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
翻譯研究的一般途徑是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系統(tǒng)功能理論是語言學理論中的主要流派,其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得到了廣泛認可。翻譯研究也同樣可以從系統(tǒng)功能理論中吸收養(yǎng)分,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來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為翻譯研究和翻譯批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解釋和預測方式。本文擬通過對《大錢餃子》及其英譯文進行語篇分析和翻譯質量評估,以探索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敘事散文翻譯中的應用價值。
翻譯是一種基于語言的活動,語言又涉及主觀個體和客觀世界的各種范疇,這從根本上決定了翻譯活動的復雜性。對待翻譯研究,絕不能以單一的眼光和方法來看待和處理,司顯柱教授曾說,翻譯研究作為一門交叉性學科,需要從其他學科,如語言學、哲學、文學、認知科學、符號學、傳播學及社會學等學科吸收營養(yǎng)和精華。與其他學科不同,翻譯理論是一代又一代翻譯家從長期翻譯實踐中逐步總結而成,反過來,翻譯理論又能為翻譯實踐提供指導。由于人的主觀性,翻譯實踐的隨意性很大,翻譯理論的建立正是為了擺脫僅憑直覺和印象的翻譯評價。科學的、系統(tǒng)的翻譯理論能幫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對翻譯活動和翻譯作品進行分析。
同樣,因為語言是翻譯的對象,語言理論對翻譯理論的啟發(f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甚至可以說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帶動了翻譯理論的發(fā)展。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強調語言使用者的社會性,著眼于語言在實際情景語境中表達的意義,即語言的功能。而翻譯研究的焦點正是意義,可見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所以,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應用于翻譯問題的研究,形成科學的、系統(tǒng)的翻譯理論是可行的。
中國的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語言優(yōu)美的特點。如何在散文的英譯文中盡可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是本文通過語篇分析和譯文質量評析之后,期望得到的啟示。
一、語篇分析和翻譯質量評估模式
(一)語篇分析
語篇是功能主義語言學研究的基本出發(fā)點,是語言體現(xiàn)意義與意義所反映的社會文化模式的基本單位。功能主義學派(朱永生、嚴世清、苗興偉)認為,語篇就是語言的運用,從一定的情景語境中產(chǎn)生,受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的制約。韓禮德提出,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是情景語境的三個變項,這三者的變化會引起語言的變異,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語言變體,這些語言功能的變體被稱為語域。這些具體的語義結構包含多種可能性,共同構成語篇的語義層,同時構成語言自身的謀篇機制,這體現(xiàn)在語篇的連貫與銜接方面,使語篇內(nèi)各個成分組成一個連貫的整體,實現(xiàn)語篇的功能。
對語篇進行分析,既有助于人們理解語篇是如何并且為什么表達它所表達的意義,也能幫助人們評價語篇是否有效地實現(xiàn)了它的意圖。文學語篇與一般語篇不同,一般語篇先有語境后有語篇,語篇特點能根據(jù)三大情景要素進行大致正確的推測,而文學語篇能自我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語境,其語境和語篇特點需要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逐步發(fā)掘、理解。在此基礎上,語篇的各種信息組合方式——語篇的銜接與連貫,得到實現(xiàn),完成了形式、功能和情景的互動。文學語篇的分析不僅要展示語篇本身的意義如何得到表達,還要展示語篇為什么具有自身的價值。這是一個從形式到意義,從具體到抽象,從低級到高級的認知過程。
(二)翻譯質量評估模式
以語篇分析為基礎,我們就能對翻譯文本進行翻譯質量的評估。德國翻譯理論家朱莉安·豪斯在1977年《翻譯質量評估模式》(A Model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一書中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建立了第一個系統(tǒng)的、可操作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豪斯在該模式中提出對等的概念,認為翻譯就是要使譯文和原文在語義和語用層面上達到對等。對等就是她評估翻譯質量的標準。該模式具體操作分為四個步驟:(1)分析原文(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2)對原文功能判斷;(3)比較原文和譯文并進行功能評述;(4)評估譯文質量(是顯性還是隱性翻譯)。
