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摘 要: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它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發(fā)展程度的重要標準。大學生公民意識的發(fā)展對我國未來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了研究大學生公民意識問題,本文對全國十所高校進行分層抽樣調(diào)查,并對調(diào)查結果展開分析,并提出相關教育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4-0244-02
大學生公民意識,是指“大學生依據(jù)憲法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對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的認識,它包括大學生作為國家公民對自身與國家的關系以及自身與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等關系的認知”。{1}大學生公民意識包含的內(nèi)容很多,本文著重分析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公共責任意識、參與意識以及法治意識。
一、研究結果及原因分析
筆者通過對大學生公民意識各層面進行相依樣本T檢驗處理,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大學生公民意識總體上是好的,但是在大學生公民意識各層面中,大學生對各層面的認知有著顯著的差異。
(一)公共責任意識
所謂大學生公共責任意識,是指大學生對公共事務、公共行為、公共利益的認識、理解和態(tài)度。在本次問卷調(diào)查中,大學生公共責任意識的均值最高,這說明目前在校大學生對公共責任意識有較高的認知度。事實上,當代大學生在面對社會大問題、大事件上總能表現(xiàn)出較高的社會公德觀念和社會公德意識。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是復雜的,某些時候,大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意識表現(xiàn)出“知”與“行”的脫離。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們的某些表現(xiàn)有些令人失望,例如曠課逃學、互抄作業(yè)、考試作弊;不守信用;畢業(yè)擇業(yè)時過分追求高薪、大城市,一旦擇業(yè)期望沒有達成,就會抱怨他人,譴責社會,而不從自身找原因。出現(xiàn)這種情況,與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密切相關。隨著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確立,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同時,現(xiàn)代的大學生幾乎是“90”后的獨生子女,自我意識較強,在人生價值和人格尊重方面,能夠正視自己,但是有時也過分強調(diào)自我。所以,在肯定大學生有著較高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同時,我們也要正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諧現(xiàn)象,努力提高大學生們的自身素質(zhì)和社會公德意識。
(二)權利意識
調(diào)查結果顯示,目前在校大學生們具有較高的權利意識。例如,當被問道:“在找工作時,男女生是不是享有同等的地位?”幾乎所有的大學生對此類問題都做了肯定回答,而且訪談中發(fā)現(xiàn),女生相對于男生,對地位平等問題表現(xiàn)得更為肯定,要求更為強烈。除了平等權利,大學生對于自由權利、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等權利也有著較為清楚的認知,但是對于其他權利,例如監(jiān)督權,勞動保障權等,大學生的認知較為模糊。可見,對于權利問題,大學生們雖然具有著較為強烈的認知,但是總體來說,還存在不足。出現(xiàn)這種情況,與我國的教育是分不開的,歷年來,從小學到大學,雖然都設有有關思想品德方面的課程,但是這些課程大都傳授公民的義務知識,強調(diào)犧牲和奉獻精神,很少涉及權利知識。除此之外,在各種新聞報道中,也是以贊揚犧牲奉獻精神居多,很少有與義務相關的新聞報導。成長在這種環(huán)境當中,大學生們對自身所享有的權利,缺乏一定的認知也就不足為奇。
(三)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公民意識的重要內(nèi)容,具有法治意識是我國實行依法治國的前提。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目前在校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并不是很高,層面單題的均值只有3.7684。筆者就此訪談了部分學生,當被問及有關法律基礎的問題時,大部分學生都做了準確回答,這表明目大學生們對法律都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這種認識往往是感性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普遍認為法律法規(guī)與自己無關,對法紀教育存在著嚴重的逆反心理,并沒有深入到理性層面來認識它。
出現(xiàn)這些問題的原因與當前社會負面文化以及大學生自身的道德素質(zhì)、心理成熟程度是密切相關的。大學生雖然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但是社會實踐經(jīng)歷太少,對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威嚴性缺乏認識。此外,大學生們富于幻想,急于求成,某些時候?qū)κ虑槿狈潇o、理性的分析,經(jīng)常會表現(xiàn)出情緒化的傾向,甚至不惜做出違背學校規(guī)章紀律的事情。這些都說明目前在校大學生們在法律的理性認識上亟待提高,法治意識亟待增強。
(四)參與意識
“公民主動參與公共政治生活和公共政治事務的意愿和行為傾向。積極參與公共政治生活體現(xiàn)了公民追求自由的實現(xiàn),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自我服務、自我監(jiān)督的積極公民意識表征”。{2}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目前在校大學生的參與意識較為薄弱。大學生參與意識主要有以下幾個表現(xiàn):第一,政治參與意識較強,但是政治參與的行為較少。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參與,雖然逐漸趨向務實化、理性化,但是政治參與意識與政治行為不協(xié)調(diào),參與意識與實踐相脫離。第二,參與意識功利化,主要表現(xiàn)在對學校各類活動的參與上。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對于一些有利可圖的活動,多數(shù)學生都非常樂意參加,例如入黨、獎學金的申請等,但是對一些志愿者活動、者義務勞、文體活動(若文體活動不納入考核體系)等,大學生們則普遍缺乏熱情,不愿參與或者被動參與。可見,當代大學生在學?;顒拥膮⑴c上,功利化心理傾向非常嚴重。
