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
摘 要: 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地方。學生對課堂的興趣關系到課堂教學效率,這是很多老師在教學中都很關注的問題。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關注這個問題,想辦法吸引學生,把學生帶進求學的氛圍中,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快樂學習知識。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吸引方法 教學策略
新課標要求下的課堂重點是由老師轉向學生,老師是課堂的引導者、指導者、解答者。課堂所有的活動要圍繞學生展開,以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為目標,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心帶領學生發(fā)現(xiàn)語文學習中的快樂,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針對這個目標,老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從問題設置吸引學生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恰當、耐人尋味而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可以吸引學生,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掌握知識,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語文課堂中要結合教學內(nèi)容精心設計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傳統(tǒng)課堂中,老師上課時直接就和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這種模式下,學生的熱情很難被調(diào)動起來,更不用說課堂學習興趣。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問題的有效設置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問題設計得精彩、新穎,就會吸引學生,調(diào)動他們的聽課注意力和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上好這節(jié)課奠定基礎。
如《白楊禮贊》中的一系列問題:1.標題中“禮贊”是什么意思?由衷的贊美之情。2.請找出文中直接贊美白楊樹的語句并感情朗讀。語句:第1段“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第4段“那就是白楊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钡?段“這就是白楊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第8段“我贊美白楊樹,就因為……”第9段“……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實在”“絕不”“高聲”等詞飽含無限感慨和贊嘆,情感熾烈。3.從這些重要的抒情語句可以看出白楊樹的總特點是什么?不平凡。4.白楊樹的總體特點是不平凡,文章是從哪些方面具體表現(xiàn)這個特點的?白楊樹的“不平凡”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外部形象:筆直向上,力爭上游(干,筆直;枝,靠攏;葉,向上;皮,光滑)(2)內(nèi)在品質:堅強不屈,有斗爭精神(倔強挺立、向上發(fā)展、不折不撓)“筆直”“絕無”“一律”“緊緊”“片片”等詞形象地寫出白楊樹的筆直向上、力爭上游;“雖……卻”“哪怕只有……卻”關聯(lián)詞語具體展示了白楊樹堅強不屈、富有斗爭精神。5.品讀課文,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白楊樹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視覺感官的美的享受,更讓我們感受到堅強向上、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在文中白楊樹有著怎樣深刻的象征意義呢?作者贊美白楊樹,意在贊頌北方農(nóng)民,意在贊頌守衛(wèi)家鄉(xiāng)的哨兵,意在贊頌組織和領導他們的中國共產(chǎn)黨。白楊樹象征著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西北抗日軍民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整篇課文在問題設置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淺入深,這樣可以使學生思考問題有一個漸漸深入的過程,更好地吸引學生,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效率。
二、從多媒體使用吸引學生
應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不僅可以利用課件向學生講授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而且可以利用實物展示臺或課件制作中的鏈接功能向學生展示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國內(nèi)外的新信息、新動態(tài)、新觀點、新數(shù)據(jù)等,從而極大豐富教學內(nèi)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它使一些在傳統(tǒng)教學手段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nèi)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通過計算機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學習積極性。另外,多媒體教學可使原來枯燥抽象的學習內(nèi)容通過圖形、動畫等表現(xiàn)形式而變得直觀易懂。
從多媒體使用角度吸引學生,主要是通過現(xiàn)代教學手段,多媒體進行啟發(fā),如電腦、幻燈、錄音等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以便形聲結合,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復雜為簡單,圖文并茂,讓學生能夠對抽象的東西有直觀的認識。試想,在教高爾基的散文詩《石榴》(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三課)時配樂朗誦,肯定比一般的范讀效果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記》(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六課)時,如畫一幅“隔篁竹,聞水聲”,周圍“青樹翠蔓”,中間“全以石為底”,魚兒在潭中“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的小石潭的幻燈片、小石潭的方位、概貌、情趣就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
三、從教師角度吸引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不同的課文所包含的感情是不同的,這就需要老師帶領學生理解,特別是語文教學。如果不能尋找并理解課文中的感情,那么語文課堂就變成了枯燥的讀書,語文就變成了一堆漢字的組合,這就違背了語文教學的初衷。學生看到的就是一團沒有生機的符號,就變成了“死讀書”,最終會把書讀死,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力,把課文的內(nèi)容和情節(jié),通過語言描述、圖片再現(xiàn)、實物演示、音樂渲染、表演描繪等手段直接展示在學生面前,會使學生身臨其境,不斷誘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激發(fā)強烈的求知欲望。老師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觸動學生心靈深處的那根弦,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讓學生發(fā)現(xiàn)語文學習中的樂趣。如:黃飛的《甜甜的泥土》(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二課)中“她,倚著學校門口的一棵楊樹,一動不動,宛如一尊雪雕?!狈治鲞@句話時老師可以啟發(fā)學生:作者善于對人物進行刻畫,這里用比喻對人物進行外貌的特寫。讀這句話時,仿佛看見一個女子靜靜地靠在一棵樹旁,全神貫注地等待自己的孩子,那種耐心怎么能不讓我們感動,那份對兒子的關愛,那份急切見到兒子的心情,那份濃濃的母愛怎能不讓我們感動?加深學生對母愛的理解。
總之,新課標的語文課堂中有很多樂趣,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快樂學習中獲取知識,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夠得到快樂。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才會很有語文味,才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充滿生機,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