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摘 要】瑤族長鼓舞在瑤族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瑤民把長鼓當作是自己的圣物和靈魂,因此有人曾稱瑤族文化為長鼓文化。以廣東省連南瑤族為例,通過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開展的“傳統(tǒng)民族音樂舞蹈進課堂系列學術活動”,邀請了廣東連南瑤族長鼓舞第三代傳承人唐考專吊和唐志軍兩位老師來到音樂舞蹈學院,進行為期一周的現(xiàn)場教學和學術講座,讓學生能夠了解到連南瑤族的長鼓舞傳承與保護的現(xiàn)狀。
【關鍵詞】連南瑤族長鼓舞;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141-01
長鼓舞屬廣場性的喜慶舞蹈,多在瑤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慶祝豐收、喬遷或是婚禮喜慶的日子表演?,幾彘L鼓舞的歷史悠久,在瑤族傳統(tǒng)的祭盤王儀典中和一些驅(qū)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術活動中常跳此舞?,F(xiàn)在瑤族長鼓舞已經(jīng)成為群眾性文娛活動。每逢春節(jié)、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及“耍歌堂”,排瑤必聚集到村前的曠場或收割后的田野,吹響牛角、敲起銅鑼、擊長鼓而舞,以歡慶節(jié)日。經(jīng)過調(diào)查,目前排瑤長鼓舞主要有南崗的《歡樂長鼓》、油嶺的《歌堂長鼓》、大坪的《十二姓鼓》、軍寮的《大團圓鼓》等。在為期一個星期的學術交流中我們學習了油嶺的五套油嶺長鼓舞,分別為“小鼓頭”“鼓頭”“二堂”“走大圈”“撞臀”。
一、連南瑤族長鼓舞的傳承與保護現(xiàn)狀
瑤族有三十六套表演程式,可分為單人舞、雙人舞、群舞等。群舞表演的人數(shù)不限,人數(shù)愈多氣氛愈熱烈。表現(xiàn)的內(nèi)容為模擬生產(chǎn)、勞動、敘事和表達歡樂情緒,充分體現(xiàn)了連南排瑤人民粗獷豪爽、樂觀的性格以及對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與向往,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文化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一)連南瑤族長鼓舞的傳承方式?,幾咫m然有自己的語言,但是由于支系復雜所以每個地區(qū)的語言不一樣。就連南瑤族長鼓的傳承方式而言,長鼓舞的傳授方式只有兩種:一是師徒傳承,二是家族傳承。
采訪對象:唐志軍老師(廣東連南瑤族長鼓舞老師)
當時我們問老師當?shù)氐摹肮耐酢笔侨绾芜x舉出來的,是通過比賽還是家族傳承下來。唐老師告訴我們:他們當時都是跟隨當?shù)氐睦先?、民間藝人學習長鼓舞,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互切磋比拼出鼓王,鼓王又在本村培養(yǎng)出一批青年人學習長鼓舞,就這樣一批一批地傳承下去。
(二)傳承的現(xiàn)狀。長鼓舞屬廣場性的喜慶舞蹈,原本是男性舞蹈,為了傳承和推廣,如今男女均可學習。以前,無論哪個少數(shù)民族,女人的地位都是非常低的,很多舞蹈只有男性才能學,現(xiàn)在隨著社會的變化變遷,為了傳承和推廣長鼓舞的文化,女人也可以加入學習長鼓的行列中。
采訪對象:唐考專吊老師(廣東連南瑤族長鼓舞第三代傳承人)
2015年11月28日我們2013級的學生觀看了瑤族的“盤王節(jié)—耍歌堂”的活動慶典,隨后參觀了連南瑤族自治縣民族文化傳習中心,在回去的路上我們經(jīng)過一所小學,里面的孩子們在跳長鼓舞,在外面等待著孩子們下課的媽媽們都穿著瑤族的服飾、戴著頭飾。我們問唐考專吊老師:是不是瑤族的小朋友都會從小學習瑤族的歌曲跟長鼓舞?老師回答說他們的排瑤油嶺是瑤族文化最濃厚的一個排。因為民族文化濃厚,在瑤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時候大家都會穿戴著瑤族的傳統(tǒng)服飾以及頭飾,小朋友們會跟隨父母一起去觀看長鼓舞,在濃厚的民族氛圍的潛移默化中,小孩子們會去學習長鼓舞,并引以為豪。再比如連南民族小學校本讀本上都有學習長鼓舞的的圖像和文字,這些都使得連南瑤族長鼓舞得到很好的傳承。
(三)長鼓舞的保護現(xiàn)狀。目前,部分瑤族有自己的語言,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對于連南長鼓舞除了師徒傳承與家族傳承之外,沒有具體的文字記錄。不過在2006年,連南瑤族“耍歌堂”已經(jīng)被確定為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2008年連南瑤族傳統(tǒng)的免檢舞蹈——“瑤族長鼓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使得瑤族長鼓舞得到了保護。
二、傳承保護中遇到的問題
(一)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隨著時代的變化,科技的發(fā)展。大量的年輕人容易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向往著外面的大城市,而不愿意留在家里學習傳統(tǒng)的長鼓舞、耕地干農(nóng)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本民族的長鼓舞文化缺乏興趣,不再跟隨鼓王學習,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一輩的逝去會導致這些傳統(tǒng)的文化無人傳承,漸漸失傳。
(二)沒有一套屬于瑤族長鼓舞的舞蹈教材。雖然部分瑤族都有自己的語言,但是并沒有屬于本民族的文字,所以無法用文字的形式記錄長鼓舞,保護長鼓舞的發(fā)展。廣東連南瑤族長鼓舞第三代傳承人唐考專吊和唐志軍兩位老師來我們學院的第一天就給我們看了連南瑤族長鼓舞的不同排瑤的長鼓舞:南崗的《歡樂長鼓》、油嶺的《歌堂長鼓》、大坪的《十二姓鼓》、軍寮的《大團圓鼓》。視頻中演示的長鼓舞跟我們以往學習的藏族、蒙族的舞蹈教材不一樣,全程無音樂伴奏,動作全是原汁原味的。
參考文獻:
[1]羅志清.連南瑤族長鼓舞[J].人民之聲,2012(09).
[2]范秀炎,吳衛(wèi)清.瑤族長鼓舞[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
[3]李淼.廣東連南排瑤大長鼓舞的瀕?,F(xiàn)狀報告[J].大舞臺,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