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崇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33-0158-01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了解學情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出發(fā)點,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必須以了解學生為前提和依據。了解學情就要做到,一是要了解學生己經具備的歷史知識,因為新知識的獲得需要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作基礎;二是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及特點。
單純依靠歷史教科書教學,學生往往會感到枯燥、乏味,而結合地方實際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就能夠較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學習效果。教師在設計研究性學習方案時,首先要設計一個好的情境,有了新穎、有趣的情境,就可以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探討。例如,在教學《偉大的歷史性轉折》時,我考慮到我所任教的學校位于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的連云港市,所以,在課前我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了讓學生搜集資料來了解改革開放以來家鄉(xiāng)的變化這一學習形式。
操作過程中,收集資料的學生分兩個小組,第一組借助書籍、報紙、雜志、網絡、通訊工具等媒體工具,了解和查找相關資料,并做好摘錄;第二組則走向田野鄉(xiāng)間,到村里的老人中間去收集實物資料,了解改革開放以來家鄉(xiāng)的變化。這兩組形式,讓學生自行操作,激發(fā)了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主動地進行思考,生活化的任務型教學活動不僅能很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而身邊的實際變化,還可以讓學生受到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同時,此活動的時間控制比較靈活,可以根據課堂的實際適當調整調查活動的時間,較大程度地優(yōu)化了課堂的時間安排,學生在搜集資料過程中還能夠學到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這一活動還能夠較好地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要教學生“自己學”,教學生“學會學”,只有這樣,才符合學習的旨義。
(作者單位:江蘇省安峰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