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霞
關鍵詞:掘問教學;有價值的問題;教學評價;SOLO理論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247-011.SOLO分類理論在問題價值評價中的運用
SOLO分類理論是由香港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比格斯(Biggs)提出的一種針對學生學習結果的以等級描述為特征的質性評價方法。這種評價主要能考察學生學習的思維狀態(tài)。它把思維狀態(tài)分為前結構層次、單點結構層次、多點結構層次、關聯(lián)結構層次、拓展抽象結構層次五個層次,為我們評價學生提出問題的價值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我們運用SOLO分類評價理論建構評價量表,對學生提出問題是否有價值、有多少價值進行評價,不僅能使教師了解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有的放矢地調整教學活動,而且能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能力。如圖表1。
2.關于數(shù)學評價量表的說明
2.1前結構層次(Prestructural)。學生基本上無法理解文本內容,用學生的話說:"我不知道"或"我沒有問題"或者被文本中的無關內容、大篇幅的語境語義或圖表所迷惑誤導,提出與文本無關的問題、與數(shù)學教學目標相差深遠的問題;或提出了問題后卻不知道這個問題從何而來。
2.2單點結構層次(Unistructural)。數(shù)學的學科特點是它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而小學生的思維和認知水平缺乏實踐經(jīng)驗,對抽象的內容不容易理解和接受,難以提出問題。數(shù)學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特點之間的矛盾,常常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時,只能點到某一點,分析不了問題中各信息的相關聯(lián)系,即"我只能提出這個問題"。如:出示一幅有白兔和灰兔的圖,讓學生觀察圖后根據(jù)信息提問,學生就只能看到"白兔有20只,灰兔有15只。"卻不能想到白兔和灰兔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可以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2.3多點結構層次(Multistructural)。學生的提問可以列出兩個以上的多個知識點,或者提出了一個問題,而且能給這個問題找到了兩個以上的答案或依據(jù)。從小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出發(fā),從生活中"找"數(shù)學素材和多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找"數(shù)學,"想"數(shù)學,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學生活中必須的數(shù)學",有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從而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學了平均數(shù)問題后,可以解決歌詠比賽的評分問題。這個問題時涉及到平均數(shù)的求法、小數(shù)除法等知識,并且能給這個問題找到了兩個以上的答案或依據(jù),但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各知識點之間相互獨立,毫無關聯(lián)。只找到了珠子,而沒有找到穿珠子的線。即:"我知道了重要部分的大多數(shù)。"
2.4關聯(lián)結構層次(Relational)。學生在提出問題時,能夠將問題的多個要點,整合成一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分析出了相應的影響。這就是說學生真正理解了這個問題,并能把它用"問題"的形式表達出來,即:"現(xiàn)在,我看到了它們是怎么聯(lián)結在一起的。"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時候,引導學生從"一根鐵絲正好可以圍成邊長為6分米的正方形,現(xiàn)在如果要改成寬為2分米的長方形,長是幾分米"這樣的題目中提出有幾種解法方法的問題,然后從已有解法繼續(xù)啟發(fā)學生找出別的方法。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問題的興趣,又鍛煉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2.5拓展抽象結構層次(Extended Abstract)。學生在提出問題時,能夠進行抽象概括,能將之理論化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這樣的層次,只有在不斷地練習、總結、再練習的基礎上,不斷構建知識框架,才能達到目的。即:"我明白可以在多種情況下使用。"是一種舉一反三的能力。如:在學習分數(shù)后,讓學生自己總結分數(shù),并能把分數(shù)和除法的關系說清楚。出示分數(shù) 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有的學生就會說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取了這樣的2份;有的學生會說是2除以3;也有學生會說這是一個比等。如果有學生能把這幾個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說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那就說明學生對這些知識連成了線,形成了知識網(wǎng),解決這類問題就能舉一反三余,游刃有。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告訴學生:運用SOLO理論進行的評價是對學習思維進行的分類評價,而不是對學生進行分類;并且要讓他們了解SOLO分類評價方法。這樣既可消除學生的誤解,又可以激勵學生向更高層次沖刺。