類似問題的出現(xiàn)與大學生自身的主體意識有關,說明現(xiàn)代大學生還沒有確立主體性意識。因為“參與意識”依賴于公民意識中的“主體意識”。所謂“主體意識”是指公民意識到其作為國家主人而存在,對國家是有一定權利和義務的,是應該積極投入到國家建設中的。{3}如果大學生自身的主體意識沒有塑造好,或者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就很難在政治參與上以及其他參與上做出正確的選擇。
綜上所述,大學生公民意識總體上還是比較好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公民意識的某些層面,還很薄弱,我們要有針對性地不斷增強和提高大學生的公民意識。
二、有效開展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
依據(jù)前文分析,筆者試圖提出幾點教育策略,希望能對高校教育工作者開展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有所幫助。
(一)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大學生的差異
以往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時,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不分對象地進行千篇一律的公民意識培育,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大學生公民意識發(fā)展有所欠缺。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充分重視大學生公民意識間所存在的差異,并針對這些差異有意識、有目的的開展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只有充分正視和重視大學生公民意識間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培育大學生公民意識。
(二)拓展教育內(nèi)容,多角度地增強大學生公民意識
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總體上是較好的,但是在各維度上還存在著不足和欠缺,針對這些不足,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拓展教育內(nèi)容。第一,明確大學生公民個體身份,增強大學生的權利意識。只有明確了大學生公民的個體身份,才能使大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更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積極發(fā)表意見,進而不斷增強自己的權利意識。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將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結合起來培養(yǎng),使大學生明確享有哪些權利,進而使學生懂得如何在現(xiàn)實社會中維護權利。第二,塑造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提升大學生的參與意識。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培養(yǎng)大學生公民意識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塑造。只有塑造好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克服參與意識的功利化傾向。同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盡可能地為大學生提供參與平臺和參與機會,進而提升大學生的參與意識。第三,完善法制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法治意識。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時,一定要做到全面、透徹,并且要結合實際,要通過多種方式向?qū)W生傳授法制知識,同時盡可能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適宜環(huán)境,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法律的重要性及權威性,使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識。第四,發(fā)揮榜樣的作用,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公共責任感。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公民的公共責任感,一方面國家、社會要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讓“好人不落淚”,“好人不傷心”;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針對大學生自身的情況,有意識地宣傳一些捍衛(wèi)公民權利的榜樣,教會學生如何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盡量避免“知”與“行”的脫節(jié)。同時強化道德修養(yǎng)培育,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zhì),使其社會公共責任感不斷得到提升。
(三)拓展教育路徑
隨著現(xiàn)代網(wǎng)絡技術迅速發(fā)展,作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不斷拓展教育路徑,充分利用網(wǎng)絡新媒體來開展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例如利用微博進行大學生公民意識培育。從高校和教育者的層面來講,應該建立有益于大學生發(fā)展的微博群,并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其中,為大學生參與公共生活、提升參與意識拓寬渠道,并對大學生的參與方式和行為進行適時的監(jiān)督和指導,有針對性、有目的、有意識地培育大學生的公民意識,使其公民意識不斷得到提高。
注 釋:
{1}張珍.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必要性[J].科教導刊,2011,(01):9.
{2}章秀英.公民意識評價與培育機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55.
{3}李斯霞.當前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價值透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10):93.
參考文獻:
〔1〕章秀英.公民意識評價與培育機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55.
〔2〕李斯霞.當前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價值透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10):93.
〔3〕張珍.加強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必要性[J].科教導刊,2011,(9).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