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平
(衡陽師范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
王船山的圣學異端之辨及啟示
廖建平
(衡陽師范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湖南 衡陽421002)
摘要:船山立足于他所處的時代條件,對異端邪說作了界定和分類,提出了圣學和異端的區(qū)別,闡述了異端思想的危害及克服異端的途徑,認定圣學異端之辨的實質(zhì)是話語權(quán)之爭,克服異端的目的是維護以文化終極目標為導向的社會治理,批評異端邪說是正義的事業(yè)。船山強調(diào)正直的學者要有長期與異端思想斗爭的準備,要有長期承擔批判異端邪說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關(guān)鍵詞:王船山;圣學異端之辨;啟示
從一定的話語權(quán)出發(fā),任何時代都有正統(tǒng)思想和異端思想的分別與爭論。船山立足于他所處的時代條件,把這個話題歸納為:圣學異端之辨。船山對此問題高度重視,并構(gòu)成王船山思想中的重要內(nèi)容。堅持圣學,駁斥異端,克服異端,這是船山一以貫之的學術(shù)主張。他說:“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而作圣之功,下學之事,必達于此,而后不為異端所惑。”①可見,“不為異端所惑”,是他論學、論政、論人倫物理所追求的重要目標和必然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何謂異端
船山對異端做了正反兩方面的界定。“乃所謂異端者,詭天地之經(jīng),叛先王之憲,離析六經(jīng)之微言,以誣心性而毀大義者也。非文辭章句度數(shù)沿革之小有合離,偏見小聞所未逮而見為異者也?!雹诋惗瞬⒎侵笇δ承﹩栴}有自己不同看法,更不是對一些學術(shù)問題的不同看法的排斥,而是那種“誣心性而毀大義者”。
船山所否定的異端,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在根本問題上離經(jīng)背道,“詭天地之經(jīng),叛先王之憲”。第二,往往抓住某些經(jīng)典的片言只語,不顧經(jīng)典的整體思想,即“離析六經(jīng)之微言”。第三,誣蔑當時的核心價值學說——心性學說,毀壞民族大義?!按绞且粋€一心尋找儒學正統(tǒng)以排佛老而正人心的儒學思想家”③,他對蠱惑人心的異端思想非常痛恨,批評特別嚴厲。
以這一對異端的界定為準,可以把船山關(guān)于異端的種類歸納如下。
1.與孔孟相異的諸子之學。船山之所謂異端是相對于圣學來說的。他以孔孟儒學為圣學,為正統(tǒng),把與孔孟圣學相異的道家、墨家、法家、縱橫家,統(tǒng)統(tǒng)歸之于異端或邪說。
在船山看來,老莊所講的“虛靜”,也是圣人之德;申、韓、管、商所說的“足兵食,正刑賞”,也是圣人所用的。諸子的很多說法與圣學看似相似的很多,但根本的東西有天壤之別,不可混淆。
“唯于圣人之言,洗心藏密,以察其精義;則天之時,物之變,極乎深而研以其幾。然后知堯、舜、周、孔之治教?!雹苁W的根本和精髓才是重要的。實際上,船山認為,儒家的心性學說,才是根本,是區(qū)別于諸子的樞紐。所以,區(qū)分圣學與諸子之學,不能僅僅看言論,甚至不能只看行為,必須要看“心”。“夫君子之道異于異端者,非徒以其言,以其行也。非徒以其行,以其心也?!雹?/p>
船山認為,“若田駢、惠施之流,道不足以勝天下之賢智”。⑥法家、道家等,不過是依仗當時的國君的推崇,誘惑人心而已。在諸子中,船山對道家和法家批評得最為厲害。他說:“異端之言治,與王者之道相背戾者,黃、老也,申、韓也?!雹呱踔琳J為,“老子之學,流而為神仙,其說妖,其術(shù)鄙”。⑧
2.與程朱張不一致的其他儒家學說。船山認為,孔子死后,他的門徒已經(jīng)使儒學散亂了,“學散而教淫”。尤其是經(jīng)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后,儒學的經(jīng)典都散失嚴重了。漢代諸儒,經(jīng)過努力整理,保存了儒學的重要資料,否則,就會散失得更為嚴重。但是,漢代儒家學者,已經(jīng)很難傳布完整的儒學了?!皾h之諸儒,各有師傳,所傳者皆圣人之道所散見也。”⑨往往各執(zhí)一偏,畫地為牢,自以為是圣人之道,排斥他人的良好見解。這種現(xiàn)象,到后來,愈演愈烈,“延及于今,經(jīng)義取士,各有師承。塾師腐士,拾殘沈以為密藏,曾不知心為何用、性為何體,三王起于何族,五霸興于何世。畫地為獄,徽纆不解,非是者謂之破裂文體。因而狂迷之士,請以雌黃帖括沈埋煙霧之老生從祀先師。世教衰,正學毀,求斯人之弗化為異物也,惡可得哉?”⑩這種現(xiàn)象的后果,就是導致“世教衰,正學毀”,異端、邪說能夠混跡于世教之中,而得以流布,甚至本來就是儒學中人,卻打著儒學的旗號,并沒有傳播圣學,而流于異端,以至于迷惑人心。
