;標準差越小,表明數(shù)據集中的各數(shù)值越接近于均值,即離散程度越小。綜合使用均值和標準差兩項指標可以較為全面地反映大學生人生理想選擇的基本情況。表1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了我國大學生人生理想選擇的基本數(shù)據。
表1 大學生人生理想選擇情況
表1中SPSS17.0軟件描述統(tǒng)計結果的均值和標準差計算報告表明,對于上述17項不同的人生理想,我國大學生的認同程度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圖1具體呈現(xiàn)了被試大學生對17項人生理想認同程度樣態(tài)的分布情況。
圖1大學生人生理想選擇情況分布圖
圖1中,橫坐標表示17項人生理想的內容,縱坐標表示我國大學生針對17項人生理想內容選擇分數(shù)的均值。由于該測評所涉及的人生理想項目較多,筆者根據大學生針對每項人生理想給分的均值情況,將我國大學生的人生理想選擇情況具體劃分為4個等級,分類標準如表2所示:
表2 大學生人生理想等級劃分標準
依據表2中的等級劃分標準,大學生對量表中17項人生理想的選擇情況可以具體劃分為4個等級:第一等級為大學生“強烈認同擁有”的人生理想,這些項目按照均值由高至低排列,主要包含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M=6.53)、過充實的生活(M=6.52)、贏得他人的尊重(M=6.20)、履行肩負的責任(M=6.16)、做正確的事(M=6.16)、擁有理想的職業(yè)(M=6.15)、成功(M=6.01)這7項內容;第二等級為大學生“同意擁有”的人生理想,這些項目按照均值由高至低排列,主要包含幫助他人(M=5.83)、讓世界更美好(M=5.63)、服務我的國家(M=5.59)、賺錢(M=5.54)、娛樂(M=5.30)、發(fā)現(xiàn)新事物(M=5.21)這6項內容;第三等級為大學生“并不具備”的人生理想,這些項目按照均值由高至低排列,主要包含創(chuàng)造新事物(M=4.91)、用藝術創(chuàng)作給他人帶來美的享受(M=4.43)、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M=4.41)這3項內容;第四,大學生“反對擁有”的人生理想是為上帝或神服務(M=2.93),由于被試大學生針對這1項目給分的均值極低(M<3.0),因此可以將其定性為我國大學生“強烈反對擁有”的人生理想。
同時,“人生理想內容測評”的測試結果反映出被試大學生對于各項人生理想選擇的趨同性水平。通過觀測表1中被試大學生對17項人生理想給分標準差的計算結果可知,針對不同的人生理想項目,被試大學生對其認同情況的趨同性具有一定的差異。根據所測度標準差的不同給分,筆者將這17項人生理想劃分為3類,具體分類標準如表3所示:
表3 大學生人生理想趨同性水平的分類標準
根據表3中的劃分標準,筆者以被試大學生對17項人生理想認同情況的趨同性為依據,又可以將量表中的17項人生理想具體劃分為3個類別:第一類別為被試大學生“認同情況高度趨同”的人生理想,這些項目按照標準差由低至高排列依次為: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S.D.=0.771)、過充實的生活(S.D.=0.799)、贏得他人的尊重(S.D.=0.875)、履行肩負的責任(S.D.=0.908)、幫助他人(S.D.=0.926)、成功(S.D.=0.965)、做正確的事(S.D.=0.985)這7項內容;第二類為被試大學生“認同情況較為趨同”的人生理想,這些項目按照標準差由低至高排列依次為:擁有理想的職業(yè)(S.D.=1.032)、賺錢(S.D.=1.054)、讓世界更美好(S.D.=1.084)、服務我的國家(S.D.=1.091)、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S.D.=1.099)、發(fā)現(xiàn)新事物(S.D.=1.164)這6項內容;第三類為被試大學生“認同情況趨同性低”的人生理想,這些項目按照標準差由低至高排列依次為:娛樂(S.D.=1.222)、創(chuàng)造新事物(S.D.=1.258)、用藝術創(chuàng)作給他人帶來美的享受(S.D.=1.419)、為上帝或神服務(S.D.=1.493)。
三、啟示及教育對策
本文的實證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人生理想發(fā)展樣態(tài)具有3種顯著特點。第一,大學生的人生理想內容突出呈現(xiàn)其社會責任意識及對于個體成長、成才、成功的需求。同時,大學生對于社會責任及個體成長成才類人生理想整體認同程度很高,學生間個體差異極小。這一結論進一步驗證了我國大學生人生理想教育已經取得的成效以及大學生對于個體成長成才的強烈愿望;第二,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教育在我國大學生群體中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學生強烈反對將宗教信仰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第三,我國大學生人生理想內容所體現(xiàn)出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愿望顯著不足,且大學生群體對于“創(chuàng)造類”人生理想的認同程度個體差異較大,整體趨同性較低。這表明大學生“改造世界”的意識和愿望與我國高校人生理想教育的既定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且還沒有形成高度統(tǒng)一的共同認識。因此,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應是高校大學生人生理想教育未來重點關注的內容。
當代大學生人生理想選擇所呈現(xiàn)出的整體面貌,對我國高校人生理想教育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首先,高校應繼續(xù)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但同時應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個體成長成才與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關系,實現(xiàn)個體成長與服務社會的“雙贏”局面。第二,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以確保在信息極度開放、西方宗教思想大量涌入的國際背景下,大學生能夠端正思想、堅定認識,始終秉持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宗教觀。第三,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提升他們改造世界的愿望和能力,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高校人生理想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和根本要求。
(一)繼續(xù)弘揚共同理想教育,實現(xiàn)個體與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它將我國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共同愿望有機結合在一起,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凝聚力和廣泛共識;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根本[3]4-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代表著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求每一位公民都應該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復興而貢獻自己的力量。一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都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題。本文的實證研究表明,多年來,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在這一教育思想的引領下,我國大學生的人生理想選擇呈現(xiàn)出顯著的社會責任意識。且大學生群體對這類人生理想認同程度個體差異極小,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已經完全深入人心,得到了廣大青年學生的全面接受和高度肯定;而這種全面接受和高度肯定,又構成了保障廣大青年學生始終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不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根基。因此,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高校人生理想教育的首要原則,就是進一步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并保證其主旋律地位不動搖。
成長是每個人人生的必經階段,而成才是指個體在這一階段中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而取得成就。大學生成長成才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本保障,亦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根本要求。長期以來,大學生成長成才始終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大學生成長成才意識的養(yǎng)成也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本論文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成長成才是大學生人生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群體高度認同將人生的奮斗目標定位于個人的成長成才。大學生對個體成長成才的強烈渴望,是高校人生理想教育的重大成效,體現(xiàn)了廣大青年學生奮發(fā)向上、追求卓越的優(yōu)秀品質。但同時,由于大學生群體肩負實現(xiàn)個體成長成才與服務社會的雙重責任,一些大學生還不能夠清楚地認識和準確地把握個體發(fā)展與報效祖國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還無法做到“知行合一”,不能辯證地理解個體成長與服務社會的關系,因此往往走向某個極端,或者過多關注個體成長,缺乏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知識、方法和具體行動,或者過分強調自我犧牲,將關注個人利益看作羞恥之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6]18。馬克思指出“無論利己主義還是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xiàn)的一種必要形式”[7]275,這一社會價值觀充分表明了個體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高校人生理想教育應首先加強和深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教育,幫助學生破解個體與社會的統(tǒng)一性和矛盾性,解讀個體對于社會的依賴性與能動性以及社會對于個體的促進性與制約性,正確處理實現(xiàn)個人全面發(fā)展與報效祖國、奉獻社會的關系,以實現(xiàn)二者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
