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童慶炳老師的《文學創(chuàng)作問題六章》(即《童慶炳文集》第六卷,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以下凡引此書,只隨文標注頁碼)是由我最后把關(guān)的,但是否采用這一書名,我當時卻頗費躊躇。這本書由六輯內(nèi)容組成,分別是“創(chuàng)作論”“鑒賞論”“大眾文化論”“文學‘終結(jié)論”“文學經(jīng)典建構(gòu)論”和“語文建設(shè)論”,嚴格一點說,只有第一輯內(nèi)容涉及文學創(chuàng)作。但為什么童老師生前把書名定為《文學創(chuàng)作問題六章》呢?因童老師已經(jīng)作古,我已不可能再向他討教了。我當然也可以與編輯商量,改動書名,無奈反復琢磨,腦洞不開,只好作罷。
既然這本書涉及的內(nèi)容比較多,而不僅限于文學創(chuàng)作,那我就移步文學創(chuàng)作之外,談?wù)剬ζ渌麊栴}的閱讀體會吧。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做大眾文化研究,做得我都沒文化了。所以,看到童老師把11篇文章收入第三輯“大眾文化論”中,我是大喜過望的,因為這樣可以讓我狠狠腦補一下。盡管他的一些觀點對我來說并不陌生(童老師總會把他自己的最新想法和研究心得融入平時的言談話語之中),但這次集中閱讀,還是讓我收獲不小。
關(guān)于大眾文化,童老師可能是國內(nèi)較早對它做出思考的學者之一。記得1994年,大眾文化幾成顯學,談?wù)撍娜思眲≡龆?,疾言厲色的批判尤其猛烈。也正是在那一年,童老師寫出一篇《大眾文化需要人文引導》的短文,從此拉開了思考大眾文化的序幕。與那些一邊倒的批判者不同,童老師的看法一開始就是比較溫和的。他認為大眾文化具有“商品性、娛樂性以及意義消解三個特征”(第293頁),前兩個特征具有積極意義,后一個特征卻不能不讓人擔憂。因此,對于大眾文化不能“堵”,而是需要“導”———把它“導”到人文精神這一端,或者起碼讓它具有一種人文品位。
在另一篇文章中,童老師把這種品位又進一步具體化了:“高品位的追求應(yīng)該成為一切通俗文藝創(chuàng)作、一切娛樂消閑為目的的文藝活動的內(nèi)在品質(zhì)。應(yīng)該認識到,是追求高品位還是迎合低級趣味,關(guān)系到對現(xiàn)實和歷史是否負責的問題。所謂高品位,按我的理解就是要使作品具有人文主義的、民主精神的和審美關(guān)懷的文化內(nèi)涵。一艘美麗的游船,如果里面沒有足夠的壓艙物,那么它航行起來就要東搖西晃,就有可能翻船?!保ǖ?03頁)把人文主義等文化內(nèi)涵比喻為“壓艙物”,在我看來是一個重要的提醒。我個人的一個看法是,由于大眾文化的制作受“他律”原則支配,要想讓它具有某種人文品位往往難乎其難。但童老師卻并非如此,他不拋棄,不放棄,總希望大眾文化的生產(chǎn)能一天天地好起來,其愛之深責之切的拳拳之心已溢于言表。大概,這就是老一代學者與我們年輕一代學者的重要區(qū)別。
或許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思考背景,童老師后來把他對大眾文化的看法發(fā)展成了所謂的“二重性”。這一輯中,有三篇文章的題目都涉及“二重性”。我也記得2009年,他在“超星學術(shù)視頻”那里曾以《大眾文化的二重性》為題,做過一次講座,[1]但實際上,這一講座又是2006年他在新加坡新躍大學研究生班所做講座的壓縮版。超星這里只講了60分鐘,新加坡那次卻是三小時,后者自然更為舒展。本書收錄的正是他在新加坡演講的錄音整理稿。[2]
