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華
[摘 要] 教育改革不斷升級,創(chuàng)新在教育改革整體中占據重要環(huán)節(jié)和地位,符合小學語文發(fā)展的需要,為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出路和思維,是小學語文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的重要表現。文章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發(fā)展情況,從教學方法、應用情況等角度開展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的探討,希望在新課程背景下為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實踐水平的不斷提高提供值得借鑒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 教育改革;小學語文;發(fā)展實踐
新課改重視創(chuàng)新型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而這需要依靠有效且創(chuàng)新的教育模式和手段。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在創(chuàng)新方面做了較大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較多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學理念的落后、教學傳統的束縛和教學觀念的陳舊。
一、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綜合分析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方面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目標老套
雖然新課程已經推廣許多年,但是陳舊的教學觀念仍然在不少教師心目中占據重要位置;雖然新課程對小學語文教學方向給予了明確的要求和提示,對于新課程的研究成果也不斷深化,不可否認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是仍然存在和新課程不相適應的觀念和理念,集中表現為“側重知識、忽視能力培養(yǎng);關注成績,忽視過程完善;重視工具性建設,缺乏人文關懷;強調機械化反復記憶,不重視創(chuàng)造性思維開發(fā)”。這些陳舊的教學手段和理念導致教學過程中應試痕跡過濃,不利于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思維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當前中國教育的大環(huán)境仍然是應試教育,對于升學率的過分追求導致教育思維仍然停留在應試階段,教育的目的仍是分數為上,教育的衡量標準仍是成績?yōu)橹鳎@種環(huán)境和機制造成學生學習心理負擔過重,教師教學無暇將精力放在教學手段創(chuàng)新上,導致教學創(chuàng)新不足。
2.教學方式落后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教師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對學生實施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學生更多地充當傾聽者的角色,這種現象普遍,更談不上教學創(chuàng)新。在這種課堂環(huán)境下,教學氛圍較為沉悶,學生對于教師知識的灌輸更多地表現為無可奈何。這種現象之所以發(fā)生,主要是落后的教學方式和過時的教學手段的大量存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學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教學的編排和內容的消化不能結合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談不上有效的教學指導,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一種無情的扼殺。
以小學語文教材中著名的文章《江雪》為例,某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時,利用詩配畫的方法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力,本來這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但是教師具體手段卻背離了初衷。不是讓學生配合詩詞的意境去繪畫,而是教師本人在課堂上作畫講解,學生則在下面安靜地看、聽,沒有了具體實踐,也就難以產生豐富的想象力,教學效果也就嚴重弱化。這種教學方法產生問題的重要因素是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認識不足,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缺乏正確認識,對學生的想象力估計欠缺。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大大超過教師的想象,只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條件和信任,在不背離小學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讓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必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也會得到較大提升。
3.教學對策和教學過程需要完善
前面提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手段老套、教學理念陳舊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難以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水平。要改善這種情況,必須借助有效的教學理論,如果只從教學對策和教學過程進行完善,沒有有效的教學理論支撐,難以真正起到提高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實踐的目的。有些教師不注重教學對策和教學過程的完善,只是象征性地改變教學形式,有的直接從網上下載現成的課件,創(chuàng)新只能停留在紙面上,教學實踐也僅僅為一紙空談。這些教師對于學生的特點沒有認真分析,學生在生理、心理及學校能力方面存在階段性特征,不同的階段需要按照不同的規(guī)律進行學習,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和特定的教學內容,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提升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能力和水平,快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
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
1.教師需要強化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這要求教師必須更新固有的教學理念,具備充足的創(chuàng)新思維,許多特級教師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如張玉周在講解《與象共舞》一文時,對于這篇課文在兩個班級采用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思路,第一種教學目的是以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為載體,重視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思想感悟和知識積累;第二種教學目的在于側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重視語言表達方式的深入理解,思想感悟和知識積累。這兩種不同的教學目的都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思路不同,講解方法不同,卻取得了同樣的精彩,達到了同樣的效果,都較好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贏得了其他教師的認可和贊美,這種“同課異構”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學創(chuàng)新思維和意識的良好體現。
2.教師應強化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唐代著名詩人賈島的《推敲》為例,在進行課堂講解時,筆者同樣采用“同課異構”授課方式,第一種教學方法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矛盾,帶著批判的精神閱讀為目的,激發(fā)學生全面剖析教材內容的積極性;第二種教學方法以引導學生對發(fā)現的問題學以致用的目的,鼓勵學生用推敲的精神分析這篇課文,發(fā)現精髓之處并學以致用。兩種教學方法比較而言,后者創(chuàng)新意識更強,給學生足夠思考空間,使學生的積極性得以明顯提高。
3.教師需針對學生特點開展個性化教學
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小學語文教學重點應該著力于學生語文實踐性和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通過語文課堂的不斷實踐,而不應該過分強調語文教材內容的系統性和完備性。作為母語課程內容,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隨處可見,因此,應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應用語文知識,進而培養(yǎng)學習能力和語文學習水平。以大家耳熟能詳的七言絕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為例,正文內容是“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蔽沂紫纫龑W生對絕句是否為送別詩進行思考和討論,從題目看屬于送別詩,但是根據內容,卻是作者對西湖美景的贊譽,對碧綠荷葉的贊美,根本看不出送別之意。除此之外,題目中的“曉”意思是天亮之初,和“映日”又有矛盾,這是什么原因呢?我?guī)ьI學生們查閱了大量資料,也得不出恰當的結論,直到后來在一次優(yōu)質課中聽了劉進袞老師的講解,才恍然大悟。劉老師引導學生們閱讀了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其一)》“出得西湖月尚殘,荷花蕩里柳行間。紅香世界清涼國,行了南山卻北山”一文,所有的疑問都得到解決,這種“以詩解詩”也是一種較好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中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值得每個教師學習。
綜上,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信任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能力,要逐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創(chuàng)新,在不斷積累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遵循創(chuàng)新的教學理念,敢于打破常規(guī)教學方法和手段,善于用創(chuàng)新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語文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水平,才能加深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才能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奠定語言基礎,全面推動教育水平向素質教育行列邁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濮坤.推敲是一種境界[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1,4(2):44-46.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