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進行知識講解,還要通過提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了提高課堂提問質量,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開放性原則,問題必須面向全體同學,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二是關聯(lián)性原則,要將所設問題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三是遞進原則,所設問題必須循序漸進,以便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
一、問題鏈生活化,激發(fā)學習興趣
數(shù)學源于生活,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設計出富有生活色彩的“問題鏈”,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例如,在“認識分數(shù)”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教學情景:同學們春游時,5個同學總共帶了10個蘋果、5瓶果汁和1個蛋糕,他們應該怎么分?引導學生做出方案,學生將10個蘋果分為:每位同學各分得2個;5瓶果汁分為:每位同學各分得1瓶,則問題來了,1個蛋糕5個同學怎么分?此時,教師就可以導出學習內容:1個蛋糕分成5份,就是每個人分到五分之一的蛋糕,那么五分之一怎么用數(shù)字表示呢?1個蛋糕,平均分(寫出分數(shù)線)成5份(分母),5份中的1份(分子)。這種以生活情景為基礎,以導入知識的方法,在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的同時,使數(shù)學與生活相聯(lián)系,更利于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
二、問題鏈梯度化,提高學習效率
為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設計有層次的問題鏈,將疑難問題分解,引導學生逐步突破教材的難點和重點。例如,在學習“兩點之間的距離”時,可以設計相關的習題:小明家離學校3000米,小紅家離學校1500米,問小明家與小紅家之間的距離最多是多少米?最少又是多少米?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通過畫示意圖的方式,將小紅家與小明家的位置展示出來,然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小紅家與小明家的位置是以學校為中心,兩家距離可以位于學校的任意角度。最后,讓學生通過分析得到:當小紅家、小明家、學校三點為一線時,才能發(fā)生題目中的情形,因此,當兩家處于一側時距離最近,處于學校兩側時距離最遠。即最遠距離為4500米,最近距離為1500米。此類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清晰地認識三點隨機分布的情況。
三、問題鏈精細化,鞏固學習知識
作為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過程中,必須對知識點進行精細、嚴密的分析,以便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并將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問題,仔細分析知識的產生路徑,構思問題的層次變化,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問題鏈。例如,在進行“圓柱”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正方體、長方體與圓柱體的對比,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將這三種立體圖形放在一起,進行“滾一滾”比賽,學生通過游戲,得出圓柱滾得快,長方體與正方體不容易滾,進而導出學習內容:圓柱有曲面;然后,教師可以將圓柱的底面放置于斜坡上,讓學生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圓柱不容易滾,進而得出更精細的結論:圓柱不僅有曲面,還有兩個平面。讓學生在觀察中,掌握數(shù)學知識。
四、問題鏈引申化,拓展學習思維
教師在運用問題鏈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設計引申鏈,達到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例如,在進行“長方體”教學時,設一個長方體的底面積為12m3,高為6m,問:長方體的長是多少?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題目:已知h(高)和S(底面積),根據(jù)公式V=S×h,得出長方體的體積為72m3。然后,教師可以將題目引申為:已知長方體體積為72m3,橫截面面積為12m3,求木塊的長。在這個引申問題中,教師可以將長方體平放,然后將長方體豎起來,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橫截面與底面的變化。最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根據(jù)公式h=V÷S,得出長為6m。這種引申鏈,可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總而言之,所設問題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設問題要層次分明,利于學生接受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所設問題要做到精細化,以便學生進一步掌握數(shù)學知識;要多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鏈方法,不僅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而且是學生提高數(shù)學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啟東市海豐鎮(zhèn)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