那次演講,童老師所談問題有四:一、大眾文化的流行符合群眾和現(xiàn)實的需要;二、歷史的啟示———俗的可以變成雅的;三、大眾文化的二重性及實例分析;四、大眾文化的品位追求。以我之見,這四個問題均可圈可點,但最有看點的應(yīng)該是第三部分內(nèi)容。正是在這里,童老師詳細展開了對大眾文化二重性問題的思考。
所謂二重性,即大眾文化首先具有“養(yǎng)眼”的屬性。童老師以張藝謀的《十面埋伏》為例,認為“那里面一望無際的層層疊疊的秋天紅葉的畫面,滿山遍野的青翠如滴的竹林,似乎就在你的眼前,沖擊你的眼球,多么美麗,多么好看,難道不是讓我們的眼睛為之一亮嗎?我們從這里獲得了愉悅、快樂、特別是視覺上的享受,滿足了所謂‘視覺上的食欲,這就是‘養(yǎng)眼?!保ǖ?30頁)但另一方面,大眾文化又是文化商家制作出來的產(chǎn)品,它常常要迎合觀眾的口味(甚至低級口味),如同包著毒藥的糖果,接觸過多,勢必有害身心健康。“就是說,它在‘養(yǎng)眼的同時并不‘養(yǎng)心,甚至還要毒害我們的心?!保ǖ?30頁)此謂大眾文化的第二重屬性。阿多諾曾把大眾文化的一個特征概括為“必須常新又常常相同”,[3]而童老師的概括則是“養(yǎng)眼不養(yǎng)心”,我覺得這都是看透大眾文化本質(zhì)之后的明白話。而且,由于童老師借用流行語說事,他的概括就既有“原理”意味,又通俗易懂。記得我第一次聽他如此評說大眾文化時,真有一種醍醐灌頂?shù)母杏X。老爺子舉重若輕,提煉得可真是好?。?/p>
更有意思的是他展開之后的分析。他在交待了為什么每天晚上十點開始必看《大長今》之后,又從七個方面(因素)分析了這部韓劇如何好看、養(yǎng)眼、抓人。但他也同時意識到,如果你跟著電視看《大長今》一個月,然后又看《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這么一路看下去,只要看上一年,那好,你的思想就變了,你就變成了一個低眉順眼的‘順民,變成了一個奴顏媚骨的奴才,你就覺得天下就應(yīng)該有一個皇帝,什么民主啊,自由啊,統(tǒng)統(tǒng)都是沒有用的?!保ǖ?40頁)這就是為什么大眾文化像鴉片一樣讓你吸食上癮,時間一長卻因中毒太深無法根除的原因。這種危害性體現(xiàn)在,一方面,一旦你迷戀上它,“你的情感就被改造了”(第331頁);另一方面,它“又誤導了我們的歷史觀”(第344頁)。因為童老師意識到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雖“康雍乾”三代社會安定團結(jié),國家蒸蒸日上,但“清朝的這三個皇帝也把中國的封建主義的專制制度發(fā)展到了極端”,“特別是用儒家的思想來控制人們的思想,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一朝比一朝厲害,光是乾隆朝的文字獄,就多達130余起,因為文字獄而被斬首、凌遲、誅滅(誅滅九族)的人很多。整個知識文化思想界都被束縛住了,大家噤若寒蟬,他們扼殺了思想自由。我認為中國百姓的奴隸性,正是在‘康雍乾這三個朝代形成的?!保ǖ?42頁)既如此,形成一個正確的歷史發(fā)展觀就尤為重要:“正確的歷史發(fā)展觀就是我們看一個帝王有沒有在歷史上做出貢獻,要看他處于歷史發(fā)展的哪個階段,他是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還是順應(yīng)歷史發(fā)展的潮流,這是我們評價一個帝王的極為重要的一個標準?!保ǖ?43頁)但很可惜,我們在那些宮廷劇、辮子戲中卻看不到這種歷史觀,取而代之的“康雍乾盛世”就是好,一切反動派被打倒。于是童老師憂心忡忡地說:“寫康熙那個劇里的片頭曲說‘還想再活五百年??滴踉倩?00年,就活到現(xiàn)在了,這還了得?!矣X得作者在某種程度上在推銷帝王文化。”(第341—342頁)
