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迎
摘 要:目前不少技工學校提出了“技能+品德”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學校教育學生的主旋律,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起著主導作用。本文提出,語文學科在實施德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很多教學內容能真實生動地體現(xiàn)中華民族真、善、美的傳統(tǒng)美德,真正地做到了寓德于教,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健全學生的人格,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語文教學 德育 方法
一、語文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德乃為人之本,為人必先修德。但是最近幾年來,社會上出現(xiàn)了很多違背人倫與道德的事情。如博士生遺棄母親,公務員不贍養(yǎng)媽媽,嬰幼兒奶粉有毒,豬肉出現(xiàn)瘦肉精等諸如此類的負面事件。這些都是思想道德淪喪的表現(xiàn)。針對這樣的形勢,不少技工院校提出了“技能+品德”的教育管理理念。這個理念告訴我們,技工的教育不再是以往的只重視學生技能的掌握,而是,讓學生掌握出色技能的同時也修煉出良好的品德。
這種教育觀念的轉變,必然會賦予技校語文教學新的使命。因為語文同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不但讓學生具有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能熏陶學生的性情、凈化學生的心靈,文明學生的言行舉止、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語文教學在德育的教育中必然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語文教學的德育方法
依據(jù)這種形勢,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呢?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參考。
1.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陶冶學生的思想品德
由于語文教材中關于道德教育的內容,不可能像政治或職業(yè)道德教育那樣通過針對性的例子很明顯地把道理擺出來,語文的德育往往是內在的、深層的、意味深長的,要通過心靈的碰撞,思想的感悟,然后才激發(fā)我們的行為。這種情況下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和風細雨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陶冶。
一方面,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課文的內容我們既要給學生理清表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善于抓住課文的重點、閃光點,深入淺出地挖掘存在的德育因素,使學生能夠感悟到道德的重要,甚至達到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思想教育境界。
另一方面,師生共同探討課文中人物語言表達、人物形象、社會環(huán)境、人物心理,甚至于外貌描寫、細節(jié)描寫、直接描寫、間接描寫等,使學生在德育的氛圍熏陶中認識到自己心靈深處的方向;感悟到“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為人處世的正確價值取向。
例如在學習《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這一課,教師要善于抓著課文里關于古代先賢是怎樣不為金錢和權勢所動搖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感悟到先賢的道德品質是多么的高尚,心靈是多么的純潔,人生是多么的光明磊落。對照那些只為金錢而不顧別人生死,只為權勢而不理人民疾苦的人。先賢們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學習先賢我們才能得到心靈的快樂,而那些只為金錢和權勢的人是惶惶不得終日的。老師的誘導肯定會激發(fā)青少年學生努力學習,踏實肯干、不貪圖金錢與權勢的人生道德品德。又如課文《離別的禮物》,教師應抓住小彼得和爺爺及爸爸的對話內容,尤其是小彼得最后說的,留著一半的毯子以后用,讓學生感悟到為人子女與為人父母之間的人倫道德關系;感悟到親情的可貴所在;感悟到“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道理,從而悟出為人子女應及時盡孝道的道理;感悟到為人子女應該為下一代教育做好榜樣的道理。
2.善于利用外在的工具為語文教學的德育工作服務
語文教學的方法和方式是可以多樣化的。這些方式和手段到底能否為教學的德育工作服務呢?答案是肯定的。語文教學的手段很多,例如朗誦詩歌、講故事、表演、書法、講座、書畫展覽、辦手抄畫報、征集對聯(lián)、寫作比賽、即興演講、辯論賽等。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教學方式。但筆者認為如果能夠根據(jù)課文的內容通過電影放映,實地參觀來沖擊學生的心靈,效果可能更直接。
例如,老舍寫的課文《母親》,有個片段是講述清末時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根據(jù)這個歷史故事,我們如果能通過在電教室放映一場關于八國聯(lián)軍侵略的紀錄片或者電影,這些視覺接收到的信息,更能激起學生內心情感的變化。他們更能接受“貧窮就要挨打”的觀點;他們會在胸懷中蕩起保衛(wèi)祖國的氣概;甚至會激起他們內心“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情懷。這就是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又如課文《邂逅霍金》,如果教師能夠帶領學生觀看關于霍金“身殘志不殘”堅強奮斗從而成就輝煌的電影,學生會在影片中感受到一個殘疾人士的頑強生命力,從而懂得珍愛自己的生命;懂得在艱難困苦中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目標奮斗。自然而然地,學生就會產生一種積極,樂觀的情感。這些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會引導學生走向成功,學會坦然地面對人生的挫折。我們的教育也就是成功的教育了。
由此可見,只要教師善于挖掘教材的內在德育元素,就能夠使學生的思想品德更上一層樓。
3.通過國學的誦讀學習,洗滌心靈的塵埃
我們中華文化有五千年的悠長歷史,其中有很多精粹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因此,四書五經也是值得我們在當代誦讀的,借以洗滌我們心靈的塵埃落土。
我們的經典有《弟子規(guī)》《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對韻》《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大學》《中庸》《孟子》《論語》《道德經》等,那我們該如何學習這些經典呢?筆者認為可以利用課前五分鐘時間誦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典名篇。五分鐘,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如果我們能長時間地堅持,成效還是很大的。大家想想,如果我們的學生都學習古典經典,懂得了“仁、義、禮、智、信”;懂得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懂得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等禮儀及人倫規(guī)范。他們就很自然地成為才德兼?zhèn)洌e止翩翩的新時代優(yōu)秀技術人員。那樣社會就不再出現(xiàn)只有才能而沒有禮儀規(guī)范的例子。
總而言之,如果學生能夠長期置身于誦讀經典的良好氛圍之中,學生的情操必定會受到傳統(tǒng)道德和價值觀的陶冶,不但能達到語文的品德教育目標,更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4.教師的言傳身教,樹立榜樣的力量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羅曼·羅蘭曾說:“要播撒陽光到學生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教師自己的道德素質會直接影響著所執(zhí)教的學生?!捌渖碚?,不令也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以一種高、大、上的姿態(tài),作為社會文化道德的形象代言人。教師的言行舉止,起臥飲食無不是社會的楷模。所以說,教師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力量、教育資源。所謂的“將門出虎子”“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上梁不正下梁歪”等說法便是榜樣的力量。
三、小結
由此可見,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一定要率先垂范,做學生的楷模;教育他們要學會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語文德育至關重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立足于語文學科教學,積極探索語文教學中的思想道德建設,使學生成為才德兼?zhèn)洹⒕哂薪】等烁竦挠杏弥摹?/p>
總而言之,語文的德育教學,是對德育的一種補充和延續(xù)。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語文這一片天地,加強德育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有效地做好語文教學的德育工作,為社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德才兼?zhèn)涞臈澚褐拧?/p>
參考文獻:
[1]李素敏.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學科教學探索, 2003(3).
[2]周立群.語文德育新理念[J].教壇縱橫,2001(16).
[3]廖萬忠.新時期如何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J].當代教育論壇,2004(5).
(作者單位:茂名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