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敏
摘要:目前,多媒體技術已被廣泛引進了課堂,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可優(yōu)化聲樂課堂教學、可提高聲樂課堂教學質量、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先進的教學手段正在積極的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聲樂;效果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394-01"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通過教與學的交流,老師通過學生的反應,從一些應答和眼神的交流,老師能掌握學生學習知識的進程和程度,并及時地做出適應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它是一個動態(tài)交互極高的活動,并不是單純地學生隨著教鞭被動的活動。"[3]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的過程是課前學生要識譜、背歌詞;課堂上,學生唱給老師聽,老師逐字逐句地指導。這種通常的做法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點:一是識譜、背歌詞要占用很多時間;二是學生不容易按老師的要求找到正確的感覺;三是即使學會了,其表演性也很差。課堂下,學生下課即意味著老師主導作用的結束,課堂教學不具有延續(xù)性,學生在課后只能憑自己的記憶和理解來延續(xù)學習。然而,由于聲樂藝術特殊的抽象性,在這種延續(xù)的學習過程,學生很容易丟失上課時正確的發(fā)聲感覺,從而很難保證他們在課后的練習中不走"彎路"。
如今,一些學校將多媒體技術涌入到聲樂教學過程中,學生成了靠邊站的對象,而完全是由老師在多媒體平臺說了算。在這種方式的教學中,老師的作用只局限于"授業(yè)"層面上了,至于"傳道和解惑",似乎體現(xiàn)不出來,對于那些只是播放課件的老師或照課件宣科的老師,更是連"授業(yè)"也是由課件代勞了。這種教學,缺泛互動和交流,剩下的只是學生被動地接受。這種學習不僅沒有了老師與學生的思想交流,更沒有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束縛了知識的手腳,更澆滅了學生學習的激情,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提高。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在聲樂教學值得我們探索。
1.運用多媒體技術可優(yōu)化聲樂課堂教學過程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相同的時間和材料,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得到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視聽并用能記住90%。
運用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便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運用音響、錄像、文字、投影、錄音、動畫等豐富的現(xiàn)代教學媒體來展示教學內容,從而可以將傳統(tǒng)教學中抽象的理論講解轉變成直觀形象的具體展示,使信息顯示多樣化、教學難點簡單化,能減輕學生的認知難度、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優(yōu)化教學過程。具體來說,多媒體可以為聲樂教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F(xiàn)在利用多媒體技術將鋼琴彈奏的練聲曲,制作成配上管弦樂隊效果的曲子給學生練聲,不僅改變了以往單純鋼琴伴奏的單調,更多的是使學生想歌唱的激情在這種練聲的過程中越練越高,到進入歌唱部分時,必然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歌唱訓練時喉部肌體的運動狀態(tài)、氣息流動的方向、發(fā)聲的過程和技巧,制作成三維動畫,運用計算機模擬圖形技術可將重點部位放大、放慢。這就形成了一種把想象變?yōu)樾蜗?、把抽象變?yōu)榫唧w、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xiàn)形式。
對于學生而言,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圖文音像、視聽結合的多重展現(xiàn)方式,不但能突破時空和地域的限制,把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之中,而且能使學生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等多種感觀來共同學習,使觀察更清晰、感知更充分,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知識的獲得鞏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對作品風格特點的把握只能憑老師的傳授,但在傳授過程中,準確因素和傳授形式都是不確定的。如果在聲樂的教學上針對作品所反映內容的歷史背景,以及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特點進行文字、音頻、視頻的播放,會更有利于學生體會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大環(huán)境。例如在教授學生地方性民歌時,播放當?shù)氐拿窀栀Y料,能更有效地使學生掌握當?shù)氐恼Z言和旋律的地域特色,使得學生演唱出的作品更加有"味道"。