我得暫時停止對童老師觀點的引用,稍稍喘口氣。童老師的這處分析是從《大長今》講起的,但慚愧的是,如此有名的電視劇,我卻聽說過沒看過,這就是沒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為了印證童老師的分析,我立刻在網(wǎng)上搜看一集,果然俊男靚女,煞是“養(yǎng)眼”。而讀到“你的情感就被改造了”之類的句子時,我想到了威廉斯所謂的“情感結(jié)構(gòu)”(structueoffeeling)。在威廉斯那里,“情感結(jié)構(gòu)”雖意涵豐富,但他更側(cè)重于描述某一時代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普遍感受,更在意這種感受如何打造成某種共享的價值觀和社會心理,然后作用于文學藝術(shù)。[4]這應(yīng)該是一種正向作用,而反向作用,亦即文學藝術(shù)如何影響人們的“情感結(jié)構(gòu)”,威廉斯似乎所論不多。如果把童老師的論述代入其中,他恰恰是要說明,宮廷戲這種文化產(chǎn)品是如何“改造”人們的價值觀、歷史觀和情感世界,最終讓人們的“情感結(jié)構(gòu)”悄悄發(fā)生變化的。馬爾庫塞晚年時曾體悟道:“藝術(shù)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它卻可以致力于變革那些能夠改變世界的男人和女人的意識與沖動?!盵5]說的其實也是同一個意思,但無論是“意識與沖動”,還是“情感結(jié)構(gòu)”,一旦遭到大眾文化的持續(xù)侵襲,輕者變調(diào)串味,重則脫胎換骨,這正是童老師的擔憂之處。
我還想到,分析過程中,童老師曾對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所著的《啟蒙辯證法》有所引用(第331—332頁),但我卻無法確定他是否讀過《電視和大眾文化模式》。[6]之所以想到阿多諾的這篇文章,是因為童老師的分析路徑與此文異曲同工。阿多諾以電視劇為例,分析了大眾媒介所制造出來的“顯意”(overt message)與“隱意”(hiddenmessage),認為后者比前者更值得關(guān)注:“事實上,隱意可能比顯意更重要,因為該隱意將會逃離意識的控制,將無法被‘識破,將不會遇到銷售阻力(salesresistance),但它卻可能滲透到觀眾的心靈之中。”[7]童老師所分析出來的正是那些帝王戲的顯意與隱意:“明修”盛世繁榮,“暗度”順民意識形態(tài)。而后者恰恰深藏不露,但實際上卻已神不知鬼不覺地占領(lǐng)了觀眾的無意識領(lǐng)域。
閱讀這處分析,其實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感受。從童老師為人處事的做派和著作文章的風格看,許多時候他都顯得語調(diào)平和,溫柔敦厚。他也多次跟我講過,他所奉行的思維方式是亦此亦彼,走的是“中道”。但這里的分析卻讓我看到他鋒芒畢露、壯懷激烈的一面。他談順民奴才文字獄,講正確的歷史觀,表面上看似乎已是常識,但許多時候,我們不是恰恰想捂住蓋住常識、不敢面對常識嗎?在一個常識淪陷、共識破裂的年代里,他能把這些講出來,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我想,對他半生半熟的人讀到這些文字,或許會有驚訝之感,覺得這不是童老師的風格;但在我看來,這恰恰又是他內(nèi)在氣質(zhì)的一種體現(xiàn)。他把這種鋒芒藏得很深,甚至不斷轉(zhuǎn)換成一種更加學術(shù)化的表達(例如,他所倡導的“文化詩學”中便有一個現(xiàn)實維度,其實就是鼓勵學人有人文關(guān)懷,積極介入現(xiàn)實問題,而不是僅僅關(guān)在象牙塔中做純而又純的學問),但在其內(nèi)心深處,卻是那種揮之不去的批判意識和介入情結(jié)。它們尋??床灰姡康疥P(guān)鍵處,便會被主人撒豆成兵,揮劍成河。我以為說到底,童老師依然并非純粹的學者,他的骨子里是有一種知識分子的情懷的。
