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當媽已經(jīng)有三年,表面上是由于貪玩,其實說穿了就是不確定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責任,所以糾結(jié)了很久直拖到馬上要到35歲高齡產(chǎn)婦的門檻時,才生下了自己可愛的女兒,而協(xié)助我?guī)Ш⒆拥哪赣H不止一次地感嘆說:“你小時候跟你閨女現(xiàn)在變化實在太大了?!蔽抑溃赣H說的不是相貌或性格,而是我們童年的生活狀態(tài),尤其是我女兒跟我成長在同一個地方,這種變化就更加凸顯。兒時,我在自家樓后的草叢里,就能躡手躡腳的捕蟈蟈、捉蜻蜓;出家門走路十幾分鐘,就有水洼可以撈小蝌蚪,養(yǎng)在家里看它們?nèi)绾瓮懽兂尚∏嗤埽欢鞎r,跟小伙伴一起在院外結(jié)冰的水稻田里開心地滑著父親親手做的冰車。而現(xiàn)在,想在家邊上看見只蜻蜓還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兒,我女兒對各種昆蟲的認知大部分來自于繪本;附近的稻田也早已變成高樓林立,各種車水馬龍使小孩子根本沒有一個人出門的可能;而要真想滑個冰車,恐怕得特意跑趟北?;蚴怯駵Y潭了。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使得經(jīng)濟增長,即使擠壓了身邊自然的空間,也依然是大多數(shù)人都樂于看到的社會進步,但我們的孩子也因此悄悄地遠離了自然,逐漸出現(xiàn)了所謂“自然缺失癥”的話題,這種說法,在20年前根本是難以想象的。我想,孩子們的天性應該都是渴望自然的吧,去海邊度假的我可能想要去體驗帆板或是沿海騎行,而我三歲的女兒卻只想天天泡在沙灘上不知疲倦地挖沙子、追潮汐、找小螃蟹,每天弄得滿身都是沙子卻開心得不得了;偶爾背著她去郊區(qū)徒步,一顆掛滿小紅果的樹或是樹干上趴著的一只長著長長觸角的天牛都夠她盯上半天,興奮不已,而由此發(fā)出的一串串問題,時常讓我敗下陣來,趕緊打開手機問度娘。
每年6月刊,我們都想要找到與兒童契合的話題,如今各種自然教育、戶外教育機構越來越多,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自然教育本就應該是人們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吧,只有讓孩子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感官去充分地感知自然,才能使得他們學會融入與敬畏,成為自然的朋友,真正去理解成長的意義。作為家長,到底應該給予孩子什么,無論是性格的培養(yǎng)還是戶外技能的學習,是否能讓孩子與自然更親近;而自然教育的從業(yè)者們,要設計怎樣的課程,是秉持情懷抑或是追隨商業(yè)的需求—這些,在自然教育起步不久的中國,都需要悉心探索,去逐步找到最適合孩子們的方式。
自然教育強調(diào)世界是完整的,理解萬物之間唇齒相依的關系,比獲取碎片化的知識更重要。北歐的森林幼兒園已經(jīng)發(fā)展了七十多年,日本的自然教育體系也經(jīng)過了三十余年發(fā)展才逐步完善。中國的自然教育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當生活中和社會上為孩子們提供更廣泛的接觸自然的機會,使師法自然的意識潛移默化地影響兒童的成長和心理,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就都能夠在自然中將堅持不懈和有擔當順理成章地融入價值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