2.運用多媒體技術可提高聲樂課堂教學質量
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輔助聲樂教學,能夠把舞臺歌唱表演及聲樂模擬教學等聲樂藝術實踐活動引入聲樂課堂,拓展聲樂教學領域,并能為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提供切實可行的路徑。
首先,可以將舞臺表演引入聲樂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演出狀態(tài)。把舞臺表演引入聲樂教學在有條件的單位,可在計算機上加載數(shù)碼攝像頭,即可將學生的演唱過程適時地錄下播放,培養(yǎng)學生的演唱及舞臺表演能力。聲樂學生由于還在學習階段,自身的水平還有有限,外出演出的機會不多。利用電腦的伴奏和錄像功能,就可以在課堂上制造演出的機會:電腦伴奏是一個高水準的樂隊,老師和同學則是現(xiàn)成的觀眾。攝像頭將實況攝錄下來后,大家再一起來觀看、分析,肯定正確處,指出不足處。學生在親眼目睹了自己的演出實況后,對自己的不足也看得更清楚,改正起來針對性更強,速度也就快了。這樣多次演出,然后多次觀看演出,再多次糾正,學生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演出狀態(tài)。
其次,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平時,聲樂學生最多的合作者就是自己的聲樂老師。聲樂老師彈奏水平一般的情況下。一些比較大的曲目,較復雜的節(jié)奏,老師可能自己都把握的不是十分準確,這樣,學生長期在不太標準的"標準"伴奏下,還自我感覺良好,一旦上臺與規(guī)范的伴奏合作時,總顯得有點"踩不著點"。而運用電腦中預先準備好的伴奏MIDI,在上課時多次采用規(guī)范的伴奏帶給學生進行訓練,久而之,學生和規(guī)范的伴奏帶或規(guī)范的樂隊再合作時便能得心應手。特別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完成多聲部合唱、重唱作品,更須人機、師生間的協(xié)作配合。量變即質變,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有高質量、高效率的聲樂教學,還有了配合默契的協(xié)作精神。
3.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運用多媒體與傳統(tǒng)教學的結合有著直觀性、即時性、重復性、欣賞性、科學性的特點,其優(yōu)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tǒng)聲樂教學的缺陷,多媒體在這些方面都有著獨特的作用。第一,可以將歌唱器官影像拷貝及發(fā)聲原理動畫演示。通過多媒體電腦對發(fā)聲原理立體動畫的演示幫助,可以將抽象的歌唱器官與模糊的發(fā)聲原理轉化為直觀清晰的動畫圖像,使插圖由靜止變動態(tài),將死圖變活圖,有利于學生對歌唱器官進行局部和整體的仔細觀察,了解人體歌唱器官在不同發(fā)聲狀態(tài)時的變化,簡化學生對抽象發(fā)聲原理和技能訓練的理解。第二,通過重放錄像、錄音分析,老師能及時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學生們也能以旁觀者的身份分析自己的演唱,從而保證了掌握知識的正確性;第三,對照影像資料學習,學生總是處于一種表演欲望很強的狀態(tài),無形中提高了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多媒體與傳統(tǒng)教學在聲樂課上讓學生能一己之長補己之短,開闊了視野,化抽象為具體,輕松鞏固了課堂知識,建立了學習信心。
總的來說:在多媒體教學中,利用它省時、實時、便捷等特點,老師在授課中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種授課方式不僅提高了教學質量還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深受師生歡迎。作為一種先進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的確具有許多傳統(tǒng)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獨特優(yōu)勢,運用它來輔助聲樂教學,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也有其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人性化,它針對實際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近距離的講解,更富有人性味。所以,多媒體在聲樂教學應用中的不足之處,要與傳統(tǒng)教學揚長避短,取優(yōu)舍劣地實施,這樣才能使多媒體在傳統(tǒng)教學的配合下,讓聲樂課的源泉用之不竭,充分展示它的無窮魅力和活力。參考文獻:
[1]陳華:"多媒體教學的作用與不足",載《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第6期79頁
[2]杜金菊,劉海潮:《多媒體聲樂教學模式建構芻議》,載《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7期
[3]胡曉瑛:"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輔助聲樂教學研究",載《藝術教育》2008年第9期
[4]康曉丹:"多媒體技術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運用和作用",載《湖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