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勞倫斯 弗雷德里克?圖希
只有當金融資源與體制改革和政治政策相互配套時,“一帶一路”才有可能讓潛力得以發(fā)揮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項目,如果能夠成功推行,將給中國和周邊各國帶來諸多好處。當然,中國和受資助國都需要克服一系列制度挑戰(zhàn)。本文將通過歷史經驗來探討“一帶一路”倡議的潛力以及可能面臨的誤區(qū)。
對“一帶一路”的需求
中亞的貿易潛力嚴重受制于該地區(qū)落后的基礎設施和羸弱的制度。
中亞地區(qū)基礎設施不足極大地制約了當?shù)亟洕l(fā)展特別是貿易往來。大部分中亞國家的基礎設施建于前蘇聯(lián)時期,統(tǒng)一使用前蘇聯(lián)標準,無法滿足各個國家自身的需求。前蘇聯(lián)解體后,一些中亞國家宣布將這些基礎設施收歸國有,但它們并沒有去修復或更換老舊的基礎設施。例如,在塔吉克斯坦,情況糟糕到居民每天只能獲得不到12小時的電力供應。中國的投資可以改善中亞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困境,但基礎設施的改善并不能使這些國家融入國際經濟,進行維護和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監(jiān)管效率低下以及尋租腐敗問題嚴重制約了中亞區(qū)域性貿易的發(fā)展。根據世界銀行對全球189個經濟體的經商容易度的排名,中亞國家跨境貿易便利指數(shù)的平均排名為第127位。世界經濟論壇發(fā)布的《全球貿易促進報告》也指出中亞地區(qū)海關行政管理的低效。
中國在制定“一帶一路”倡議行動計劃時并沒有忽視上述問題。國家發(fā)改委曾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促進中國與鄰國之間更多的監(jiān)管協(xié)調,鼓勵投資目的地國家的“對外開放”。同時,“一帶一路”倡議還強調主權的重要性,中國表達了與中亞各國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愿望。這樣的雙重承諾會使中國政策制定者陷入兩難,中亞能從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受益匪淺,但開放貿易和促進競爭的目標可能會受到中亞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因此,中國必須在不干預中亞國家內政的原則下推動它們的改革,否則“一帶一路”倡議不太可能取得成功。
成功案例:19世紀的美國和英國
在19世紀工業(yè)化時期,美國得益于貿易政策和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雙重作用。1846年,英國廢除《谷物法》并取消關稅政策,為美國農產品出口提供了巨大機遇。類似發(fā)展機會還有19世紀70年代,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投資(英國提供資金)顯著降低了運輸成本。19世紀70年代以前,美國中西部地區(qū)的糧食主要通過北美五大湖和伊利運河被運至東部海岸,之后,鐵路取代水路成為主要運輸方式。
1870-1890年間,跨大西洋運輸成本下降5%,美國內陸地區(qū)到東海岸的運輸成本大幅降低15%。可見,鐵路的發(fā)展對美國影響之大。為抓住《谷物法》廢除帶來的機遇,英國投資者開始投資美國鐵路公司,1850-1890年間,美國鐵路英里數(shù)增長了20倍。這些鐵路線路深入內陸地區(qū),使得美國農民能夠將糧食出口至英國。美國政府還向鐵路公司提供了大量土地,降低了建設新線路的成本,大大加速了這一進程。后來,為了遏制鐵路的壟斷,美國政府引入了相關管制。
有觀點認為,美國19世紀的經濟增長源于保護主義,因為當時美國政府對很多商品實行高關稅政策。但是,大西洋兩岸原材料和商品價差明顯縮窄,這表明運輸和物流成本的降低超過了關稅的增加。
中亞地區(qū)雖然不太可能復制美國的發(fā)展軌跡,但通過英國對美國鐵路的投資經驗可以看出,中亞地區(qū)基礎設施水平的提高將更有助于該地區(qū)融入國際貿易體系。此外,如果美國沒有廢除《谷物法》,高關稅成為阻礙出口的壁壘,進而影響鐵路投資的熱情,鐵路的效益也不會這么明顯,因此,中亞地區(qū)的政府應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qū)開拓出口市場??梢?,在合適的政策下,受到國際資助的基礎設施項目能極大地促進國家的經濟增長和長遠發(fā)展。
失敗案例:坦贊鐵路
歷史上未能竣工或迅速荒廢的項目不勝枚舉。中國于20世紀70年代建造的坦桑尼亞-贊比亞鐵路是一個典型案例。該項目旨在為贊比亞和坦桑尼亞打造一條銅礦出口的線路,沿線也可以建立農業(yè)帶。
坦贊鐵路于1975年完工,是當時非洲地區(qū)成本最高的三個基礎設施項目之一,鐵路維護費用也十分高昂。中國承擔了建造費用,但維修費則由貧窮的坦桑尼亞和贊比亞政府承擔。到1978年,即鐵路運行了3年后,由于無力維護,坦贊鐵路從每天開行17趟列車降至2趟。除資金問題外,坦贊鐵路失敗的原因還有缺乏訓練有素的鐵路工人。建造期間,中國提供了13000余名工程師和技術顧問,但他們只是修建鐵路,沒有幫助提高當?shù)厝说募夹g能力。這導致坦桑尼亞和贊比亞無法繼續(xù)沿鐵路修建基礎設施,對鐵路的需求逐漸減少。
坦贊鐵路的案例可以為中國提供一些教訓,即要重視與當?shù)氐暮献??;A設施并非一次性投資,不能脫離當?shù)貙嶋H。中國“一帶一路”倡議要想獲得成功,有資金投入是不夠的,應對其資助的項目做出持續(xù)性承諾,確保項目接受國也密切參與其中,關注他們的重點考慮事項,以確保長期運營和政策支持。
“一帶一路”戰(zhàn)略面臨的挑戰(zhàn)
“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目標是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合作。中國政府將鼓勵項目投資以推進中國利益的實現(xiàn),并希望參與的企業(yè)按照這一目標開展業(yè)務。盡管項目由政府主導,但它們屬于高經濟風險項目,嚴重依賴于追逐利潤的企業(yè)。歷史經驗表明,此種類型的項目中往往存在私營企業(yè)和公共部門激勵機制的沖突。
中國明確表示尊重“一帶一路”項目接受國的主權。然而在實踐中,企業(yè)一旦做出大規(guī)模投資,就很難保持中立。當所投資的國家出現(xiàn)影響項目可行性和償債能力的政治沖突時,也很難遠離這些沖突。中國政府和企業(yè)已經在一些政局不穩(wěn)定的國家開展了大量海外投資,使得中國成為這些國家的最大境外投資國,“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有可能會遇到上述風險。這就要求中國人具備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技巧,解決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可能面臨的潛在挑戰(zhàn)。
“一帶一路”倡議具備為中國和沿線國家?guī)碡S厚回報的潛力,但歷史經驗同樣提醒我們,只有當金融資源與體制改革和政治政策相互配套時,才有可能讓潛力得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