3.佛學。船山對佛學非常反對,并以歷史上信奉佛教導致的禍害證明佛學是歪理邪說。
4.卜筮之術(shù)。卜筮之術(shù),在今天的中國依然很有市場。在科學文化不夠昌明的時代,那就更加盛行。它包括:卜卦、算命、占星、預測吉兇、風水迷信等,更大的如推背圖、邵雍的《梅花詩》之類,預測王朝更替,社會興衰。這些在古人的生活里盛行,盡管有可以理解的成分,但是,其危害之大,古人也是高度重視的。所以,有識之士一般都持反對態(tài)度,很多英明的政治家也會用行政方式予以禁止。
二、區(qū)分圣學異端的標準
圣學與異端如何區(qū)別?用什么觀念或者思想來區(qū)分?從哪些方面來區(qū)分?
船山在論述圣學與異端時,在很多地方進行了鮮明的對比,把圣學與異端思想強烈的對照起來,以便人們能夠從對比中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區(qū)別。
1.對未知的態(tài)度。王船山認為,圣學和異端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對于“未知”的態(tài)度。
人類的知識,在任何時代,“已知”的都只是有限的區(qū)間,“未知”必有巨大的區(qū)間。人類不可能沒有“未知”的,因此要重視以怎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未知”的。具體來說,可以分兩個相互聯(lián)系的方面:一,如何言說“未知”的;二,如何利用“已知”的。
在船山看來,圣學,重在把握已知的,通過已知的而探求未知的;異端思想,則重在強索未知的,而對已知的卻不重視甚至輕視。
圣學的態(tài)度:對待“未知”的,慎言、警言,認真探求,探索;但不強求,不急功近利,更不急于求成。
異端的態(tài)度:對“未知”的,強加申述,強制踐行,急于功利而不顧后果。
圣學的態(tài)度:對真正“已知”的好好利用,正確發(fā)揮“已知”的知識和道理的積極作用。
異端的態(tài)度:對“已知”的動輒否定,無原則地否定、懷疑,為否定而否定、為懷疑而懷疑。
因此,圣學強于建設(shè),異端趨于破壞。在知識上輕視“已知”的,在行為上則必然輕視現(xiàn)存的。動輒企圖以所謂理想的代替現(xiàn)實的。這樣的言論和行為,看似有理,實際上危害巨大。
如果只是口頭上說說仁,“非實有之”,只是心意到了,而“事實不至”,那都不是圣學所倡導的態(tài)度。許人以仁,孔子是很謹慎的,但管仲因為確實做了很多行仁于民的事,所以,孔子稱管仲是仁人。船山從圣人稱許管仲的實際事例中,認定圣學對踐仁的態(tài)度,就是要實實在在的行仁于民,要“博施濟眾”。
5.對性善的態(tài)度??隙ㄈ诵陨?,就是圣學、正學;否定人性善,無論提出人性是別的什么的,都是異端。
在船山看來,強調(diào)性善,才能使人信服圣人之德,才能通過力學而達到善;相信性善,人們才易于為善、行善;以性善之理推廣而治理天下,王道才能普遍推行。否則,就會滅絕圣學,滅絕王道。所以,船山把一切不承認性善的學說都定為異端。
三、異端思想的危害及克服異端的途徑
王船山一生都對異端思想懷有高度的警惕性。他力陳異端思想的巨大危害,以其引起各個時代的社會治理者的高度重視。
船山認為,異端思想之所以會有如此重大的危害,是因為異端思想的有兩種根源性的錯誤。
這一段話中,文字較長,其主要內(nèi)容,船山無非闡述了四個方面:第一,異端往往有很多說辭,甚至還表述得似乎很有道理,但是這種道理往往是片面的;第二,異端思想,在最初的時候,往往離正道還不是很遠,還不見得很荒唐,但是,通過對偶然現(xiàn)象的闡釋,以巧辯使其逐步工整和精致,最終會越來越偏離正道,而危害巨大;第三,異端最終表現(xiàn)為誣蔑人性,掩飾亂象;第四,異端邪說,越想圓融,越想求得有很強的辯護力,往往會越來越偏離大本,越來越荒謬。異端思想的錯誤的這一特性,最終必然演變?yōu)槲:ι鐣卫?,危害政治穩(wěn)定。
2.克服異端的途徑。正因為異端思想的危害巨大,所以,不可任其泛濫,必須盡量克服異端。
