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劉強強
【摘要】接受美學是作為對當代西方作者中心論批評和文本中心論批評的反叛而出現(xiàn)的,充分重視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對接受美學的主要理論觀點進行梳理,并對該理論和翻譯研究的現(xiàn)狀進行嘗試性總結。
【關鍵詞】接受美學;翻譯研究;綜述
一、接受美學概述
20世紀西方哲學發(fā)生了令人矚目的“語言學轉向”,對文學理論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在這百年中,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先后經(jīng)歷了三次重大的理論轉折:19世紀風行的社會歷史批評之后,它經(jīng)歷了以作者的創(chuàng)新為理解作品的根本依據(jù)的作者中心論范式時期,以文本自身的語言結構為理解文學意義的根本依據(jù)的文本中心論范式時期,和以讀者的閱讀、反映、創(chuàng)造性理解為文學意義生成的主要依據(jù)的讀者中心論范式時期。20世紀60年代中期產(chǎn)生于德國的接受美學就是讀者中心范式的一種理論觀點,本文就主其主要觀點概述如下:
首先,讀者閱讀的主體性。20世紀60年代,聚集德國康士坦茨的五位年輕學者鑒于對社會現(xiàn)實與傳統(tǒng)的文藝理論和方法的不滿,開始探尋文學研究的新突破口。幾經(jīng)尋覓,最終他們選擇“走向讀者”這一道路。走向讀者,意味著文學研究在文學與社會、美學與歷史之間的鴻溝上架起了一座橋梁。接受美學強調讀者的能動作用、閱讀的創(chuàng)造性,強調接受的主體性。讀者作為接受主體,其接受過程又是如何?認為離開了讀者,就沒有了文學。文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讀者的接受。姚斯認為,文學文本的接受是一種解釋活動,作品的意義是讀者從文本中發(fā)掘出來的。意義的實現(xiàn)要靠讀者通過感覺和知覺經(jīng)驗將作品中的許多“空白”或“未定點”加以填充,從而使文學作品得以實現(xiàn)。伊瑟爾則關注研究文學閱讀的具體過程。他認為文本和讀者的會聚使文學作品真正進入存在。文學作品不是作者獨家生產(chǎn)的,而是讀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讀者的積極參與是解讀文本潛在意義的重要因素。接受美學還十分重視讀者接受過程中的審美教育,認為培養(yǎng)讀者的知解力和想象力尤為重要,讀者的期待視野提高了,才能促使作者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文學文本。所謂“真正意義上的讀者”,是指參與了作品存在甚至決定作品存在的接受美學意義上的讀者?!拔膶W作品賴以出現(xiàn)的歷史情境,并不是一種把觀賞者排除在外的,事實上獨立存在的事件系列。”文學作品“僅僅為它的讀者才成為文學事件?!弊x者閱讀作品的過程并非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能動的參與過程,文學作品的生命力與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等于讀者。姚斯主張文學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只有在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中才獲得現(xiàn)實的存在與生命,否則,只是一堆死的文學符號的紙張而已。
其次,文學的歷史性。文本時歷史的文本,所以研究文學理論也就是研究文學史。把文學史看成是文學效果的歷史。姚斯說:“文學的歷史性并不取決于post festum(過去神圣的)“文學事實”的組織整理,而毋寧說取決于由讀者原先對文學作品的經(jīng)驗,具體說,它是靠讀者的審美期待視界及其改變這個中心概念來描述作為接受和效果的歷史的文學史,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只有通過讀者的傳遞過程,作品才能進入一種連續(xù)性變化的期待視野?!蔽膶W作品在歷史中的連續(xù)性正是連接文學的產(chǎn)生、再現(xiàn)與接受維度的橋梁,即文學史研究中連接歷史和美學的橋梁。姚斯提出,文學作品只能作為連續(xù)幾代讀者的集體闡釋而存在。每一代觀眾或讀者都是通過特殊的期待視野的透鏡對文學作品做出反應。對姚斯發(fā)生深刻影響的是哲學解釋系統(tǒng),尤其是伽達默爾的著作,伽達默爾認為,閱讀是試圖在過去與現(xiàn)在的空隙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我們當下的閱讀無法避免我們的文化成見,但可以在這個歷史局限性之內達到一種理解,這種理解終究會對舊的文本新的解釋。文學的歷史發(fā)展并非完全由它本身決定,而是由作家、作品、讀者之間,主客體之間的多重交互作用決定的。讀者每閱讀一部文學作品,必須與他以前讀過的作品相對比,調節(jié)現(xiàn)時的接受。每一次具體的閱讀都是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有意識的調節(jié)。
再次,文本意義的未定性。接受美學反撥以“新批評”、結構主義為代表的文本中心論,強調讀者研究的重要性。在接受美學中,文學作品并不等同于文學文本。文學作品的概念包含兩級:一是具有未定性的文學文本;一是經(jīng)由讀者閱讀后的具體化文本。作品本身既不等于本文,也不同于本文的實現(xiàn),它必須被確定為兩者之間的中途點上。(Iser,1978:274)。姚斯(1982)則提出本文的歷史本質,即本文存在與文學視野中,存在于時間系列中視野的不斷交替演化中;文本不過是文學效應中永無止境的顯現(xiàn)。只有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文本視野相融合,才能談得上接受和理解。
二、結語
概而言之,接受美學關注的范圍較為廣泛,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拓展了翻譯研究的空間。但由于該課題在我國起步較晚,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它還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對相關原理研究不夠全面,應努力拓寬研究視野。雖然,該課題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原理研究不全面,筆者認為,接受美學中還有許多原理可以為翻譯研究所借鑒。第二,加強理論指導實踐,一種理論如果對實踐沒有較大的指導意義,而只是空談,那是沒有持久生命力的,只有綜合運用接受美學的相關原理來指導翻譯實踐,翻譯美學的優(yōu)勢才能顯露出來。第三,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給人一種零散、凌亂之感,有待進一步深化??傊?,面臨以上困難,我們更應該拓寬視野,全面系統(tǒng)透徹地研究相關領域,相信該課題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潛力和更廣闊的前景,在不久的將來,我國譯壇會涌現(xiàn)出更多既新且深的翻譯接受美學觀點。
基金項目:本文是江蘇省現(xiàn)代教育研究所課題“面向‘碎片化學習時代微視頻課程的開發(fā)及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15-R-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