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穎杰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作文教學 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A-0049-01
寫作,是通過書面文字表達個人思想感情的一種有效途徑,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交流方式,它集中反映了人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和表達能力。小學是學生系統(tǒng)、正規(guī)地接觸寫作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的寫作學習對學生日后的表達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然而,從目前的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情況來看,學生對寫作缺乏一定的熱情,甚至“談虎色變”,有一定的厭煩心理;學生即使動筆寫作,所寫作文也較為單調(diào)乏味,缺乏個人情感的真實流露和個性表達。針對這些問題,結合作文教學的重要性,本文擬通過具體的教學案例,談談如何在小學高年級中開展好作文教學。
一、注重閱讀積累
語文學習注重日常知識的積累,正所謂“厚積薄發(fā)”,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卻也是語文基礎穩(wěn)固的必經(jīng)之路,寫作也是一樣。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還處在初步發(fā)展的階段,這也就直接導致他們在寫作時容易出現(xiàn)“詞不達意”“詞窮語塞”的現(xiàn)象。這一問題可以通過閱讀積累有效解決。在閱讀中學生可以不斷地積累新知識,擴展自己的認知面。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學生寫作時就可以較為熟練地運用詞句,寫作難度自然有所降低。這也正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要表達的意思。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養(yǎng)成收錄好詞好句的習慣。如每天閱讀一定量的文章,通過摘抄或者剪報或者是電腦記錄的方式抄錄并分析其中的好詞句,要求學生摘抄時加上自己的批注,指出為什么覺得這句話好、好在哪里。這樣學生既能夠認真對待閱讀,也能在批注中對相關的好詞好句加深印象,同時還能夠鍛煉表達能力。這些對于寫作都有極大的幫助。若有條件,教師還可以在教室中放置一定量的圖書,如世界名著、科學傳記、古典詩詞等,為學生提供閱讀的條件。
二、增強觀察能力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寫作也是如此,其素材、內(nèi)容乃至情感的表達皆來源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可以說,正是生活給了寫作無窮的靈感。因此,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觀察生活,讓學生學會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好的寫作素材。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周邊的環(huán)境和人物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觀察角度和習慣的問題,生活中很多神秘的、美好的事物他們還未能發(fā)現(xiàn),對于自己的情感也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靜下心來觀察,從身邊的小事入手,仔細觀察看似微小的事物,在觀察的過程中學會記錄、對比,并將自己的感悟及時書寫下來。
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較長期的任務: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要求將自己與某個人每一天的故事寫下來,或者是觀察生活中每天接觸到的不同的人的特點,然后將其記錄下來。接受這一任務后,學生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有不同的面貌,面對不同的事情也有不同的情緒和表現(xiàn)。要想將這些“不同”表現(xiàn)出來,就要求學生能夠仔細觀察,并且觀察得越細致越好。由于是觀察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經(jīng)過一段時間之后,學生在無形中就積累了一定的寫作素材。
三、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口語和書面語雖然存在一些差別,但是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強弱與其寫作水平之間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教學實踐來看,口頭表達也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很多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都做到了寫作技巧的教授和日常素材的積累,卻獨獨忽略了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實際上,訓練口頭語言也是作文訓練的一個有效手段。然而,在目前的教學中這一訓練顯然還遠遠不夠,或者說還只停留在口頭作文的訓練上。對于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除了口頭作文這一形式,教師還可以在課外活動中把握時機,對學生進行訓練。如每天課前可以提供“5分鐘演講活動”,一天安排一個學生進行5分鐘演講。演講內(nèi)容不限,但要求內(nèi)容突出、主題明確、語句連貫。隨后,教師進行簡單的點評,指出學生演講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后,再要求學生將演講內(nèi)容整理成書面作文。
又如,南方進入夏季后,經(jīng)常會有突如其來的雷陣雨或者大暴雨,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傾盆而下的雨水或是轟轟作響的雷鳴等吸引。雨水給這個世界增添了不一樣的味道,讓世界產(chǎn)生了細微的變化。教師就可以抓住機會,讓學生仔細觀察雨水帶來的變化,互相交流內(nèi)心的想法等。這類訓練能夠鍛煉學生口語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總而言之,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還有很多方面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做好基礎的準備和積累工作,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認識世界、觀察世界,自由地表達對于生活的遐想和思考。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