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新
摘 要:本文具體選用了湘教版初中美術的教材,提取教材中與文藝復興時期古典美術所交融的部分內,進行研究分析這些內容對我國初中美術的作用、影響和意義。本文的研究目標是在梳理和評價文藝復興時期古典藝術的同時,以初中美術教材和教學目標為基礎,來探討他們之間的關系,然后分不同的方面進行研究。在偉大的文藝復興古典藝術面前,我們能夠真切的感知到,它對美術教學的影響,二者亦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初中美術不僅對文藝復興這一時期的作品進行轉述、闡發(fā)和引用,而且也對這一時期古典藝術的理論進行引入、發(fā)展和演變。
關鍵詞:文藝復興;古典藝術;初中美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4-0056-01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藝術分析
作為一種藝術思潮的古典主義藝術,遵循一定的美學原則:借用古代藝術的規(guī)范和思想來表現(xiàn)當代藝術的道德觀念,用典型的歷史事件表達當代藝術家的主題思想。古典主義繪畫的精神內涵也是如此,提倡推崇典雅高尚的題材,用單純莊重的形式,輕視情感注重理性,重視素描和造型的嚴謹忽視筆觸的技法和色彩的運用,要求畫面整體統(tǒng)一遵循形式美,使作品具有嚴峻而靜穆的古代美。古典主義繪畫在技法表現(xiàn)上強調素描的精準性和色調的明暗關系,并使造型形象概括簡練似雕塑一般,從而追求構圖的宏大感和風格的莊重性,充分給人們展現(xiàn)出藝術的古韻之美。相較于文藝復興時期古典藝術,在18世紀末在法國開始的新古典主義則更注重理性。它繼續(xù)采用古典主義的形式,選用古希臘古羅馬歷史神話為題材,在繪畫作品出展現(xiàn)出向往自由和平的英雄氣息。新古典主義繪畫表現(xiàn)出強烈的理性和對新制度的推崇,在繪畫風格上,重視線條準確清晰的素描并追求完美的形式,畫面呈現(xiàn)出莊嚴、古樸和典雅。
二、文藝復興時期古典藝術對初中美術教材的影響(以湘教版為例)
(一)人文主義關注
在中國初中美術教學中,其美術課程本就是一種人文主義的集中表現(xiàn)。初中美術教育中的人文主義的目標是人的和諧發(fā)展,希望人的潛能、本性、尊嚴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實現(xiàn)和發(fā)展。在我國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人文主義教育發(fā)揮著無比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美術教材中無不時刻看到人文主義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美術教材七年級上冊《你我他》、《門》和七年級下冊《過去的日子》,以及八年級下冊的《人文奧運》等,這些課程就是人文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這些課程的設立,目的在于注重學生自身的發(fā)展,強調發(fā)現(xiàn)學生的潛能、天性和個性。以人文主義來指導初中美術教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從而能搞陶冶情感、提高精神境界和人文修養(yǎng)、健全人格,逐漸形成保存?zhèn)€性的文化修養(yǎng)。
(二)繪畫造型和細節(jié)表現(xiàn)
我國初中美術教育受到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教育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比如在湘教版初中美術七年級上《你我他》課程中,就引入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在老師的帶領下來領略這幅作品的繪畫造型和細節(jié)表現(xiàn),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達·芬奇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通過作品傳達人的情感。在構圖上,達·芬奇通過以正面胸像構圖的方式,替代以往肖像畫構圖截至胸部或側面半身的習慣,使構圖呈金字塔形,透視點略微上升。這樣以來蒙娜·麗莎便顯得更加穩(wěn)重、端莊。另外,對蒙娜·麗莎手的刻畫極為柔嫩、豐滿、精確,展示了她的性情溫柔及身份地位,并顯示出達·芬奇精湛的畫技和敏銳自然的觀察力。
三、文藝復興古典藝術對初中課堂有效性的提升與幫助
(一)增加故事趣味,提升學生興趣
有很多像是風景、靜物或花鳥山水的美術作品,是無法第一眼看到他的情節(jié)性的,在學生對作者和作品不太熟悉的情況下,對于展示出來的作品,學生是沒有太多興趣的,如果老師只是從線條、構圖和色彩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作品,顯然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如果老師換種方式,從美術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入手,也就是對作品背后的趣聞軼事進行介紹,或者讓學生對作品背后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故事產(chǎn)生興趣,這樣學生便會很快被這種講故事的教育方式所吸引,學生便會自動的身臨其境,從而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深究意識便被激發(fā)出來。后印象派大師梵高,其作品舉世聞名,在欣賞他的作品《向日葵》的時候,就好先向學生們講述畫外的故事情節(jié):1987年在英國倫敦蘇富比拍賣行,此畫以4000萬美元的價格被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險公司競拍成功,競拍時間僅僅花了4分30秒?!笆窃鯓右桓弊髌纺敲粗靛X?”當學生帶著驚嘆和好奇將注意力全部放在這幅畫上時,老師再帶領同學們去分析作品的風格形式,便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了。
(二)欣賞古典藝術作品,培養(yǎng)審美標準
欣賞古典藝術作品需要經(jīng)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chuàng)造三個階段。
1.審美感知要求我們直觀地去感知審美對象,也就是藝術作品本身,我們可以自覺的感知作品上畫的是什么,畫得相像度,作品的色彩是灰暗的還是鮮明的,線條是笨拙的還是流暢的,表現(xiàn)手法是寫意的還是工筆的等等,總之要自己親自地平心靜氣地直觀去感受。
2.審美理解是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內涵和意義。這種理解包括對藝術作品的藝技巧和形式的理解;對作品傳現(xiàn)的內容和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精神的理解。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畫的內容要表現(xiàn)什么?是怎樣表現(xiàn)的?所采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于此同時,透過作品來猜測作者的心思,是辛辣的諷刺還是熱情的歌頌;透過畫面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豪放還是深沉,是悲傷或是樂觀。另外,還可以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chuàng)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3.審美創(chuàng)造階段。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后,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通過自己積累的審美經(jīng)驗、文化知識、生活閱歷等進行豐富的聯(lián)想、升發(fā)開去,再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
參考文獻:
[1]郝澎譯.文藝復興在佛羅倫薩[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2]馮曉陽.美術教育價值取向的歷史與傳統(tǒng)[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古希臘什白拉圖著,朱光潛譯.文藝對話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4]陳瑞林.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歷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