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鑒賞,是指讀者閱讀作品時的一種審美活動。作者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作品塑造的藝術(shù)形象或意境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美的享受,從而領(lǐng)略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及藝術(shù)特色。
關(guān)鍵詞:鑒賞 ?意境 ?意象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鑒賞古詩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提到鑒賞,學生們就覺得高深莫測。其實,它并不像學生們想象的那樣難。什么是鑒賞呢?所謂鑒賞,是指讀者閱讀作品時的一種審美活動。作者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作品塑造的藝術(shù)形象或意境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美的享受,從而領(lǐng)略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容及藝術(shù)特色。
鑒賞之中,古詩詞鑒賞尤其讓學生望而生畏。事實上,鑒賞古詩詞并不困難。詩歌的根本是情感,而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一旦找到了合適的切入點,我們就能夠與幾百年前的詩人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從而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達到鑒賞的目的。
尋找切入點,必須要了解古詩詞的“意”,即“意境”和“意象”。
所謂“意境”,顧名思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體感的藝術(shù)圖畫。在文學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說出,需要借物來表現(xiàn);“境”不能是純客觀的物象,需由“意”所觸發(fā)。意境是“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tǒng)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詩人的主觀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的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境界。
一、如何通過意境鑒賞詩詞
(一)結(jié)合自然景物,體察作者情感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陽十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凝練卻不簡陋,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夕十個個性鮮明的修飾語,描繪出一幅意境蒼涼的深秋晚景。流水映著小橋、人家,襯托出環(huán)境的幽靜。落日的余輝沖淡著枯樹、老樹、昏鴉等灰暗色調(diào)?!白怨欧昵锉帕取?,全詩以低沉的情調(diào),真切地表現(xiàn)出天涯游子淪落他鄉(xiāng)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同類比較閱讀,拓寬讀者視野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送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辛棄疾《西江月》)
兩首詩都以描寫農(nóng)村生活景象入筆,把農(nóng)村司空見慣的自然風光、日常生活場景以圖畫的形式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人與自然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起,如同一幅生趣盎然的素描畫。辛詞全在寫景,表現(xiàn)出一種恬淡安適的心境。而杜詩在寫景之中更充滿了對生計的擔憂,“但有故人送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北砻骐m是喜興之詞,內(nèi)里卻包含了后顧之憂和悲苦之情。因此,杜詩顯得“境”幽“意”遠,辛詞則“境”美“意”美。
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tǒng)一,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鑒賞時,領(lǐng)會意境是必要的,而領(lǐng)會意境又必須具備對意象審美特點的把握。這就需要我們對意象做一個了解。
什么是意象呢?詩詞中所借助的“物”即為“意象”,它是構(gòu)成詩歌意境的具體細小單位,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明代詩評家胡應麟曾說:“古詩之妙,專求意象?!保ā对娝挕罚?。可見,品味揣摩意象對鑒賞古詩詞的重要性。
二、如何通過意象來鑒賞古詩詞
(一)要了解傳統(tǒng)審美觀點,積累慣用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鑒賞時,必須先明確,作者是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的。另外,還必須明白我們傳統(tǒng)的審美習慣,“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等等諸如此類的符合我國傳統(tǒng)的審美特點。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月”是客觀的景物,沒有感情色彩,但出現(xiàn)在古詩詞中,則能傳達詩人的主觀情感。
在古詩詞中,詩人常用“柳”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因為“柳”與“留”諧音,且楊柳隨風搖擺之態(tài)令人生依依惜別之情。平時,我們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積累,進行比較閱讀,從而有助于我們理解詩句中蘊含的情感。
(二)聯(lián)系作者實際生活,把握意象特征
當然,我們讀詩時也不能簡單地生搬硬套。因為詩是情感的產(chǎn)物,而情感是最具個人性的。所以我們在體會蘊含在意象背后的情感時,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西路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在獄詠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蟬》)
駱賓王《在獄詠蟬》詠物抒情,借物喻人。作者因身陷囹圄,憤慨不平,滿腹委屈。聽到蟬聲凄切悲涼,自然就想到個人的危難處境。他認為蟬的品格高潔,又自然聯(lián)系到個人的潔白無辜。故觸物起興,借物寄意,寫下此詩。詩中物我渾然一體,合二為一,渾然天成。
李商隱《蟬》,作者以蟬喻己。前四句寫蟬的艱難處境,由于自命清高,總是食不果腹,雖然竭盡全力地叫,也是白費精神,得不到同情,這實際是說自己。下四句直抒胸臆。三聯(lián)上句說自己官職低微,無所歸依,下句說田園都荒蕪了,還做這個官干什么呢?透露出要辭官歸隱的心意。尾聯(lián)又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lián)系起來,從蟬的叫聲中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蟬一樣清苦。作者懷著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寫蟬,用蟬來警戒自己,要像蟬那樣保持清高和廉潔,即使政治環(huán)境惡劣,也永遠不改初衷。
由此可見,詩人只是根據(jù)自己的情感體驗來選擇意象,這就使他們筆下的意象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那么,細心的品味揣摩意象的特征,捕捉一切所有能展現(xiàn)意向的信息,同時結(jié)合詩人的經(jīng)歷、寫作背景,就能夠準確地體會詩人的情感了。
詩詞鑒賞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卓見成效,它需要長期的閱讀積累,我們?nèi)绻軌驁猿肿龅綇膬伞耙狻敝郑w察詩情畫意,就一定會在古詩詞鑒賞中取得好的效果。
(姚鑫 ?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學 ?054100)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1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