船山認為,端正人心,端正人的是非得失觀念,是孔孟以來的基本的趨向,是正學應(yīng)有的方向,而且不可更改。
強調(diào)圣學,就當直接強調(diào)仁義,強調(diào)禮樂。提倡圣學、正學就應(yīng)當理直氣壯,不應(yīng)該拐彎抹角,不需要那些言論相近而實際相去甚遠的思想。
四、船山圣學異端之辨的啟示
圣學異端之辨也可以叫做正學邪說之辨。考察船山一生的學術(shù),他認為,正直的學者要有長期與異端思想斗爭的準備,要有長期承擔批判異端邪說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克服異端的目的是維護以文化終極目標為導向的社會治理。船山既不為官,又不愿侍奉清朝,為何對異端如此在乎?為何要堅決駁斥、否定異端?
船山反對異端,目的是要維護圣學的正統(tǒng)性和唯一性,維護圣學不受排擠和疑慮,維護圣學的絕對權(quán)威。顯然,船山之論,非為一時一朝而論,乃為千秋萬世而謀。他所維護的是世道人心的純正性和社會治理的穩(wěn)定性。
所以,儒家所宣揚的是一種真正的文化統(tǒng)治,是以文化終極目標為導向的社會治理。這正是儒家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真正的原因。以文化終極目標為導向的社會治理,其治理方式可以長期得到社會認同,具有長期的有效性,因此,這樣的社會形態(tài),也自然地可以長,可以久。這就是船山學說所積極追求的旨歸。
船山認為,天下的正道正理,就其本性來說,是出于“天理之本然”和“人心之必然”。這種正道正理,當然要用言辭來表達,但是,并非僅僅為言辭而已。天下的正道正理本來應(yīng)該是統(tǒng)一的,是應(yīng)該有共同的正確認識的。這樣的認識,不容異端歪曲和否定。船山的這一思想,縱使對當代社會治理,依然具有極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注釋:
③ 陳來:《存神盡性,全而歸之》,《王船山研究論文選集》(上)哲學卷,第12頁,湘潭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④⑤⑥⑦⑧《宋論》,《船山全書》,第十一冊,第162,311,312,322,312頁,岳麓書社版。
On Distinc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Orthodox Confucianism and Heresy by Wang Chuan-shan
LIAO Jian-p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Hunan 421002,China)
Abstract:Wang Chuan-shan defined the heresy and proposed his standard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thodox Confucianism and heresy.He expounded the real damage of heresy and the way to overcome heresy.He identified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distinction of orthodox Confucianism and heresy is struggle of speaking right.Wang Chuan-shan stressed that criticism of heretical beliefs was the cause of justice.He thought that the criticizing heresy was the responsibility of honest scholars.
Key words:Wang Chuan-shan;orthodox Confucianism;heresy;enlightenment
收稿日期:2016-02-28
作者簡介:廖建平(1963—),男,湖南衡南人,教授,從事中國哲學和倫理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B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313(2016)02-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