國內(nèi)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較有影響力的有黃國文先生,他從“觀察”“解讀”“描述”、“分析”“解釋”到“評估”,提出了一個研究漢語古詩詞英譯的基本框架,該框架包含三大純理功能、語篇結構、形式對等、靜態(tài)、動態(tài)、引述、時態(tài)、人稱和專有名詞等方面的內(nèi)容。在此框架之后,司顯柱教授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和語篇類型學理論提出了研究英漢互譯文本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該模式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1)自下而上的小句功能情景分析。從宏觀層面上發(fā)現(xiàn)與描寫原文和譯文在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的偏離;(2)自上而下的文本形式功能情景分析,對人際意義和概念意義的偏離進行重新梳理和價值判斷,最終排除不影響譯文質量的正偏離;(3)對第一二步所發(fā)現(xiàn)的偏離個案進行統(tǒng)計修正;(4)在宏觀和微觀層面統(tǒng)計影響譯文質量的負偏離;(5)最后根據(jù)文本類型來對譯文整體質量作出總體判斷。
本文試應用該模式對《大錢餃子》及其英譯文(夏乙琥譯)進行評析及翻譯質量的評估,然后通過對譯文優(yōu)劣的評判,由下至上地總結翻譯此類敘事散文應注意的細節(jié)和問題。
二、系統(tǒng)功能理論視角下《大錢餃子》及其英譯文評析
(一)《大錢餃子》語篇解析
1.話語范圍。散文有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之分,《大錢餃子》屬于敘事性散文。一切文學作品的主要功能,都在人際意義層面:用語言來影響他人的行為,用語言來表達對世界的看法、態(tài)度甚至以期改變世界等。但人際意義的表達也建立在對外在與內(nèi)心世界,即概念意義的敘述、描寫和闡述的基礎上。由此,語言的三種意義得到了統(tǒng)一。敘事性散文由于其文體特性,通常情況下記錄的都是真實的人、事、物,這些概念意義一般由語言及物性系統(tǒng)的各種不同過程類型來實現(xiàn)。
《大錢餃子》一文中使用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所歸納的所有類型,包括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表達了各式各樣的經(jīng)驗、概念意義。開篇交代了故事的時代背景和“我”當時的處境,為文章奠定了凄涼的基調。接著圍繞本文的題眼“餃子”開展故事,通過母親包餃子,“我”和妻子讓餃子的行為過程,不著痕跡地在凄涼的背景中注入一絲溫暖的色彩,最終在母親吃到大錢餃子的驚喜中傳達出一家人在患難中相互扶持的溫馨與欣慰。
2.話語基調?!洞箦X餃子》由于其敘事性,所以話語基調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作者本人與讀者,二是作品中的“我”、妻子和母親之間的關系。人際意義表現(xiàn)在對語氣系統(tǒng)、情態(tài)系統(tǒng)和評價系統(tǒng)的選擇上。
文章多使用陳述句語氣。故事主體發(fā)生在除夕當晚,這在中國傳統(tǒng)中是一個全家團聚的喜慶日子,而包大錢餃子又是一件傳遞幸福的喜慶事,所以作者在幾次提到過年、包餃子和有福氣的情節(jié)時都使用了感嘆句,用以傳遞家人間濃烈的祝福和關愛。除了文章開篇事與愿違地經(jīng)過家門,在故事主體部分,小句結構的限定成分中沒有任何一處使用否定性判斷??傮w來說,作者以一種平淡的語氣敘述一件平淡的事,卻表達了一種不平淡的感情,表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
作者之所以能從平淡的敘事中傳遞濃烈的情感,歸功于對詞匯的運用。而詞匯層面是評價系統(tǒng)一個極其重要的維度,評價系統(tǒng)中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分為情感、評判和鑒賞。在讓餃子的過程中,作者進行了較多的心理描寫,因此使用了大量表示情感和鑒賞的語詞,如“奇怪”“高興”“心里一熱”“若無其事”“像羊羔一樣”等。這些語詞的運用確切表達了“我”、妻子和母親彼此之間最真誠的關懷,令讀者動容。
3.話語方式。從話語方式的角度來說,由于《大錢餃子》主題內(nèi)容的限制,主要運用了口語體,其效果是使文章更貼近生活,讓讀者感同身受,不同的生活,卻有同樣的人,和同樣的不曾言說的關愛。
作者憑借對及物性結構的選擇以及對評價、語氣、情態(tài)和語式獨具匠心的使用,實現(xiàn)了概念意義、人際意義。此外,作者還充分利用了體現(xiàn)語篇功能的指示詞、連接詞、重復、省略等銜接手段實現(xiàn)信息的有機組織。
(二)《大錢餃子》英譯文評析
下面借鑒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導向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以盡可能使三大元功能與原文相對等為標準,利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辦法,分析譯作對原文在概念和人際意義與功能的偏離情況。
1.譯文中的概念意義偏離。同原文相比,譯文的過程類型常常發(fā)生改變。尚媛媛曾指出翻譯中小句的過程改變存在擴大、縮小和變更三種情況。例如:
原文:妻子竟忘了去扶持母親,站在那兒,眼睛都直了,跟個傻子一樣。
譯文:Meanwhile, my wife just stood there dumbfounded like a blockhead, forgetting even to help my mother up.
