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聽泉;朗讀;感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33-0049-03
【作者簡介】曹華,江蘇省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江蘇無錫,214105)教師,一級教師,無錫市錫山區(qū)教學新秀,無錫市錫山區(qū)優(yōu)秀班主任。
【教學理念】
曾有人這樣評價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學生的一種特殊的生活過程,這個過程單一了,學生的發(fā)展就會單一;這個過程豐富了,學生的發(fā)展就會豐富。在語文課堂“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現(xiàn)今,教學過程如何做到豐富,才能讓學生得到真正的發(fā)展,讓學習真正發(fā)生?是致力于設計精巧的課堂環(huán)節(jié)?致力于面面俱到的講授?還是致力于運用推陳出新的教學媒介,抑或拓展延伸聯(lián)系更多的社會實際?……
做了很多的嘗試后,我認識到語文課堂是樸素的,所有的語文教學活動都只有一個目標——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是圍繞語言教學展開的,得老老實實引領學生去聽、去說、去讀、去寫,去貼著文字,尋覓文章的語言和思想。
當我們著眼于教什么,努力把語文課上成名副其實的語文課后,教學的落腳點在于學生的學,在于學生學到了什么,以怎樣的方式學到的,學得怎樣。課堂上不僅需要教師教得精彩,更需要學生學得精彩。
基于此,我認為關(guān)注學生的學,課堂需要親切平等的對話,要把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的對話模式轉(zhuǎn)化成教師耐心的聆聽,適時的激勵,有效的指點;關(guān)注學生的學,課堂需要縱向有效的提問,需要把語文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變成問題,轉(zhuǎn)化到學生能夠達到的地方,轉(zhuǎn)化到讓學生到達更遠的地方;關(guān)注學生的學,課堂需要“無聲勝有聲”的留白,需要教師舍得把時間和機會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思考,自主探索和發(fā)現(xiàn);關(guān)注學生的學,課堂需要不同聲部的“合唱”,需要把話筒交給能說會道的“高聲部”,更需要把話筒傳給默默無聞的“低聲部”。
尋尋覓覓,讓我們腳踏實地貼著文字慢慢行走,靜待學習真正發(fā)生。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抓關(guān)鍵字詞的方法,品讀語言,體會文章質(zhì)樸典雅的語言魅力。
2.通過各種方式朗讀,體會作者對泉聲的喜愛及由泉聲引發(fā)的豐富聯(lián)想和思考,吟哦諷誦而后得。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重點段落的賞析,運用朗讀法、關(guān)鍵詞品析法,逐步理解作者由泉聲引發(fā)的感悟思考。理解作者對心靈和生命的感悟。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山泉圖片和泉聲、鳥鳴音頻。
師:自然美妙如歌,生命期待傾聽,同學們,你聽到了什么?
生:來自于大自然的聲音。
師:今天我們跟著謝大光先生的文字,去鼎湖山聽泉,希望通過他的文字,領悟自然之大美,生命之真諦。
(設計意圖:以視頻、音頻導入,先聲奪人,一開始就扣住文題“聽泉”,同時意在營造輕松的學習氣氛,為教學目標——領略文字之美,感悟生命真諦做好言語鋪墊。)
(二)讀準字音
師:讀準字音,認清字詞是走進文本的基礎,下面的這些字詞你能讀準嗎?
PPT出示文章中出現(xiàn)的重要字詞。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重在積累和運用,讀準字音為本課中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打好基礎。)
(三)關(guān)注段落
師:帶著發(fā)現(xiàn)的眼睛,我們能觀山水之形之色,今天我們一起去聽泉,眼不能見,聽到的山水會是怎樣?請用最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劃,在鼎湖山,“我”聽到了什么?用橫線畫出集中描寫聽到的內(nèi)容。
學生讀后進行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明確“我”聽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全文篇幅較長,選用“我聽到什么”這樣的一個主問題,并將之貫穿整堂語文課,把散在四方的問題集中到這一個問題之上,既找到本文的重點,又直擊本課的中心。同時圈劃寫旁注是學生應掌握的一種學習方法,讓學生及時地將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而不拘形式的閱讀,也讓學生樂讀。)
(四)重點品析
1.品析第一段落。
師:這是“我”和泉水在寒翠橋的第一次相遇,初次耳聞,泉水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請從文段中找出一個詞語。
生:清朗。
師:如何理解“清朗”,能否顧名思義?
