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蓉
【摘 要】有效的提問能解開學生心中的困惑,能敲開學生興趣的大門,所以,教師中非常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和教師的提問藝術。追問是提問的一種,在教學中,追問要體現(xiàn)教師的引領作用,切合學生的自我體驗,實現(xiàn)文本解讀的多元化。
【關鍵詞】語文教學 追問 引領
追問,就是在首次提問的基礎之上再次或多次提問,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目的,它是在前次提問基礎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糾偏,“窮追不舍”,變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的側翼或者反面,尋找思維的切入口。在課堂中運用追問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追問,要體現(xiàn)教師的引領作用
語文教師無疑是語文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語文教學中的追問,尤其要體現(xiàn)教師的引領作用。否則就會出現(xiàn)混淆教學重點,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或者過深過難,學生不知從何答起等問題。教師的引領建立在傾聽學生講話的基礎上。比如,筆者在教授《故鄉(xiāng)》時,有學生提到楊二嫂為了占“我”家便宜不惜誣陷閏土,因為她定說那灰堆里十多個碗碟是閏土埋著的。筆者沒有讓他一說而過,而是饒有興趣地追問:“你是怎么知道那灰堆里的碗碟不是閏土埋的呢?大家說說,那碗碟到底是誰埋的?”又如在分析閏土這個人物形象時,筆者在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在外貌、動作、語態(tài)等諸多方面的不同之后,追問:“你認為閏土最大的變化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前面的同學在發(fā)言時,曾說過閏土這個形象起到表現(xiàn)主題的作用,那么閏土這個形象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主題呢?”筆者沒有用提問給學生障礙、束縛,也沒有“預設”標準答案,而是由師生對話中,順勢追問,引導學生進入文本、解讀文本,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讀出自己的體驗。
教師的引領,同時也是對教師人文素質、教學素養(yǎng)的挑戰(zhàn)。如果教師沒有平等、民主的教育價值觀,沒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機智,就喪失了引領的價值。
二、有的放矢,注重追問的有效性
首先追問要講究質量,講究實效。很多老師認為追問就是多提問題,滿堂都是問題,卻不管問題的質量如何。在這種"滿堂問”的支配下,教師在課堂上連續(xù)提問,或是非問,或選擇問,或填空問,或自問自答,學生則習慣性地舉手,倉促地回答問題。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也只作簡單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補充講解,再提出問題……大量毫無思維價值的問題充斥課堂,表面熱熱鬧鬧,實際效果卻少得可憐,與新課程中閱讀對話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其次追問要準確地把握時機,找準切入點,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正如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是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追問也是這個道理,否則引不起學生的關注。所以,教師一定要把握追問的最好時機,這樣才能“一石激起千層浪”、“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使追問的效率大大提高。
三、追問,要實現(xiàn)文本解讀的多元化
1、根據(jù)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來設置問題
射擊須打中目標才有意義,設置問題的目標也要對準中心點,抓住重難點引導點撥。這樣方能解除學生心中的疑惑,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目標。抓難點,體現(xiàn)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末的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一詞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學生正確理解“閑人”為教學中的難點。注釋中譯為“清閑的人”,但更應從中去領悟蘇軾身遭貶謫仍有如此閑情雅致的情懷,體現(xiàn)其樂觀曠達胸襟這一深意。教學中提出“從蘇軾自比閑人中我們讀出了什么?”學生從相關注釋資料中明確了這一點。
2、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的角度提出問題加以追問
對于課文的學習,學生們在預習時不一定都能看得很仔細,在課文中有很多彩的地方,學生大都是不能看出來,讀出來的,或者不能結合有關背景,或者不能深入課文中間,或者態(tài)度不夠認真,等等,這個時候在課堂上,就需要老師不斷地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往上述這些方面去思考。
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中對景物的描寫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北M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體現(xiàn)。假如只是單純的翻譯理解,一則學生不容易準確地把握,二則無法體會其意境。于是教學中采用了增刪法來理解。A原句改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行嗎?B在原句后增上“遠處蟬鳴鵲啼,近處蛙聲陣陣”你以為合適嗎?這樣一來,學生馬上從問A明確了原句中比喻的妙處: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從問B體會到了作者從中營造了一種幽遠空明的意境。這個問題的解決就加深了學生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提問,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內容與主題,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所談的所謂“追問藝術”,“追問”權還在教師手中,學生被引領著“主動”地詮釋教師的追問。如能釋放出更大的空間,讓學生與教師一起,在課堂教學的推進過程中,互動提問,互動質疑,才是語文教學的最佳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