原文連續(xù)使用幾個小句來描寫一連串并列動作,但譯文中首先是省略了“站在那兒”這個行為過程,并在此基礎上添加了“dumbfounded like a blockhead”這一心理過程。雖然能更直白地表達妻子見到“我”被游斗時的震驚,不如原文含蓄委婉,概念意義發(fā)生了偏離。
由于漢英語言的特征差異造成小句及物性結構的改變,即使人際意義或語篇意義可能因此發(fā)生改變,只要沒有產(chǎn)生概念意義層面的變化,都可以將這些變化視為正改變。
例(1):
原文:母親忽然大笑起來,笑著笑著,流出了一臉淚。我和妻子也流了淚。
譯文:Mother burst into laughter, and then into tears, as my wife and I shared with her all her sorrow and joy.
例(2):
原文:若無其事地把它和別的餃子放在一起。但我已經(jīng)清楚地記住了這個餃子的模樣了。
譯文:She pretended nothing had happened, but the trick didnt escape my eye. I bore the mark firmly in mind.
作者在翻譯這兩句時,都沒有按照原文的字面意義翻譯,例(1)中根據(jù)全文采用引申的辦法來點題,既分享快樂也分享憂傷,突出主題。例(2)中則添加了“the trick didn t escape my eye”,體現(xiàn)了“我”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的情感。雖然在這兩句中譯者在原文的概念意義上都有增加,但這是基于小句間邏輯功能關系的擴展(擴展的方式有三種:詳述、延伸和增強),通過這種方法擴展后的概念意義能更好地彌補中英語言在文化、知識背景和人們經(jīng)驗上的差異,有助于讀者理解文章。
排除這些可接受的概念意義偏離,譯文中可能對文章理解產(chǎn)生影響的概念意義偏離共有八處。
2.譯文中的人際意義偏離。文學作品中,人際功能應占的比例最大,人際功能對等是譯文正確傳遞原文思想內(nèi)容最基本的要求。例如:
原文:吃吧,多吃,趁熱吃。
譯文:Help yourself. Take as many as you like while they are hot.
原文采用了三個短句,語氣急促而強烈,體現(xiàn)了母親期望兒子好好享受美食的熱切愿望,但譯文將第二個小句作為主位,最后一個小句作為第二個小句的補充成分,導致其表現(xiàn)力受挫,原文深層意味和情感功能的表達因此受損。此外,譯文在語氣、加重表達、情態(tài)等的傳譯方面約有五處。
總的來說,《大錢餃子》作為一個主要傳達人際功能的敘事性散文語篇,其英譯文在概念意義上的偏離較人際意義更為嚴重。
三、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通過上文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對原文及其英譯文從功能語言學角度進行分析,尤其是結合語篇分析理論和三大元功能理論,的確能得出較為科學的結論,分析過程有邏輯、有條理,針對原文及譯文在語言功能上的表達與實現(xiàn)進行評述時才能有的放矢,避免傳統(tǒng)譯文評析的零散無系統(tǒng)和隨意性。同時,由于英漢語言的差異,譯文相對原文必定會出現(xiàn)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上的偏離。部分偏離不一定會對譯文的總體質量造成負面影響,但某些偏離則會影響譯文功能的實現(xiàn)。司顯柱教授構建的翻譯質量評估模式,可以用來評估不同語篇類型的翻譯文本質量,為人們理解和欣賞語篇提供了一個新的維度,對譯文語篇概念意義、人際意義的建構可以進行比較清晰的描述和解釋,也為翻譯研究提供了一種操作性強且具有預測力的研究方法。
(二)對翻譯實踐的啟示
通過對《大錢餃子》譯文的質量評析,我們能從中得出一些關于敘事散文翻譯的啟示:
(1)為使原文與譯文達到對等,在翻譯中應盡量避免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上的偏離,以期保持譯文對原文的忠誠。(2)原作與譯文在功能上完全對等只能是理想化的狀態(tài)。事實上,意義的偏差會出現(xiàn)在不同功能的各個層面。由于敘事散文主要是人際功能的載體,所以應據(jù)此文體特征,保證譯文在人際意義上的偏差盡可能的小。(3)處理概念意義時,只能在邏輯功能的指導下進行適當?shù)脑斒?、延伸和增強,切忌隨心所欲地增添或加強、減少或削弱原文意義。(4)傳達人際意義時,尤其要注意考慮原文作者本身的寫作特色、遣詞特點,把握各種語氣、程度和情態(tài),盡量完整且準確地進行兩種語言間的轉換。
(四川護理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