生:清脆、明朗。
師:本段中還有哪些字詞體現(xiàn)“清朗”這個特點?
學生進行交流,找出詞語“泠泠淙淙”“迸跳”“撲面”“雀躍”。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品味這些詞語,領會其中包含的情感。
師:我們找到了一些動詞、形容詞發(fā)現(xiàn)了泉聲的清朗,這些詞語的情感是相對顯性的,還有一些字詞它們把情感潛伏得很深,你能找到嗎?
生:“還沒……就”,體現(xiàn)了開朗,急切。
師:初聞泉聲,如見泉影,此時你能用一個詞語來評價此時的泉聲嗎?——“我”聽到了的泉聲。
生:生機、活力。
板書:活力之泉。
學生齊讀本段。
教師小結(jié):看來,潛入文字,就能讀出字里行間的情感,文章的情感是讀出來,品出來的。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是語言的教學,語文課的活力必定活在語言文字之上。通過對擬聲詞、動詞、形容詞和關(guān)聯(lián)詞語的理解、比較和賞析,把學生讀得粗糙的地方讀細,把學生讀得忽略的地方讀到,在這些字詞上來來回回走上幾遍,讓學生真正感受語言之美。有了語言賞析的鋪墊,泉聲特點的理解似是小菜一碟。)
2.品析第二段落。
師:且聽且行,這是我們在補山亭密林中聽泉,“我”又聽到什么?請自由朗讀本段,這里寫泉聲,用了什么手法?
生:比喻。
師:為什么把鐘聲比作老人,用泉聲比作孩子?鐘聲來自哪里?慶云寺和老人有何關(guān)聯(lián)?
生:古老。
師:和古老的鐘聲相比,補山亭聽泉,我聽到了“ 的泉聲”?
生:青春、年輕。
板書:青春之泉。
(設計意圖:語文課不僅關(guān)注語言,還應關(guān)注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比喻和對比是學生最熟悉的表現(xiàn)手法,僅抓住這兩個手法理解泉聲的特點,略去原文中第四、第五兩段對于慶云寺和鼎湖山樹木的介紹,有的放矢,簡化文本,讓學生更加輕松簡潔地理解文本的核心內(nèi)容。)
3.品析第三段落。
師:第三次聽泉,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時已到深夜,山中萬籟俱寂,借宿寺旁客房聽泉,“我”又能聽到什么?請一位同學朗讀本段,其他同學思考——深夜聽泉,“我”最大的感觸是什么?抓住原文回答。
生:“別有一番滋味”。
師:其中到底哪些滋味,待我們一一品析,如何理解修飾語“別有”?
生:區(qū)別之前,與前不同。
師:有哪些不同?
生:格外清晰,許多層次。
師:幾個層次?(提醒學生關(guān)注標點符號)
生:5層。
(設計意圖:在主問題引領之下,經(jīng)由這四個細小的問題,緊貼文本,層層深入,在師與生的互動對話中,逐漸到達本文的教學難點處。)
師:泉聲各有各的層次,我們的朗讀是否也得分出層次來?讀第一層次,你想讀出怎樣的感覺?
