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紅梅
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在小學生看來是很不起眼的學科,一是它不同于語數(shù)英學科,不需要進行學業(yè)水平測試;二是它沒有技藝類學科那么生動有趣;三是這門學科涵蓋的知識面較廣,有些方面對學生來說既陌生又枯燥。那什么樣的課堂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什么樣的教學過程才能顯得有效又有趣呢?這就需要創(chuàng)設一種既活躍又和諧的教學氛圍,也就離不開各種不同形式的介入。那什么樣的教學形式既能夠讓課堂動起來,又能很好地為教學的有效開展服務呢?下面我就談一下本人在課堂教學中的一點實踐和體會。
一、有效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品德與社會》教材內容都是來自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學生自身的生活,是對生活的提煉。而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較簡單,很難獲得生活上的多種體驗,思考問題的深度也遠遠不夠,有些生活化的素材用簡單的語言也很難表達。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就不失為良策。
(1)為豐富體驗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創(chuàng)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獲得生動、真實的生活感受,可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進而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例如,六年級下冊《戰(zhàn)爭何時了》一課。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以及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的孩子從未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如果只憑教材上的文字和圖片,僅僅通過言語向學生灌輸戰(zhàn)爭是怎么回事,當然不能引起學生在認識對戰(zhàn)爭所造成的危害上產(chǎn)生的共鳴。此時,就需要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鏈接課內外教學素材,創(chuàng)設“戰(zhàn)爭”情境,重回“戰(zhàn)爭”歲月。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將反映戰(zhàn)爭殘酷的圖片及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戰(zhàn)爭年代的生活紀錄片段等影像資料展現(xiàn)給學生,給予他們圖、文、聲、像、影并茂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從而立體地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和危害。
(2)為加深理解創(chuàng)設情境
在《金字塔下留個影》一課中,為了能讓學生饒有興趣地認識尼羅河,并理解為什么它是埃及的母親河,那必須從它的走向、注入的海洋,以及它對埃及的重要性等方面進行了解。于是,教師在課前搜集了有關尼羅河和埃及的文字資料、風光圖片、影像記錄等,并制成多媒體給學生觀看。讓原本枯燥而又生疏的知識點,借助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展示,使學生很“愉悅”地走近了尼羅河,很“樂意”地理解了埃及人民的生息繁衍為什么離不開尼羅河的哺育,并真正明白了“埃及是尼羅河饋贈的厚禮”這句話的意義。
二、組織開展小組辯論
《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有一部分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更有一些還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臒衢T話題。有效的辯論活動,不僅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班中有很多學生,盡管他的考試成績不咋樣,但其他方面的知識知道得并不比別人少。特別是品德與社會學科,由于它貼近生活,所以在辯論的過程中,一些學生也會說出很多獨特的見解,而當他們的見解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贊賞后,就會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既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同時通過辯論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應變思辨能力。
(1)立足生活設疑置問組織辯論
在講到《網(wǎng)絡連接你我他》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做了一些課堂學習的準備工作,比如去了解網(wǎng)絡與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有哪些聯(lián)系,以及網(wǎng)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等。課堂討論時,以“網(wǎng)絡為什么是雙刃劍”為主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正反兩方面的辯論,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由于課前做了一定的準備工作,在辯論時,學生圍繞網(wǎng)絡既能發(fā)揮有利作用,也可能導致負面的不良影響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如網(wǎng)絡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學習帶來種種便利,但同時網(wǎng)絡上也存在著種種“陷阱”等。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紛紛發(fā)表觀點,在每個觀點上又有有力的依據(jù)作為支撐,這讓辯論賽顯得既有血又有肉。學生通過這場辯論賽之后,都認識到只有正確、合理地利用網(wǎng)絡,才能將網(wǎng)絡的長處發(fā)揮得更好,讓網(wǎng)絡真正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們的學習與生活。