(二)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樹立無神論思想和科學精神
科學的宗教觀是社會穩(wěn)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宗教是一種精神鴉片,可以為身處困境的人在虛無的世界中提供一種精神麻痹與安慰;因此,宗教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還將在社會中長期存在下去。有神論的宗教觀將個人的前途與命運放置于外在的救世主手中,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所承擔的社會歷史責任。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無神論的宗教觀,它充分揭示了宗教的本質,即以神的名義為統(tǒng)治階級和剝削的存在提供合理性解釋。馬克思堅決贊同費爾巴哈“人創(chuàng)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chuàng)造了人”[8]150這一論斷,從根本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質以及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
因此,高校應大力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幫助大學生堅定信念,樹立并堅持無神論的宗教觀。而進行科學宗教觀教育,首先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相統(tǒng)一的原則。通過辯證的、歷史的方法,挖掘宗教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深入探索宗教在階級社會中的社會功能,立足唯物主義視角,分析宗教這一唯心事物仍然具有眾多信徒的原因,進而認清宗教的本質。只有在根源上把握宗教的本質,才能正確認識宗教這一現(xiàn)實的社會存在,最終樹立并堅持科學的、無神論的宗教觀??茖W精神的養(yǎng)成,可以確保青年學生形成科學的信念和價值標準,能夠為青年學生樹立無神論的宗教觀提供根本的認知保證;因此,高校人生理想教育還應大力加強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科學精神養(yǎng)成教育。
(三)大力加強創(chuàng)新精神教育,增強大學生改造世界的意識與能力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人類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認識世界,而認識世界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理解世界,更是為了改造世界。創(chuàng)新是指人們在加工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產生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產品。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個體成長和社會進步過程中均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個體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以及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力量,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原動力;因此,高校大力加強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育,賦予廣大青年學生改造世界的愿望與能力,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xiàn)實意義。
但是,當前我國大學生人生理想教育重點強調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創(chuàng)新意識的養(yǎng)成還沒有完全成為高校人生理想教育核心的教育目標;這一點在大學生人生理想選擇上具有充分的體現(xiàn),大學生群體對于將改造世界作為自己人生理想的整體認同程度較低,且個體差異較大。因此,高校在大學生人生理想教育過程中應該著力加強大學生改造世界的意識和愿望教育,將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納入大學生人生理想教育的目標體系;同時,高校還應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包含創(chuàng)新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動腦、動手,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幫助他們將所學的科學知識轉化成為切實能夠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終成為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力量。
[參 考 文 獻]
[1]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Damon,W,Menon,J,Bronk,K.C.The development of purpose during adolescence[J].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3,7(3).
[3] 劉建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7(4).
[4] Frankl,V.E.Man’s search for meaning: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M].Boston:Beacon,1959.
[5] De Vogler,K.L,Ebersole,P.Categor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meaning in life[J].Psychological Reports,1980(46).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 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責任編輯:何宏儉]
A Study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Purpose
JIANG Fei
(Center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To master the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purpose accurately is a significant method and the foundation of improving the efficacy and timeliness of purpose education in colleges.This paper surveyed 233 college students from 29 Chinese colleges using “Purpose Content Survey” taken from “Stanford Youth Purpose Survey” to examine the exact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purpos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ossess obvious “obligation” consciousness,the will of becoming a useful person and a scientific view towards religion,but they significantly lacked the consciousness and willingness of creativity.The research result of this paper would to some extent exerts implications to enhance and improve purpose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Life Purpose;Content;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收稿日期]2015-05-0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BKS107);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資助東北師范大學青年基金團隊項目(1409049)。
[作者簡介]蔣菲(1979-),女,遼寧沈陽人,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法學博士,美國斯坦福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6201(2016)03-0226-05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