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福春
語文課堂提問,是一項隨語文教學活動發(fā)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藝術,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fā)學生思維和調節(jié)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促使全體學生全面、主動的發(fā)展。
一、課堂提問重“精”
課堂環(huán)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如何才能使提問“精煉”呢?我想教師只有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結構,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才能在實踐中發(fā)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
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边@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準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么“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fā)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zhàn)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設問為: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作者為什么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準確地把握雨來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全面準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二、課堂提問重“情”
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情趣教學。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tài)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融入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制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地鉆研,細致地發(fā)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從而達到對自己的教學內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進。
三、課堂提問重“度”
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首先,提問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教學的重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的心理,養(yǎng)成不愿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后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其次,提問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個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
最后,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地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于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課堂教學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