這種情懷也給他帶來了一些困擾。2009年12月,張藝謀拍出《三槍拍案驚奇》并投放市場,立刻招來罵聲一片。對于這種爛片,我基本上是耍清高———根本不看。事實上直至現(xiàn)在,我也沒看過這部電影。但童老師不但看了,還忍不住寫了兩篇博文:《張藝謀的一個低級錯誤》和《就影片〈三槍〉三問張藝謀》(收入本書時合為一篇,取名為《張藝謀〈三槍〉二題》)。大概是為了造勢,《三槍》放映之前,張藝謀曾攜演員做客北京電視臺,大談一個女演員說哭就哭,很會演戲,拍一場戲時哭了17次,一點都不含糊。童老師說,張藝謀這么夸演員,完全錯了,而且是低級錯誤。作為一個電影大師,怎么能如此缺乏藝術(shù)理論素養(yǎng)?于是童老師談演員的“雙重生活”,講“我向體驗”,引經(jīng)據(jù)典,舉例說明,扎扎實實給張藝謀同志上了一課。寫到最后,童老師說:“看來,張藝謀需要補充學習一些基本的藝術(shù)理論知識,免得信口開河,把演員和觀眾給誤導了?!保ǖ?62頁)而關(guān)于《三槍》,童老師也下筆如刀,連續(xù)質(zhì)問張藝謀:為什么對《血迷宮》或“偷”或“借”,以此賺取“審美”的“剩余價值”?為什么讓小沈陽的表演“不男不女”,以此換取觀眾廉價的笑聲?為什么影片中有那么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毫無真實性可言”的情節(jié)?對于這部影片,童老師的基本判斷是,此乃“一部胡編亂造的、無審美價值的、俗不可耐的制作,60元錢花得冤”。(第362頁)
實際上,早在2007年,童老師就撰文批評過張藝謀(參見本書中《“大片”中審美的異化》一文),但那時候他還沒開博客。此二文寫成時,他卻已是經(jīng)營博客半年的博主,于是博文立刻被他傳至自留地里。但許多人并不逛科學網(wǎng)(童老師把博客開在那里),所以兩篇博文點擊率并不算很高(現(xiàn)在查閱,也只有1916次和1469次),只是贏得了幾聲熟人的喝彩。2010年1月中旬,童老師參加“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啟動會時,新浪網(wǎng)的一位編輯盯上了他,軟磨硬泡,動員他也去新浪安家落戶。童老師說,新浪太熱鬧,自己喜歡清靜,科學網(wǎng)這邊就挺好。編輯馬上說,并不需要他親自動手,只要他授權(quán),便會派專人選文、搬運、打理,這樣,科學網(wǎng)的博文就會源源不斷地進駐新浪。話說到這份兒上,童老師又抹不開面子,便同意試試。不幾日,20篇左右的文章被新浪編輯喬遷新居,其中就有批評張藝謀那兩篇。童老師得知此事,心生好奇,就去新家瞅了瞅。這一瞅不要緊,那里雖點擊率飆升,人氣很旺,但許多人一上來就拎著板磚,爆著粗口,罵罵咧咧,諷刺挖苦,在他批張藝謀那里跟帖留言。童老師哪里見過這種陣勢,看著看著,就把自己看得臉發(fā)燙,心拔涼,一肚子悶氣無處放。郁悶幾日后,童老師說:“這兩天我也想清楚了,因為好些人是靠張藝謀吃飯的,我那樣批張藝謀,就等于是砸了人家的飯碗。所以人家罵我也是有理由的。本來我還計劃寫批評張愛玲、錢鐘書的文章,看來這種文章也不能寫了,寫出來就會惹人,張愛玲不是粉絲很多嗎?以后我還是寫一些文藝隨筆之類的東西比較好。不過,我覺得這也是我人生的一種經(jīng)歷。這么來一下,也讓我真正領(lǐng)教了大眾文化的厲害?!?
