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
摘 要: 文章提出讓孩子們在作業(yè)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收獲到知識,激發(fā)出靈感,愛上作業(yè),輕松作業(yè)。
關鍵詞: 趣味 作業(yè) 自主 實踐
什么是作業(yè)?
作業(yè)是反饋、調控教學過程的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的延續(xù),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后用以鞏固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一種手段。作業(yè)是有意義的、多樣的、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任務,但也應充滿活力和樂趣,應給師生帶來成功與驚喜。但是現(xiàn)在大部分作業(yè),并非如此。
如何讓學生愛上作業(yè),輕松作業(yè)呢?
一、自主自導,愛上作業(yè)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堂是屬于學生的,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力。但是現(xiàn)在很多作業(yè)要求是這樣的:
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識字寫字是至關重要的,而老師為了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總是不斷地讓學生抄寫生字,默寫生字,但是這種機械的重復抄寫的作業(yè)方式對學生來說,卻是黑白色的,無趣的,乏味的。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決定放手引導學生自己根據原先的識字知識,動腦筋想想如何給自己布置家庭作業(yè),以此識記生字,給自己一個七彩的作業(yè)。
同學們的方法五花八門,多姿多彩,令人眼前一亮:有的說回家給每個生字編故事,有的說可以編順口溜,還有的說可以給生字找形近字,以此記住生字結構。
1.順口溜識記法:孩子們編的順口溜有很多,如“回”:四四方方兩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直觀形象;“照”:上邊月刀口,四點在下頭。陽光湖面照,荷花清香透……
2.編故事識記法:“兔”,有一只可愛的小白兔,兩只耳朵長長地豎著,中間是兔子的頭,一撇是兔子的前腿,一個豎彎鉤是兔子的后腿彎著,最后這一點就像兔子的尾巴。再如:學習生字“太”時,有小朋友是這樣編故事的:有三兄弟,他們是三胞胎,都是“大”,老大叫一大,老二叫二大,老三叫三大。一天,三兄弟并肩走著出去玩,碰上了頓號家族的兩兄弟,他們是有名的寄生蟲。三兄弟一看,不妙,正要逃走,頓號兩兄弟立即爬過來,一個副在一大的下邊,變成了太。一個副在二大右上角,變成了犬。至于三大一時不小心,掉入了河里,漢字最怕水,三大變得模糊不清,軟化了,等到被救上來的時候,他上面的“一”字已經錯位,來到了“人”的下面,變成了個。于是,漢字王國又多了3個新漢字:太,犬,個。小朋友編的故事可以荒誕、可以簡單、可以好笑,但是能讓他自己從中得到收獲,得到快樂,在快樂的環(huán)境中學習漢字,我想這是他們所需要的。
3.形近字識記法:在學習“燒”這個生字時,同學們給它找了很多形近字并編寫了兒歌:沒有火怎么燒?沒有水怎么澆?沒有線怎么繞?沒有日怎么曉?同學們后來在家庭作業(yè)中經常用這種方法識記生字,如:有目能看(盯),有火能亮(燈),有口討厭(叮),有言先買(訂),有金定木(釘)。
當然,自主性作業(yè)不僅體現(xiàn)在識字教學中,還體現(xiàn)在閱讀、背誦等方面。同學們興致高昂,家庭作業(yè)中豐富多彩的設計讓我也為之驚嘆。學生在完成自編的作業(yè)時不僅興趣濃厚,作業(yè)質量也比老師布置的時候要高得多,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再也不是枯燥的像上表中一樣的每天抄寫生字詞了。
二、動手實踐,愛上作業(yè)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泵恳粋€學生都是社會中的一個個體,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為了使作業(yè)的內容體現(xiàn)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讓作業(yè)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促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chuàng)新,在家庭作業(yè)中,我力求設計一些有趣的作業(yè)讓學生回家做一做,畫一畫,演一演,查一查……
1.做一做,激發(fā)探索。如:學完《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我讓同學們思考并實驗,還有其他方法可以讓烏鴉喝到水嗎?這一實驗性作業(yè),使學生在動手中鞏固了語文知識,學生親自思考并動手實驗,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激發(fā)探究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如學完《鄉(xiāng)下孩子》這篇課文,我讓孩子們回家抽空到鄉(xiāng)下玩一玩,捉一捉蝴蝶,喂一喂小雞,也可以拔草、播種、澆水……感同身受地體會一下作者童年的快樂。
2.畫一畫,感受美麗。在寫《這兒真美》這篇作文時,我把書上的小圖臨摹下來,打印在紙上讓同學們畫一畫,畫上自己能想到的事物,再寫下來。還有像《秋姑娘的信》這篇文章學完之后,我讓孩子們自己設計信箋的樣子,畫下來,再在上面寫上寄給小動物們的信,孩子們生非常喜歡,作品很漂亮。于是,我又把他們的這些作品貼在黑板報上,成了秋日里一道獨特的風景。
3.演一演,深化認識。教學《小稻秧脫險記》這類故事情節(jié)較強的課文時,我讓孩子們課后將課文改寫成課本劇演一演,還成了我們班元旦聯(lián)歡會的壓軸節(jié)目。還有《狐假虎威》上完之后,孩子們續(xù)編了故事,并且排練成了節(jié)目,可以讓孩子們編寫課本劇演一演。同學們在演的過程中,對人物形象的認知更加深入,更加具體,對課文中心的把握更加明確,真正沉浸在課文中了。
4.查一查,豐富自我。教學《航天飛機》《石頭書》這類知識性較強的課文時,我讓孩子們搜集有關資料,可以去書店,上網,也可以向長輩咨詢,上課的時候讓孩子們自己講解,介紹相關知識。用這種方式不僅解決了課文中的知識性難題,而且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面,增長了見識。
語文教師不但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關注語文作業(yè)設計的合理性,盡可能讓語文作業(yè)內容更生動有趣,形式更豐富多彩些。讓作業(yè)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提高作業(yè)的趣味性。只有讓學生愛上作業(yè),愛上語文,滿懷興趣,才能把語文學好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