(2)創(chuàng)設條件確立主題進行辯論
《科學技術的喜與憂》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講到了要不要克隆人這一話題,由于克隆技術較為尖端,也較為生僻,很多學生僅僅是聽說而已。為了能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與我們的生活究竟有什么關系,我特意安排學生觀看了有關克隆人的科幻電影,之后再組織學生對“要不要克隆人”這一觀點進行辯論。選定辯論雙方,明確觀點,分別闡述理由,看哪方更有說服力。學生通過辯論之后能一分為二地看待克隆技術,認識到這種科學技術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喜悅,也會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不便甚至憂慮,進而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三、巧妙進行角色表演
在教學中,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品德與社會與其他學科有相通性,許多教學內容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一些小品表演、相聲片段來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小學生單純可愛,具有較強的表現(xiàn)欲望。讓學生通過表演參與到教學中來,寓教于樂,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表演能力得到鍛煉,教學任務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
(1)通過組織競賽,讓角色演繹更生動
在《不和煙酒交朋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演繹了一段“醉酒”的小品(在課文中有小品內容)。但為了讓學生能夠演出醉酒者的可笑神態(tài),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改編,然后由小組推薦兩人進行表演,比一比哪一組更形象生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各小組積極參與,精心準備,生動表演。教室里一陣陣笑聲和掌聲告訴我們這一活動設計的成功。學生在活動中參與、思考、體驗,從活動中認識了酗酒的危害,并學會抵制一切對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行為,最終實現(xiàn)了課程目標。
(2)通過引入情境,讓角色表演更自然
如在《從世界看中國》一課的教學時,由于地理知識對學生來說既缺乏又枯燥,為了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對其他中國地理知識的學習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創(chuàng)設了新課導人情境。我讓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導游袁曉光和瑞士小朋友邁克,相互自我介紹,說明目的,各自介紹自己的國家所在大洲的位置。由邁克提出問題“中國在哪里”導人新課,為中國地理位置知識學習做了必要的鋪墊。
(3)通過角色互換,讓角色表演更有效
又如,在《網(wǎng)絡連接你我他》中,根據(jù)一些學生的反映,我們知道不少家長不支持孩子上網(wǎng)。為了能幫助學生找到家長支持自己上網(wǎng)的理由,教師請幾名同學分別扮演孩子和家長的角色,表演短劇。表演結束,再進行角色互換,充分說出內心想說的話。表演時,扮演家長的站在家長的立場上考慮,說出不支持孩子上網(wǎng)的理由,如多上網(wǎng)會上癮、網(wǎng)上有很多少兒不宜的內容等。扮演孩子的同樣要以充足的理由,如上網(wǎng)有助于我們學習、查閱資料等,說服家長支持自己上網(wǎng)。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與家長進行合理的溝通,力圖達成共識。
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積極愉快地參與其中,在活動中充分表現(xiàn)自我,感受也因此變得深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教學效果也就比較明顯。但如果表演時主題不突出,表演就會失敗,學生也會感到失望,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表演內容的選擇要恰當,教師要做出正確的引導,才能事半功倍。
四、小組合作的適時運用
在教學中,教師除了以上幾種教學形式的應用之外,最常用的活動形式還有小組合作。小組活動可以與情境活動、小組辯論、角色表演進行整合,也可以單獨用于學生間的討論交流。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將整班學生分成幾個大組,也可以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還可以是同桌間的兩人小組。合作的內容也可以多樣化,可以是小組成員間的討論交流,也可以是合作完成一件作品。比如,《害人的邪教》最后要求學生完成一次反邪教倡議活動,為了體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也為了讓學生對邪教造成的危害有更深刻的認識,教師讓學生課后自由組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或進行撰寫倡議書稿,或進行漫畫繪制,或進行小品表演,讓學生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展示了自己的才華,更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反邪教宣傳員的作用。
當然,讓品德與社會上得生動起來,還有很多教學形式和手段。我想,只要是對教與學有幫助的,能促進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就是最好的教學形式。教學中切忌為了“華麗課堂”而生搬硬套,因為課堂中的形式只是一個載體,一切都是為了圓滿實現(xiàn)教育教學的目標而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