這番話是童老師1月25日上午打電話說給我的,他在那邊悶悶不樂地說,像反思,又像自我檢討,我在這邊聽得卻一股勁地樂。我說:“童老師,網(wǎng)絡(luò)也是一個江湖,那些烏央烏央跑到博客上罵你的人,很可能是張導演那里的水軍。這幫家伙有組織,無紀律,嘯聚山林,像群土匪。文人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您別太把他們當回事。如果您嫌煩,怕被人罵,那就干脆讓編輯關(guān)了評論?!蓖蠋熣f:“開放評論功能博客才有意思,關(guān)了那還有什么意義呢?”我說,“現(xiàn)在這幫編輯也很壞,他們把您的博文推薦到首頁,說不定就是想挑事招人罵的,因為罵的人越多,帖子就越火,帖子越火,他們就越高興。您要是不想關(guān)評論,那就不能怕被人罵。其實被人罵也是開博客的一種代價?!碑斊鋾r也,我在天涯實名開博已有四年,經(jīng)歷過風雨,也見過彩虹,而童老師基本上還是“菜鳥”。于是我就給他痛說革命家史:當我第一篇批金庸的博文貼至博客時,如何被人圍攻,心中如何不爽,以致影響了上課情緒。但時間一長,便覺得此乃博客文化的常態(tài),有閑心時便與他們對戰(zhàn),沒工夫時就看著他們?nèi)鰸姶驖L,玩的就是心跳。最后我總結(jié)說:“我開博客好幾年,被人夸也被人罵,現(xiàn)在已能安之若素、寵辱不驚了?!甭牭竭@里,童老師笑了,說:“寵辱不驚?這個詞好,我又學了個詞?!彼呛堑匕央娫拻炝恕?/p>
一個75歲的老人,因為開博客批評大眾文化而被群起而攻之,我覺得這也應(yīng)該是“大眾文化論”中的一個內(nèi)容。而如何解讀這一內(nèi)容,我就暫時不吱聲了。
本來我還想談?wù)劇拔膶W‘終結(jié)論”“文學經(jīng)典建構(gòu)論”和“語文建設(shè)論”三輯內(nèi)容,講一講它們背后的故事,但一個“大眾文化論”就用盡了編輯給我的篇幅。那就只好“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吧。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眾文化與文學生產(chǎn)的關(guān)系研究(20世紀90年代以來)”(項目批準號:15BZW008)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項目批準號:15JJD750003)“中國當代大眾文化的發(fā)生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1]參見http://video.chaoxing.com/play_400000561_6625.shtml.
[2]該講內(nèi)容首次面世于2007年。參見童慶炳:《美學與當代文化講演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65頁。
[3]TheodorW.Adorno,“Perennial FashionJazz”,in犘狉犻狊犿狊,trans.Samueland ShierryWeber,Cambridge,Ma.:TheMIT Press,1981,p.126.
[4]參見趙國新:《情感結(jié)構(gòu)》,載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guān)鍵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433頁。
[5]HerbertMarcuse,犜犺犲犃犲狊狋犺犲狋犻犮犇犻犿犲狀狊犻狅狀:犜狅狑犪狉犱犪犆狉犻狋犻狇狌犲狅犳犕犪狉狓犻狊狋犃犲狊狋犺犲狋犻犮狊,Boston:BeaconPress,1978,p.32.
[6]參見[德]泰·維·阿多諾:《電視和大眾文化模式》,王小嬰譯,楊小濱校,載《外國美學》第9輯,商務(wù)印書館1992年版,第379—397頁。
[7]TheodorW.Adorno,“Televisionand thePatternsofMassCulture”,inB.RosenbergandD.ManningWhiteeds.,犕犪狊狊犆狌犾狋狌狉犲:犜犺犲犘狅狆狌犾犪狉犃狉狋狊犻狀犃犿犲狉犻犮犪,New York:FreePress,1957,p.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