生:溫柔。
教師指名學生試讀本層次。
生試讀:慢讀詞語“柔曼”。
教師引導:抓住形容詞的特點,柔和慢,做出朗讀上的特殊處理——慢讀、輕讀。
生試讀:慢讀動詞“淌”。
教師引導:抓住動詞“淌”即平靜沒有波瀾,做出朗讀上的特殊處理——慢讀。
生齊讀:抓住句子中的形容詞和動詞,讀出溫柔舒緩的滋味。
(設計意圖:在情感主題的教學中,有感情地朗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朗讀教學需要有具體、細致、到位的朗讀指導,學生有法可依,朗讀才能展現(xiàn)效果。抓住動詞、形容詞的特點處理聲音,把朗讀具體化,為下面的學生自主學習奠基。)
分四人一組合作完成其余四層的朗讀,依據(jù)方法:找到句子中形容詞和動詞,根據(jù)它們的特點做出語音語調(diào)上輕重緩急的特殊處理,文中做好標記,5分鐘后進行小組展示。
小組展示(2-3組)。
組內(nèi)自評,組外他評。
學生有所欠缺之處,教師范讀(貝斯轟鳴層、銅管齊鳴層)。
學生再讀。
學生齊讀,分別讀出舒緩、清脆、低沉、高亢的不同層次、不同滋味。
(設計意圖:示范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共同探討,齊心展示,組內(nèi)每位學生真正參與出力。學生讀不到位之處,教師范讀展示,運用有感染力的朗讀,發(fā)揮立竿見影的示范效果。完全理解和掌握方法之后,齊讀給了他們情感宣泄的出口,課堂的朗讀氣氛達到了至高點。在一次次的朗讀中,學生真正體驗了朗讀的力量。)
師:這萬般泉聲被一支看不見的指揮棒編織到一起,匯成一曲奇妙的交響樂,也被我們同學用朗讀匯成奇妙的樂章。由這奇妙的樂章引領,“我”還聽到什么?
生:仿佛聽到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生命的誕生、成長、繁衍、死亡,新陳代謝的聲部,由弱到強,漸漸展開,升騰成為主旋律。
師:是真的聽到嗎?
生:仿佛聽到,是聯(lián)想到、感悟到。
師:為何此時的泉聲會讓作者聯(lián)想到歲月、歷史、生命呢?它們之間有何關(guān)聯(lián)?如果把現(xiàn)在的你比作泉聲,你更像其中的哪一層次,哪一聲部?
學生交流,得出:第一層次——父母呵護,同學陪伴,生活平靜幸福。第二層次——清脆如彈撥者,因為正值青春年華,成長階段。
教師小結(jié):所以說,不同層次的泉聲就像生命的不同階段,匯到一起的泉聲就是生命中不必然而生不可阻擋的主旋律了。生命如是,歲月、歷史更是如此。從“仿佛聽到”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與其說“我”是在用耳聽泉,不如說“我”是在用心悟泉。
師:你還能從下文中找到類似“仿佛聽到”這樣的動詞,表明心與泉水的一步步靠近嗎?
學生交流,得出:“傾聽”“分辨”“融于水中”……
教師小結(jié):那一夜,經(jīng)由耳畔之泉,我聽到的是來自心靈的泉聲。
板書:心靈之泉。
(設計意圖:“問題是撬開思維的杠桿?!庇扇曇l(fā)的思考是學生理解本文的難點,把泉聲和學生自身聯(lián)系起來,巧妙轉(zhuǎn)化了難點。貼著文本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在動詞的尋找發(fā)現(xiàn)和品味中學生真正理解和領會了作者的深層感悟。)
(五)總結(jié)全文
師:佛經(jīng)有言,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察察而明,必有收獲。于鼎湖山,聽泉聲之生機活力,聞泉水之青春年少,身入山中,心入泉中,心與泉水點點靠近,與泉相融,被泉凈化,“我”聽到了來自心靈的泉聲。于鼎湖山,我們發(fā)現(xiàn)——
以眼觀物,能得其形。
以耳觀物,始得其韻。
以心觀物,方得其神。
愿我們能和作者一樣擁有——
一雙慧眼,洞察世界之妙。
一對慧耳,傾聽自然之音。
一顆慧心,體悟生命之真。
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總結(jié)意在升華學生的理解和體驗。運用佛經(jīng)中的話,聯(lián)系文本,歸納總結(jié)出觀察事物的三種方法和三個境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提升了本課的文化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